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人物簡介
長江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而下,滾滾東流,晝夜不息。就在它將流入大海之際,地勢變得突兀起來,兩岸群山像是要把它鎖住。長江憤怒了,水流更急,驚濤拍岸,卷起白色的浪花,恰似千堆雪。
這就是素有“邊防要塞”之稱的江陰。
明朝萬曆年間的某一天,南岸的山巔(di1n)之上,荒草叢生的古炮台前,走來一位身材瘦長、麵孔微黑的年輕人。此刻,天色將晚,江風凜冽,一輪紅日慢慢地墜入那暮色籠罩的山林。風吹散了他的頭發,卷動著他的衣襟,他竟似渾然未覺。他朝著江流奔來之處,目不轉睛地望著滾滾的江水,心中被一個疑團久久纏繞著:眼前這一望無際的長江,究竟是從哪裏發源,流經哪些地方,才到達它的歸宿地呢?
沒有人能回答他的問題。古往今來,關注這一問題的人並不多。無數奧秘在崇山峻嶺、急流險灘之中沉睡著。年輕人在心中默默地發下了一個宏願:要去祖國的大地上漫遊,到荒無人跡的地方探險,踏遍山山嶺嶺,尋找長江之源,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這個年輕人後來果真實現了他的誌向,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大自然的考察事業。
他就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勇敢的探險家、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現在就讓我們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代,跟蹤這位大探險家的足跡,在祖國的大地上進行一次壯遊吧!
一、少年立下鴻鵠誌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縣)人。他的好朋友陳繼儒因他酷愛旅行,平生遊蹤不定,猶如飄飄之雲霞,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霞客”,又曰“霞逸”,而以“霞客”聞名於海內外。
明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1587年1月4日),徐霞客出生在江陰城南四、五裏地的沈塘河畔一個叫南暘(y2ng)歧的小村莊裏。
徐家是江陰巨族。這個地主家庭先代雖也有在朝為官的,卻和一般熱衷於爭權固寵、沉醉於功名利祿的官僚家庭不同。徐霞客的祖先原為北宋開封府尹,北宋末年南遷時在江陰落戶。宋朝被蒙古人滅亡後,徐氏子孫發誓不做元朝的官,奠定了這個家庭重操守的家風。徐霞客的七世祖徐麒為朱元璋征蜀立下大功,但功成之後執意辭官不任,隱居鄉裏。霞客的曾祖和祖父做過不大不小的官,家境一度中興。但是到了他父親徐有勉這一代,家境開始一天天沒落下來。
徐家雖然是官宦(hu4n)世家,但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極其厭惡做官。他一生隱逸田園,自由瀟灑,頗有魏晉竹林名士的風度。有一次,梁溪(今無錫)官僚秦中丞、侯司諫慕名來訪,徐有勉聞訊後決定避而不見,立即跳上一艘小船到太湖泛舟去了。平時,他常常帶上三、五個家僮,往來於蘇州的虎丘和杭州的龍井間,采摘新茶,品味清泉,怡然自樂,旁若無人。由於他性情孤傲,為人耿直,既不願曲意逢迎,更不屑與官府鄉紳同流合汙,因此遭到他們的忌恨。他們便無恥地散布流言蜚語對徐有勉進行惡意誹謗,徐有勉氣得大病一場,幾乎喪命。
徐有勉的潔身自好,鄙視權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無疑給少年徐霞客以深刻的影響。徐有勉也很喜歡他的兒子能像他那樣,他誇獎霞客說:“這個孩子眉宇間有英氣,讀書好客,不願富貴,正合我意!”
徐霞客十九歲時,父親去世。從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可以說,對霞客影響最大、成就事業支持最大的,是他的母親。
霞客的母親生平不詳。隻知道她娘家姓王,是一位勤勞、善良、通情達理的婦女。她是一個好母親,目光遠大,教子有方。徐母有相當好的紡織技藝,織的布又細又好,織的絲綢薄如蟬翼,拿到集市上去賣,熟悉的買主一看貨色就知道是她的,便爭相購買。徐母以此開導兒子說:“生活一定要勤儉,隻有勤儉才不致於缺吃少穿。你看我們鄉裏織布的人家多得數不清,可是隻有我家織的布最精良,人人都說好,家家都喜歡。讀書也是這樣,要多多用功才行!”
