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一、幼年貧寒多疾立誌習醫救人
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陝西省耀縣孫家塬村的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家庭裏。
耀縣,隋唐時叫華原,是京兆府長安的轄地,南距長安約75公裏,即東徑109°,北緯約34.9°處。孫家塬村就在它的東北約15華裏的地方。這裏,地處黃土高原,周圍山巒層層,溝壑交錯。這裏沒有自然水源,村民們挖地成窖,儲雨水以食用。天旱時,窖水用盡,則去遠處運水,故又稱“旱塬”。村民們以種植五穀雜糧為生,當然少不了養些雞、犬、兔、鵝、牛、馬、豬、羊等禽畜,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孫思邈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
這樣的地方,自然是十分貧寒。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從小就與醫藥為伴。為了延醫療疾,幾乎耗盡了全部家產,所以他從小就體驗到了疾病的痛苦和對生活及人體的危害。11歲上(公元592年,隋文帝開皇12年),長安一帶傳染病流行,孫思邈眼看著他的家鄉一帶許多老人少兒因缺醫少藥連連死去,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地刺激,心情極為痛苦,從此便感受到了醫藥對於生命的重要,立誌習醫救人。
孫思邈天生聰明愛學,7歲就送去上學(古時一般是8至10歲上學)。學校不遠,就在村西頭的一個窯洞裏。孫思邈天資聰慧,學習用功,一上學就能“日誦千言”。到20歲時,上了14年學的孫思邈就能對老莊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全神領會貫通。還通佛教經籍,所以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被譽為“聖童”。
孫思邈所處的時代,有良好的習醫環境。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之前,戰爭頻頻,災荒連連,土地荒蕪。人民生活困苦、健康受損、疾病橫生。統一以後,社會安定,人心穩定,生產發展,文化進步。在醫藥方麵,為了消除和抵禦疾病,國家設立了太醫署、尚藥局、醫博士和助教,進行教學和研究,管理醫藥。故那時的醫藥專著也很多,名醫名著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播。那時的名醫就有許智藏、許澄等,名著有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等對各種疾病的病因都做了深透地論述。在醫療方麵,更有醫方256部,4510卷。
隋朝醫藥學的發展,使孫思邈自小就處於一個良好的醫學環境之中,為他在醫學方麵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社會生活的需要,環境的容許,自己的體驗和意願決定了他所走的醫學道路。久病成醫。他的天資、意願和勤奮是他成功的因素。
孫思邈自身和他人疾病的要求,決定了他刻苦地學習醫學。他首先是學習前人的經驗。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鑽研唐代以前各代名醫的典籍,如扁鵲、倉公、華陀、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和葛洪等人的醫學典籍。他刻苦努力,學而不倦,孜孜以求,直到“白首之年,未常釋卷”。
孫思邈學以致用,勤於實踐。他說:“讀書3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3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這一方麵說他理論聯係實際,學而為用。另一方麵說明他認識到實踐的內容比理論更豐富,學無止境。
孫思邈雖是醫術高明,成了時代的名醫,但他從不追求權勢名利。隋文帝楊堅曾請他去做國子博士,但他以有病為借口而加以拒絕(見《唐書·孫思邈列傳》)。唐滅隋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於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召孫思邈進京授爵,亦被拒絕。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詔召他進京師,寓居鄱陽公主舊居,審訂即將成書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顯慶四年)因他在《新修本草》的編修工作中有重大貢獻,高宗皇帝召見他,請他擔任諫議大夫(官職名),又被他拒絕了。後來,他在醫學研究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不得解決,想到長安的醫書之多,是任何地方無與倫比的。為了能有機會和條件閱讀這些醫書,以便從事醫理的研究,才接受尚藥局“承務郎”這樣一個官職。他在那裏供職16年,閱讀了大量的醫藥學著作。到了公元674年便借口病重,辭歸故裏了。孫思邈拒官應官都是為了醫學事業,而絕不是為了權勢名利。為了認識藥物藥性,他不但從《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和別的藥物專著中學習,更是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台山等名山中去采集藥材,研究藥性,加工炮製。
