一行
一、一行生活的時代
一行,俗名張遂,公元683年生,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
一行生活的時代,是從武則天統治時期到唐玄宗統治時期。
唐太宗死後,兒子李治即位,曆史上稱為唐高宗。
唐高宗為人懦弱,大權逐漸落入皇後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名瞾(即照,後來武則天改照為瞾),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的父親叫武士彠,原是大木材商人,後來參加李淵的太原起兵,隨之入長安,做到工部尚書,封應國公,由地方上的地主商人,上升為封建朝廷的大官。
武則天以美麗聞名,14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立為才人。太宗死時,她才26歲,入居感業寺做尼姑。
唐高宗貪圖武則天的美,又把她接回宮中,封為昭儀,異常寵愛,不嫌她比自己大3歲。
武則天精明機智,兼通文史,日益滋長野心,首先是想當皇後。為了當上皇後,她極力破壞唐高宗與王皇後的感情,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誣稱王皇後所害。自此唐高宗對王皇後的感情大壞,便有廢後之心。
武則天又在大臣中尋找支持者,陰結李勣(594—669)、許敬宗(592—672)、李義府(614—666)等人。
公元655年,唐高宗終於在李勣等讚同下,廢王皇後為庶人,立武則天為皇後。後來唐高宗患高血壓病,讓武則天參與決事,久之漸為其所製,想要再廢皇後,結果被武則天製止了。從此大權更進一步地歸武則天掌握,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
唐高宗為求保持日後李家的帝位,則寄希望於太子能爭氣,先立武則天所生長子李弘為太子,被武則天用毒酒毒死。再立武則天所生次子李賢(653一684)為太子,又被武則天廢黜流放(後又被武則天派人殺死),這樣便束手無策了,隻好立武則天所生第三子李顯為太子。
683年,唐高宗死,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不久武則天廢唐中宗,立自己的第四子李旦做傀儡皇帝,即曆史上的唐睿宗,自己當政。
690年,武則天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降睿宗為皇嗣。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共15年。
705年,武則天已82歲,得了重病,宰相張柬之(625—706)等乘機發動政變,擁兵入宮,殺死武則天的男妃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唐中宗李顯即位,恢複唐朝國號。
武則天於同年病死。
武則天當政50年,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她當權的時期,唐朝在繼續向前發展,是一個承前(唐太宗)啟後(唐玄宗)的曆史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
武則天繼續進行改革,打破了關隴(今陝西、甘肅一帶)士族控製政治的局麵,引用庶族地主參加政權。這樣做是符合曆史潮流的,在當時起了進步作用。
武則天在奪取政權和保持政權的鬥爭中,曾經嚴厲鎮壓反對派,大力提拔擁護自己的人。
唐朝自開國以來,當權的集團主要是關隴士族。而這個關隴士族,恰是武則天的反對派。在武則天被立為皇後時,關隴士族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659)、褚遂良(596—658或659)等人,極力加以反對,認為武則天出身寒微沒有資格做皇後。
武則天當皇後後,即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或貶或殺。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臨朝聽政。
684年,徐敬業、駱賓王(640—?)等人以擁護唐中宗複位為號召,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
688年,唐朝宗室諸王李貞、李衝父子,也分別在河南、山東等地方,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是這些武裝反抗,都被武則天鎮壓下去。從徐敬業起兵以後,武則天更大肆鎮壓反對派,殺掉唐朝宗室貴族幾百人,大臣幾百家。這些被殺的人,其中有許多是關隴士族。
武則天鎮壓反對派的結果,使關隴士族的勢力大為衰落了。
武則天麵對關隴士族的挑戰,便在庶族地主中尋找支持力量,以鞏固自己的統治,自隋朝以來,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大批庶族地主湧現出來。他們要求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政權,也要求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