徐母就是這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徐霞客,使他從小養成吃苦耐勞、艱苦自奉的精神,這一可貴品質對他日後的探險事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少年時期的徐霞客,體態修長,眉毛端正,前額凸(t&)起,眼睛大而有神,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在讀私塾(sh*)的時候,他出口成誦,提筆成章,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徐霞客不喜讀空洞說教的儒家經典,特別喜歡曆史、地理、山海圖經、地方誌和一切有關探險、遊曆的“奇書”。他常將這一類書籍藏在經書下麵偷偷閱讀,以躲過老師的監督。每至精彩之處,禁不住眉飛色舞。日積月累,他讀的書越來越多,竟把祖先留下來的藏書全部讀完,又搜羅了許多新書來讀。很快,他便以博覽群書、好學多知而成為聞名鄉裏的“博雅君子”了。
在這些書籍的影響下,徐霞客眼界大開,心胸坦蕩。他非常羨慕曆史上那些周遊九州、踏遍五嶽的旅行家,覺得人生要像他們那樣才有意義。他的家鄉正處於長江入海的要衝,徐霞客常常站在江岸上,發出“知其大,不知其遠”的感歎,產生了探江尋源的強烈願望。(即本書開頭的那一幕)他曾撫掌而歎,“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意思是說,人生怎能局限在世界的一個小小角落呢?
樹立了這一宏偉誌願,要實現起來遠非易事。孔子有句古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教條使千千萬萬的有誌青年被家庭板羈(j9)絆住,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如今徐霞客也因此而猶豫不決。他是一個特別孝順的兒子,他實在不忍心拋下老母獨自出遊。
徐母看出了兒子的心思,她笑著對徐霞客說:“好男兒誌在四方。你不要被‘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束縛住手腳,隻要依照出遊路途的遠近,如期往回,我也就放心了。豈能為我把你困在家中,讓你成為籠中的鳥兒,轅下的馬駒呢!我用不著你擔心,放心地出去吧!”
徐母為了支持兒子出遊,還特地為霞客製作了一個旅行帽,以壯行色。兒子臨走時,她還囑咐說:“你遊覽名勝回來,作好紀錄,畫好圖,一一地拿來給我看!”
徐霞客每次旅行回家,談及天地之廣大,山川流峙之險奇,各地風土人情之異趣,以及懸崖登梯的冒險,使人聽得瞠(ch6ng)目咋舌。徐母卻喜形於色,她把一杯香茶遞給灰塵滿麵的兒子,欣慰地說:“兒啊!你外出爬山涉水,我坐守家中,看著豆莢一天天長大,望著天際飄蕩的白雲,秋天到了,知道你該回來了。聽著你介紹新奇的旅途見聞,真叫人驚喜讚歎。比起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你也算問心無愧了!”