太白山在陝西省的西部,長安西南約120公裏外的地方(即東經107.7°,北緯34.8°),海拔3767米,氣勢磅礴,氣候溫和,藥用植物種屬繁多,野生動物達270多種。為了采集藥材,孫思邈在那裏居住了很長時間。孫思邈在采集藥材的同時,還注意收集民間藥方,並為當地群眾治病療疾。有很多的人患疑難病症都經他手治好了。其中有麻風病人600多,癲癇病上千人。有的病人路遠,來去困難,他就讓病人住在他家裏治療。有的患者病重,不能前來,他就登門去醫治。在那樣窮苦的地方,有病無錢延醫的多的是,孫思邈得知後都是免費醫治。孫思邈家的周圍滿是杏樹,那都是那些無錢而得免費醫治的患者為了感謝他而種植的。
據說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患心口痛,禦醫們多次會診就是不見好轉。後來召民間醫生孫思邈前往診治,病很快就給治好了。為此,唐太宗李世民特封孫思邈為藥王。
孫思邈勤奮好學,精心鑽研,勇於實踐,將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全都獻身於醫學事業,編寫下了許多醫藥巨著,為祖國的醫藥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是他於公元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0歲開始撰寫,於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70歲時用了10年時間撰成的。30年後,公元681年(唐高宗開耀元年)他100歲時,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翼”為輔助之意,是《備急千金要方》的續集。
孫思邈逝於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01歲。那年冬天,流行病傳染,洛陽、長安,病死的人沿路不絕。正當人們急需找孫思邈救治的時候,他死去了。所以,人們更是懷念他。國家也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
二、對中醫藥學的重大貢獻
孫思邈從小就體弱多病,但是他活過了101歲。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奇跡,更何況他在90多歲的高齡時,還“視聽不衰,神采甚茂”。
101歲,在這裏的意義不在於他的長壽時間,而是他在這101年的時空中學習、實踐所積累知識和作出的貢獻。
生命的短暫表明學習和實踐內容的狹小。因此有“學到用時方感少”的古訓。“學海無岸”,好學之人,學得越多,越覺知識淺薄、不夠。越是年高,越覺時間緊迫,對時間抓得越緊,不會浪費,總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事還沒做完;有很多東西要學。孫思邈活過了101歲,學習了94年,20歲行醫,實踐了81年,這比起一般活六七十歲的人來說,要多學多少知識、要多積多少經驗!
他60歲,行醫40年,始寫《備急千金要方》。到70歲,已行醫50年,寫成此書,用了10年時間。可以想見,會多麼精深正確了。又經過30多的研究和實踐,到100歲時寫成了《千金翼方》,其知識之淵博,經驗之豐富和成熟,自然是無人可比了。日本留學生把他的《備急千金要方》抄下,帶回日本學習、應用和研究。國人都把此二書當成至寶、讀過的便是有識之士了。
後人總是學習前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前已談及孫思邈生長於一個良好的習醫環境下,唐太宗李世民為求長生不老,對醫藥更為重視。他曾親臨名醫學家甄權家探訪。命令全國各地選送上好藥材標本並繪製藥草圖。召令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醫藥學家24人,參考古今本草編著了《新修本草》,這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組織編撰的藥典。孫思邈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為編撰此書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貞觀三年起,地方各州都設立了醫藥學校。國家對醫學的重視,對醫生的尊重,使醫學的發展能有此良好的政治條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巨著,就是在這種良好的政治條件下,集古今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為了臨床、保健的急需和實用而編著的。他在長期的實踐中,深感古代醫家所著醫方書典的浩廣和散亂,難以求索,耗力誤時,延誤救治。為此,他博采眾長,刪裁增補,刻求簡、易、精、便,編成了《備急千金要方》。除了他參加編撰《新修本草》外又一次為祖國的醫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