武則天通過種種辦法,滿足庶族地主的要求。
第一:武則天通過唐高宗下令修改《氏族誌》為《姓氏錄》。
《氏族誌》是唐太宗時修的,內容雖是以唐朝官爵高下作等級,但仍注意考究是否士族,舊的士族觀念還很濃厚。
《姓氏錄》把後族列為第一等,其餘完全依照唐朝官品高下為準,以五品作為一條界限,凡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寫進去。這樣一來,即使兵卒以軍功得五品官者,皆可升入士族,有利於提高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員的地位。
第二:武則天進一步發展科舉製度,特別是增加進士科,為庶族地主大開了投入政治的捷徑。在唐太宗的23年中,共取進士205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55年中,所取進士則達1000多人,平均每年所取人數,要比唐太宗時增加一倍以上。
第三,武則天破格用人,放手給人官做。她曾令九品以上官及百姓,皆可自我薦舉求用。又設試官,派存撫使到各地搜羅人材,凡是推舉上來的人,一律允許試做某官,稱為試官。又設許多員外官,同正官一樣受俸祿。
武則天這樣做的結果,為庶族地主廣開了仕途,有利於打破關隴士族控製政治的局麵,也有用人太濫的問題。
武則天用人雖濫,但發現不稱職的官,即免職或殺誅。並且她有知人之明,善於選拔人才,委以重任,如所用宰相狄仁傑(607—700),便是有名的賢相。以後唐玄宗時的宰相姚崇(650—721)、宋璟(663—737)、張九齡(678—740)等,也都是在武則天時被提拔起來的。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正是士族地主在衰落,庶族地主在上升的時代。她打擊關隴士族,大量提拔庶族地主做官,隻是為了鎮壓反對派,培植擁護自己的勢力,但在客觀上卻符合了潮流,造成士族地主的進一步衰落,促使庶族地主大為發展起來。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表現在戶口增長上,便是武則天末年,戶口從唐太宗時期的380萬戶上升到615萬戶。
武則天酷刑濫殺,任用酷吏索元禮(?—691)、來俊臣(651—697)、周興(?—691)各殺數千人。來俊臣破滅千多家,株連冤殺了很多無辜的人。後來索元禮、來俊臣等引起民憤,她又把他們除掉,當作替罪羊,用以平息民憤,把自己洗刷幹淨,手段極為毒辣。她破格用人的結果,引起官僚機構的龐大,員外官多到數千人,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庶族地主發展起來之後,也和士族地主一樣,大量兼並土地,加緊掠奪農民,形成日益嚴重的逃戶問題。
武則天死後,唐朝的政局一直動蕩不安,發生了一連串的宮廷事變。
唐中宗是個庸弱無能的人,大權落入了妻子韋皇後手中,韋皇後也想效法武則天,再建一個女皇帝的朝代。同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都野心勃勃,各樹黨羽。不久,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唐中宗,準備實現武則天的故事。不過韋皇後有武則天的野心,卻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能,結果被人除掉了。
唐中宗死後,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兵攻入宮中,殺掉韋皇後及安樂公主,恢複父親唐睿宗的帝位。
712年,唐睿宗讓位給兒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太平公主又準備入宮殺唐玄宗。
713年,唐玄宗先發製人,殺掉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才結束了紛亂動蕩的局麵。
二、奉詔修曆
一行是襄州(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
張公謹字弘慎,隋末是王世充的洧州長史。
618年,張公謹和洧州刺史崔樞一起向唐朝獻城投降,授鄒州別駕,又升為右武候長史。經過李勣和尉遲敬德(585—658)的推薦,進入了李世民的幕府。
當時李世民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所忌,就召見張公謹,向他詢問自安的辦法,張公謹的回答很令李世民滿意,遂成為李世民的親信。後來李世民要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派人占卜算卦,張公謹從外麵進來,將占卜用的龜甲投之於地,說:“占卜的目的是決定猶豫的事,現在的事是不能猶豫的了,如果占卜的結果是不吉利,就不去做了嗎?希望大王來考慮。”李世民覺得他說得很對。
626年6月4日,張公謹和長孫無忌等九人在玄武門(唐長安城宮城北門)埋伏,李世民等人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他們的餘黨來攻玄武門,兵鋒很盛,張公謹依靠他的勇力,閉關進行抗拒。因功授為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
