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瓦爾德
一、童年花葩
1853年9月2日,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出生在拉脫維亞的首府裏加。這是一個瀕臨波羅的海的城市,當時是俄國的領地。裏加是一座約有千年曆史的古城,其建築風格和典章製度與德國的呂貝克市相仿。城中的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如貴族、大地主、文士、商賈,以及下層貧民都講德語,其風俗習慣和精神生活也根植於德國文化。伊曼努爾·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初版(1781年5月)就是由裏加書店出版的。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雙親都是德國移民的後裔。他的父親戈特弗裏德·奧斯特瓦爾德是一貧如洗的手藝人,長期在俄羅斯流浪,後定居在出生地裏加,靠製木桶為生。他的母親伊麗莎白·洛伊克爾是麵包師傅的女兒,純粹的德國血統,生於莫斯特,祖輩是從德國黑森移居而來的。他們結合後,在裏加安頓下來。因此,小威廉無論在理智上還是在感情上,都認為自己是德國人。後來,他在求學期間極力反對沙皇俄國推行的泛斯拉夫運動,對強迫用俄語授課十分反感,並由衷地厭惡那些沒有民族氣節的德國人。這就是他所謂的“德國魂”。
製桶師傅和麵包師傅的女兒結婚時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婚後,他們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積攢了一筆錢,買下了一座簡陋、破舊的小屋。剛剛懂事的小威廉感到十分心滿意足,畢竟有自己的家了!為了節約家庭的日用開支,母親經常把父親工棚裏的鋸末收集起來當柴燒。經過幾年的慘淡經營,他們買了新居,擴大了營業規模,家境逐漸有了改善,但仍談不上殷實富有。
威廉的父親身材魁梧,性格暴躁,孩子們都怕他,盡量設法躲他。不過,他倒也內秀,天分高,心靈手巧,喜歡畫畫。母親身材纖瘦,機敏聰慧,幹起活來幹脆利落,是一位十分稱職的家庭主婦。母親除了給全家做飯外,還要照管孩子,操持家務,母親的負擔是很重的。盡管如此,母親不僅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能擠出點時間讀書看報,在有限的餘暇內調劑一下精神生活。母親酷愛藝術,尤其喜歡戲劇,隻要經濟允許,父親總是給她在市立劇院預定座位。
威廉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沒有姐妹。他的兄弟長得都像父親一樣高大,愛做熱鬧、粗野的遊戲。而威廉的身材、秉性和情趣都與母親相似,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母親的言傳身教,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和知識積累有明顯的影響,而且也給他注入了藝術家的素質。不過,他愛好繪畫的天性和製造器物的技巧,恐怕主要得益於他的父親。父親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備嚐艱辛,這既錘煉了他的意誌,也使他見多識廣。他定下了一條神聖不可變更的家規:寧可作出最大的犧牲,也要為孩子的智力成長和出人頭地提供一切機會。也就是在這條不成文家規的庇護下,威廉在青少年時代充分發展了未來創造者的個性和才能。
在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記憶中,他首次科學實驗是在離家不遠的小河釣魚。他坐在河渠邊,等待魚兒上鉤。他父親的一個朋友看見了,嚴厲警告他當心點,免得被水蛭咬傷而落入水中。開始,他感到十分恐懼,但不一會就鎮定下來。他想,如果水蛭咬我,我可以丟掉魚竿跑到岸邊。就這樣,他繼續安心釣魚,但是結果並不是像他所想的那樣令人滿意:水蛭沒有咬他,他也沒釣上魚來。
後來,這條河渠及其周圍地區成了一幫幼小研究者的活動地盤。小奧斯特瓦爾德和他的兄弟以及他們的朋友徹底地探索了河渠內都有些什麼東西,每一個新發現都由整個小組廣泛地進行討論。這種活動極大的吸引著他,盡管母親有點不大高興,因為這常常給家裏惹下麻煩。不過,母親並沒有阻攔他的活動。
奧斯特瓦爾德的父親的最大的癖好是狩獵。在距家10公裏的地方,有一大片湖沼,春天各種野鳥都飛到這裏安家,冬天有野兔和狐狸,臨水的山崖還有山雞。小奧斯特瓦爾德非常喜歡和父親一起外出,但他並不願意父親開槍打中那些毫無戒備之心的動物,每當父親讓他送獵物給親友時,他心裏總是隱隱作痛,不忍看獵物的慘狀。奧斯特瓦爾德自幼喜愛動物,後來從通俗科學書籍中接受的愛動物的教育更增強了他的惻隱之心。在上小學時,不少小朋友放學後,用竹槍打鳥,他常常趁小朋友還未瞄準小鳥時,設法趕走它們。為此,小朋友對他產生不滿。
接受了4年啟蒙教育後,在10歲時,父親決定把他送入一所新型的實科中學,盡管當時裏加也有教會學校和古典式的中學。這所學校的學製為5年。頭一年開始學俄語,依次還要學法語、拉丁語,還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課程,不過化學要到第5學期才開始講授。最後一年還容許學習大學的一些教學內容。學校裏配備最優秀的教師,實行的是感化教育和啟發教學。因此,父親的這一果斷決定對奧斯特瓦爾德未來的全麵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的創造天性和廣泛誌趣不僅未受到壓抑,而且還培養了他未來作為科學家和組織者的素質和才幹。