後來,年事已高的徐母,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放心地從事他的探險事業,她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和霞客一起遊覽了附近的荊溪、勾曲二地。遊覽時,這位可敬的母親每每走在兒子的前麵,以表示自己的身體還很強健。這件事情使徐霞客心裏特別感動。
“足跡名山似尚禽,桑篷母教大江陰”。鄭之玄曾寫詩盛讚徐母的開朗、豁達和膽識。母親的教誨成為徐霞客克服千難萬險的力量源泉。
徐霞客將自己的一生獻身於大自然考察事業,除了家庭的影響和個人的喜好之外,還有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
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末,腐朽沒落達到極點,而新的生產關係的萌芽開始悄悄出現。東南沿海一帶工商業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徐霞客家鄉一帶,即江南的蘇、杭、鬆、嘉、湖五府地區,工商業最為繁華。
與此相應,思想文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從宗教到哲學,從文學到曆史,從藝術到各類自然科學,新的東西大量湧現。李贄在哲學領域向儒家教條發起衝擊,湯顯祖的戲劇大膽歌唱愛情自由,東林黨人積極參予政治,抨擊時政。這些都給徐霞客強烈的感染。他的許多摯友,如繆昌期、錢謙益、黃道周,都是當時東林黨人的風雲人物。
經世致用、講求實際的新思潮帶動了科學的發展。明代末期,在科學領域出現了群星爭輝的喜人局麵。明代的四大科學巨匠都產生在這一時期。著名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嚐遍百草,曆二十年著成《本草綱目》,至今仍是藥物學的經典。宋應星則係統地總結了曆代有關農業、機械、紡織、燒瓷、煉鐵、采煤、造紙等生產技術,他的《天工開物》堪稱是當時一部集大成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徐光啟則編成《農政全書》,用科學的方法,總結了中國傳統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並吸收西方科學技術,成為一部“總括農家諸書”的農業科學巨著。
至於在地理學範圍內,用科學的新觀念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古典地理學的束縛,曾一度闖入近代地理學發展階段的偉大先驅,則是本書的主人公——徐霞客。
在時代的召喚下,在父輩的影響下,在母親的激勵下,徐霞客踏上了漫漫征程。
二、天台雁蕩情獨鍾
盡管老母深明大義,全力支持徐霞客的探險事業,但老母在堂,徐霞客總是有所牽掛。因此,徐霞客早期的出遊,除了兩次到北方路途較遠外,一般都選擇離家不太遠的地方,並且每次都是馬不停蹄,行色匆匆。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為父親服喪期滿。他戴上了母親縫製的“遠遊冠”,開始了壯遊生涯。
這一年,他二十二歲。
徐霞客的旅行是從家鄉附近的太湖開始的。
太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麵積達2250平方公裏,湖中遍布的大小島嶼,有四十八座之多,連同沿岸的山峰,號稱七十二峰。太湖風光之秀美天下聞名,煙波浩渺的湖麵上風帆點點,聳立湖麵的孤峰形態各異,沿湖遍布優美的園林。
太湖是春秋時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陳兵的地方,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比如越國大夫範蠡(li)在助越王戰勝吳國之後,辭官攜著名美女西施泛舟於太湖。關於範蠡和西施的遺跡特別多,給太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太湖中最大的島山是洞庭西山,麵積約九十平方公裏,山上有一個冥幽深杳的林屋洞,引起了徐霞客極大的興趣。傳說林屋洞東連岱嶽,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通王屋。昔日吳王闔閭(h6+l)曾遣靈威大人入洞,秉(b!ng)燭夜行七十日,也未能窮盡。徐霞客“探靈威丈人遺跡,初步領略了洞穴的窈(y3o)渺之美。後來他對考察洞穴懷有特殊的興趣,越是人們傳說中有“神龍精怪”或“潛穴相通”的洞越是要去,去則必窮幽穴之邃(su@),很可能即發端於這次旅行。
浙江東部沿海有兩座名山,北麵的叫天台山;南麵的稱雁蕩山(又作雁宕山)。徐霞客似乎對這兩座山情有獨鍾,不僅在青年時代(1613年)訪此二山,中年時代(1632年)還舊地重遊,前後共三遊雁蕩,兩登天台。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先入浙江,由紹興、寧波至四明山,然後渡海至舟山群島的落伽山。從海上返回。首次出遊於三月末至四月中旬,共花十六天時間,先訪天台,再遊雁蕩。
天台山是仙霞嶺的東支,山勢崇偉而其頂平坦如台,故稱天台山。它位於天台縣境,主峰華頂海拔1318米,詩人李白曾以“天台一萬八千丈”的詩句極言其高。登臨其巔,可遙望東海、故又名“望海尖”。天台風景優美,兼有山海之勝,而且有許多名勝古跡,隋代寶刹國清寺便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