627年,拜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都督,曾經向唐太宗李世民上表,請求設置屯田以節省轉運之勞,還前後評論時政10幾件事,都被唐太宗采納。後來唐太宗派遣李靖對付突厥,以張公謹為副職。張公謹向唐太宗建議攻取突厥,並舉出了6條必勝的理由,被唐太宗采納。於是就攻破了定襄(今山西大同),擊敗頡利,晉封為鄒國公。
張公謹轉為襄州都督後,“甚有惠政”。卒於任內,年僅39歲。
一行的父親叫張擅,是武功(今陝西武功)縣的縣令。後來家道中落,十分貧困。從幼年時,得到鄰裏王老太太的接濟,聊以度日。
一行從小就聰明敏慧,博覽經史,尤其是精於天文曆法、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學。當時有個叫尹崇的道士,很有學問,也有很多書籍。一行就去拜訪尹崇,向他借西漢哲學家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太玄經》看。幾天以後,一行又去拜訪尹崇,還他的《太玄經》。尹崇說:“這本書意旨很深奧,我研究了很多年,還研究不透,你不好好研讀怎麼這麼快就還我了?”一行說:“我已經抓住了這本書的宗旨了。”然後就把他撰寫的《大衍玄圖》和《義決》一卷讓尹崇看。尹崇一看大吃一驚,於是就和一行討論起這本書的奧秘來,非常佩服一行,對人說:“這個年青人就是顏子(孔子弟子顏回,寧子淵,前521—前490)呀!”一行於是就遠近聞名了。
約公元前705年,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707)欽慕一行的學問和品行,想和他結交往來。武三思是當朝權貴,曾任夏官尚書、春官尚書等職,封梁王,參預軍國政事,專橫跋扈,中宗複位後,進開府儀同三司。他私通韋皇後,他的次子武崇訓又娶中宗女安樂公主。排斥張柬之和桓彥範等大臣。一行不屑與他為伍,於是就逃匿了以躲避他。後來又出家為僧,在嵩山(今河南登封境內)隱居,拜禪宗北宗首領普寂為師,研習禪理,心誠意篤。
710年,唐睿宗即位,聞一行之名,派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韋安石請他到京城從政,一行稱病不出。6年以後,一行由嵩山徒步前往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當陽山,向悟真禪師學習佛教經典三藏之一的律藏,對佛學的研究又有所長進。
717年,唐玄宗也聞聽一行的學行,特命他的族叔、禮部郎中張洽請他出山。這次征召具有強迫命令的性質,又有礙於叔侄之情,一行隻得應命來到國都長安,被安置在光太殿,隨時接受皇帝的谘詢。
唐玄宗曾經多次向一行問及安國撫民的辦法,一行就盡其所知,直言相陳,讓他防止腐化,勵精求治。總之,一行在這段時間內,充當唐玄宗的高級顧問的角色,並抓緊時間,研習天文學和佛學等專業知識。
720年,南印度人金剛智抵達長安傳授佛教的密宗,一行敬愛其法,密宗的受法是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依據,傳三密之法,三密之法就是口誦直言,叫做語密;手結契印,叫做身密;心作觀想,叫做意密。據說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這件事為一行提供了一個研習密教經典和了解印度文化的極好機會。
721年,由於麟德曆預報日食不準確,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訂新曆法。
麟德曆是公元665年頒行的,由李淳風(602—670)製定的一部曆法。
麟德曆在計算方法上有很多是依據劉焯(544—610)的皇極曆。皇極曆是眾所公認的具有很多創新的傑作,可惜為張胄玄(526—612)等人所排斥,未能得到行用。李淳風將其先進方法采為己用,主要是引進太陽的不均勻運動、定朔法、以及用二次差內插法推算太陽和月亮的不均勻運動。劉焊創立的定朔計算方法,在數學和曆法上可算是一項傑出的成就,但皇極曆應用其法時,尚存在著若幹缺點,這在麟德曆中都一一作了改正。
麟德曆設1340為歲實、朔實、交周、五星周期等的共同分母。各種周期都統一化成分計算,與其他曆法相比,運算起來要簡捷得多。
麟德曆還破除了自古以來的章部紀元的方法,廢閏周而直接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所謂章部紀元,就是在二十四節氣發明之前,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閏月都是按一定的添周排定的。四分曆(秦統一後頒布的曆法)以19年為一章,在一章中,設7個閏月,此19年就是閏周。4章為一部。在南北朝的曆法中,都各有自己的閏周。然而,閏周隻能決定哪一年為閏年,卻不能決定閏在哪月,所以西漢太初曆(公元前104年頒布)作出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的規定。以後各家的曆法都沿用這一原則,但卻保留章部紀元以閏周定閏月的製度。這兩套製度是重複的,閏周和章部紀元的製度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形式主義的東西。李淳風廢了章部紀元,是曆法史上的一項重要革新。