在實科中學,奧斯特瓦爾德頭一年還是一個十分順從的聽話的學生,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後來,由於閱讀形形色色的書刊,在他的眼前展現了一個五彩斑爛的世界。他在精神上逐步獨立起來,開始比較自覺地、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發展和成長道路。
11歲時,他偶爾看到一本製作煙花的書,著者是韋伯斯基。書中提到的化學藥品除慣用名和學名外,還標注了化學式。奧斯特瓦爾德向老師詢問化學式的意義,老師隻是告訴他,到五年級時就會明白的。就這樣,他隻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己動手摸索,設法製作煙花。父母對他的舉動都很支持。母親把省下的零用錢全交給他,用於購買硝石、硫磺、銻等化學藥品,還把廚房的研缽、篩子、器皿讓給他用,父親明知在木工鋪裏製作煙花有危險,還是把地下室的一間屋子騰了出來,供他進行實驗。即使這樣,他還是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用於製取濃硝酸的曲頸瓶、玻璃管等器具。奧斯特瓦爾德一方麵利用冬休到建築工地幹零活掙錢,一方麵作貼花畫籌措銅幣。在備足了起碼的藥品和儀器後,他按照書中的說明和圖示精心操作、反複試驗,終於成功地製出了他渴望已久的煙花。望著五彩繽紛的焰火衝向夜空,奧斯特瓦爾德真是喜出望外。
通過製作煙花,增強了他對化學的興趣,為他打下了化學訓練的基礎。美麗的焰火點燃了他滿腔的熱情,打開了他心靈的窗戶,照亮了他人生前進的道路。
試製煙花這一件事,在奧斯特瓦爾德的一生中的確是具有決定性的。他深深地體會到:無論是科學還是技術,通過印刷品保存下來,對後來人都有著巨大的教益;另外,僅僅看書是不夠的,還要親自動手去做,去實踐,才能得到比書本所講的還要多得多的東西;但是,要完成任何一件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僅憑良好的願望和熱情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堅強的意誌和毅力以及科學的方法。在成功之時,奧斯特瓦爾德還體驗到一種近於痛苦的深奧的幸福。這種幸福,恐怕隻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體驗到。奧斯特瓦爾德晚年發明的幸福公式,也許與此不無關係。
煙花試製成功後,奧斯特瓦爾德又認真地考慮了製作真正的火箭的可能性。在猶豫了一段時間後,他作了真誠的嚐試,並在小朋友的幫助下最終完成了這項工作。在什麼地方發射它呢?他們決定在廚房的煙筒道裏發射火箭,在這裏不會有什麼破壞。火箭終於發射成功,這一勝利鼓舞了他們,他們幾乎以工場的規模開始生產煙花爆竹了。
後來,奧斯特瓦爾德又迷上了照相,奧斯特瓦爾德手頭什麼照相器材也沒有,一切都得從頭做起。他用父親裝雪茄的空匣子作照相機暗箱,用母親的觀劇鏡作鏡頭,用塗有藥液的硬紙片作顯影紙,拆下窗格上的玻璃作底板。在裏加買不到的化學藥品,他便設法用容易買到的物質製取。在其他人看來,這簡直是毫無希望的可笑之舉,然而奧斯特瓦爾德卻出人意料地洗出了照片,他當時比燃放煙花還要興奮。要知道,奧斯特瓦爾德所取得的試驗成功的當時,他還沒有上過化學課哩!
1905年12月19日,奧斯特瓦爾德在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發表聖誕節講話時回憶起這一經曆。他說:“在這一切困難麵前,我發現應用一個原則是有用的……無論何時你想去作某事,但又沒有成功的把握,你會發現,最好的幫助是大聲吹噓:你將在某某時候完成這一業績。這樣,你就會責成自己正規地、持續地去作這項工作,而且你也會十分樂於承擔這項任務。每天早晨,你都必須與自己作鬥爭,以便重新抓住它,正如你清楚地了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鬥爭顯著地增加了……我把全部精力都投身到這一艱苦的事情中去,終於按時拿出了照片。”奧斯特瓦爾德的這一經驗之談充分體現了他的鮮明的個性——言必信,行必果。
奧斯特瓦爾德的興趣相當廣泛。他曾一度埋頭於繪畫,在鄰近的藥劑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混合顏料。這對他晚年研究顏色學很有幫助。他後期工作的風格和內容,都是由他年輕時代對周圍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感受決定的。他首次聽到震撼人心的音樂是在教堂舉行的聖誕音樂會上,從此激發了他學習音樂的欲望,這種欲望由於父母的支持而得到極大的滿足。音樂不僅使他得到了直接的藝術享受,而且也使他受到美的熏陶。音樂素養後來在他的科學工作和社會文化工作中都起了無形的作用。
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分散了他的時間和精力,本來五年製的中學,奧斯特瓦爾德卻不得不讀了7年。總的來說,奧斯特瓦爾德在實科中學的自我感覺還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