麟德曆還沿用了皇極曆中推算五星運動的先進方法,他不但考慮到日行盈縮的影響,而且也在曆法計算中考慮到五星的不均勻運動的問題。在麟德曆中,分別給出了各個行星的近地點位置和在各個季節的加減日數,在數據精確度上也有了大的提高。
古人試圖用定朔法安排曆日,多次遭到失敗。麟德曆再次改用定朔,為了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規定了進減朔的方法,以小餘在1316以上進為大月,小餘在24以下減為小月,遷就解決可能出現4個連大月或3個連小月的問題。從麟德曆開始,定朔法在我國曆日製度中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麟德曆是一部著名的曆法,但是,它的缺點是未考慮歲差,又沿用了50多年,誤差比較大,因此出現了預報日食不準的問題。
唐玄宗的決定對一行非常重要。在此以前,一行的主要精力和工作是在佛學的研究方麵,在此以後他的重點就轉移到天文曆法領域。
唐玄宗時,在京師對天文曆法深有研究的學者有曆官陳玄景、善算瞿曇撰,太史監南宮說等,但唐玄宗一概不用,而唯獨起用一行製定新曆法,主要原因是一行在天文曆法方麵的造詣和名望都比他們略高一籌。這是一行在此之前潛心研究,作了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果。
三、製造儀器與測量
一行在奉詔之後向唐玄宗提出要進行天象的實際觀測,對恒星的位置以及日、月、五星的行度等作盡量準確的測量,為此,他建議依據率府長史梁令瓚所設計的黃道遊儀圖樣,製做新儀,以備觀測之用,這一建議被唐玄宗采納,並付之實施。
722年到723年,一行一方麵為新曆法的編製作進一步的構思和準備,一方麵繼續從事佛學的研究,先後完成了五部書:
第一:《七曜星辰別行法》1卷,
第二:《梵天火羅九曜》1卷,
第三:《北鬥七星護摩法》1卷,
第四:《宿曜儀軌》1卷,
第五:《釋氏係錄》1卷。
其中前四書均與天文曆法有關,這反映了一行對印度天文學知識的關注和力圖從中汲取營養的匠心。
這時,唐玄宗準備為他的女兒永穆公主出嫁而大肆鋪張,一行勸他不要賜予她特別優厚的嫁妝,以為這樣做對永穆公主才是真正的愛護。唐玄宗采納了一行之說,收回成命,這反映了一行正直不阿的品德,也說明了唐玄宗對一行的器重。
724年,一行和梁令瓚等共同創造的黃道遊儀鑄成。
黃道遊儀是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行情況的天文儀器,是渾儀的一種。
為了測量恒星在天球上的坐標和行星的運動,我國很可能在戰國時期就創造了渾儀。以後曆代都有製造,結構和性能得到不斷改進。我國古代的渾儀采用的是赤道坐標係統。采用赤道坐標係統,我國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赤道坐標就是利用天球上的赤徑和赤緯來表示天體的位置,用這種係統表示恒星的位置是方便的。但是,推算曆法還要求了解日、月在自己運行軌道上的位置和運行情況。太陽在恒星間的視運動軌道叫黃道,月亮在恒星間的視運動軌道叫白道,黃道和赤道有23度多夾角。把赤道坐標換成黃道度數,要用到球麵三角學。當時我國還沒有掌握這種數學方法,而是用近似公式計算,或者在渾儀上量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定的誤差,影響曆法的精確度。
東漢傅安、賈逵等人在渾儀中增設了黃道環,以測定日月在黃道上移動的度數,稱為黃道銅候儀。
李淳風在造麟德曆的時候,也曾製過渾儀。他的渾儀分為三重,外層部分叫做六合儀,由地平環、赤道環和子午雙環組合在一起,起骨架作用,同時在赤道環和地平環上有度數和方位,通過它可以讀出相應的天體赤徑和地平方位。裏麵一重稱為四遊儀,由架在南北極方向上的兩個平行的子午環組成,刻有度數,能沿著軸線方向自由旋轉,兩環之間夾著一個供觀測用的窺管,窺管可以在兩環間沿赤緯方向自由轉動。轉動雙環和窺管,可以指向天球的任何一個方向。在赤道環和雙環上便能讀出入宿度和去極度。
在六合儀與四遊儀中間有一個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赤道環)、黃道規(環)、月遊規(白道環)。三規都刻有宿度,相為連接,能沿極軸自由旋轉。由於黃白交點是移動的,所以月遊規和黃道規並不完全固定。因為大致經249個交點月,黃白交點沿黃道退行一周,所以李淳風便設計在黃道環上打249個孔。約每過27天,便將白道環沿黃道環向後移動一個孔,這樣就能保持黃道、白道的相對位置與天相應的狀態。
三辰儀克服了東漢黃道銅儀所不能解決的困難。由於黃道與赤道結合在一起,而赤道環上又刻有二十八宿星分度,觀測時隻需將三辰儀的赤道環與當時二十八宿的實際方位對準,黃道環和白道環也就自然與天球上的黃道和白道對準了。這樣便可同時得到赤道、黃道、白道三種坐標的讀數。
在渾儀中增加三辰儀,使我國古代的渾儀觀測性能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利用它,可以隨時定出任何觀測時刻的黃道、白道方位,從而也就可以很方便地確定任何一個天體的赤道、黃道、白道坐標,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