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納·馮·布勞恩
韋納·馮·布勞恩1912年生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德國著名的火箭專家,對V—1和V—2飛彈的研製進行了關鍵性的工作。在戰幕落下之後,布勞恩及其科研小組向美國政府投降,並且取得了美國國籍。在美國,布勞恩繼續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工作的研究,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榮譽。1969年,他領導研製的“土星號”巨型火箭,曾將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試飛成功的航天飛機,當初也是在布勞恩的創意下研製成功的。因此,他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
在航天事業上,布勞恩不僅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而且還著眼於未來,對航天科技的遠景作出展望,他預言:“21世紀將是在外層空間進行科學活動和商業活動的世紀,是載人星際飛行和開始在母星地球之外建立永久性人類立足點的世紀。”
一、從求學到成材
1912年3月23日,韋納·馮·布勞恩出生在德國波森的維爾西茨。他的父親布勞恩男爵是省議會議員,非常善於解決問題,而且判斷準確,後來任魏瑪共和國的內閣成員和農業部長,也是德國儲蓄銀行的創辦者之一。他的母親是一個出色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出身於貴族世家,很有教養。小韋納受母親影響很深,小時候,酷愛音樂和文學的母親總是對他循循善誘,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產生求知的欲望。
小韋納進入學齡以後,在路德派教堂行堅信禮時,母親沒有按常規送他金表,而是給了兒子一架望遠鏡。於是從小時候開始,布勞恩便成了一個業餘天文愛好者,對宇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布勞恩有三個兄弟,他是家中的次子,兄弟經常在一起玩耍遊戲。布勞恩的第一次火箭試驗是在柏林的使館街區進行的。在他10多歲的時候,當時全家隨父親移居柏林。小布勞恩將6支特大號的煙火綁在滑板上,創造了自己的“火箭車”。
試驗那天,小布勞恩點燃了引信,“火箭車”脫離了控製,拖著彗星尾巴似的火焰衝了出去,呼嘯著竄出老遠,最後,焰火在雷鳴般的一聲巨響中燒個精光,車子翻到了一邊。這一切使小布勞恩欣喜若狂,他萬萬沒想到他的“火箭”能有這麼大的威力。警察把這個不聽話的大膽孩子抓住,交給他的父親去管教。
這件事絲毫沒有影響小布勞恩對火箭發射的興趣,經常和哥哥一起發射了許多自製的煙火。在柏林,小布勞恩是個出名的淘氣孩子,總是接二連三地惹禍,今天爆竹炸壞了別人的水果攤,過幾天煙火又落到人家的麵包鋪裏。
當時布勞恩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13歲的孩子。在柏林,他發現有許多東西值得探究,但是在他的學校課程裏幾乎沒有。他的外語,特別是法語成績十分優異,其他課程卻忽略了。他的學校是法國人辦的大學預科,傳統意識十分濃厚,教育手段也很落後。這些對於喜愛探險、追求進步的小布勞恩來說是遠遠不能適應的。他不喜歡學校的教育方法,因而他的成績單總是不能令父母高興,特別是物理和數學,差得尤其令人擔憂。
在學校最關鍵的一學年中,布勞恩絲毫沒有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他打定主意要搞一種比自行車更好的交通工具。於是他開始在父親的汽車房裏自己動手造汽車。可是這個年輕人的汽車還沒造好,卻耽誤了複習功課的時間,結果布勞恩不但數學不及格,而且稍好一點的物理也不及格。他的父親認為自己再也沒有辦法教育這個孩子了,於是把布勞恩轉到埃特斯堡寄宿學校去。
埃特斯堡學校的教學環境非常好,因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密切的師生關係而出名。學生在上完上午課之後,把下午時間花在木工、石工、農事等創造性勞動上。這與以前枯燥的課本知識比起來相差很遠,但與製造汽車相近,布勞恩很喜歡。臨睡以前,他還可以用他的小望遠鏡對著星星看上一兩個鍾頭。
1925年的一天,布勞恩看到了1923年出版的一本書,那是德國航天學奠基人赫爾曼·奧伯特寫的《飛往星際空間的火箭》,他馬上找來通讀,這本書對他毫不猶豫地選定自己的終身事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如果去征服宇宙空間,他願意全力以赴。為了能夠讀通這本書中那些五花八門的數學公式,布勞恩下定決心,全力攻讀數學和物理這兩門使他頭痛的學科,這樣成績逐漸地有所提高。
1928年,他轉學到施皮克羅格島上的赫爾曼·利茨學校,此時他已經是班上功課最好的學生了。
在布勞恩的心目中,天疆,那地球軌道以外無邊無際的疆域深深地吸引著他,宇宙旅行是他心中最向往和美好的事;對於天文學,他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他母親送給他的那隻小望遠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日益開闊的視野了,於是在這所學校裏,他決心搞一個完備的學校天文台。他首先說服校長買了一架十分高級的5英寸折射望遠鏡,然後為了建築天文台的外圍結構,他又在同學中組織了一個石木工小組。在這次營建天文台的工作中,布勞恩不僅表露出極大的熱情,而且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
從學校畢業後,布勞恩回到柏林,到夏洛滕堡工學院就讀。然而按照學校嚴格的校規和極其重視實習的條例,他必須同時在博爾西斯大機器廠當學徒。在工廠裏,他學習了鉗工、鑄工、鍛工,還在機車裝配庫幹過3個月,這些使他有了一定的技工常識。
不過布勞恩的目標還是宇宙飛行。這時期,火箭研究有了相當大的進展。1930年,報紙上介紹了美國羅伯特發射同溫層火箭的計劃;前蘇聯傳出了有關宇宙飛船的研究報告和資料。實際上,早在本世紀初,航天時代的來臨就在一些理論家的頭腦中形成了構思,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液體燃料作為推進劑的主張。而此時,大量的火箭研究工作開始集中於德國,火箭技術已經進入了實驗階段,有人造出了以火藥火箭為動力的汽車和雪橇,速度得到了驚人的提高;1929年,一些德國人已經開始研究液體燃料火箭。
1930年,布勞恩見到了對他影響頗深的奧伯特,他參加了奧伯特的試驗小組,研製液體燃料火箭推進器。他與奧伯特的助手內貝爾和裏德爾一起,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在一個廢棄的軍火庫中建立起柏林火箭飛行場,進行火箭的研究試驗。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缺錢、缺物、缺勞力,他們便四處去遊說,以令人神往的宇宙飛行來打動那些有錢人和有技術的人,前來支持他們的火箭技術事業。在這裏,他們成功地試驗了一枚“米拉克一號”小型火箭。
1931年夏天,布勞恩到瑞士蘇黎士的聯邦工學院深造。在這裏他結識了美籍醫科學生傑納勒爾茲。布勞恩認為未來的太空人必須承受很大的加速度,於是他們兩人一起進行了一係列的太空醫學實驗。他們把小白鼠固定在一個平放的輪子上,然後轉動輪子,越轉越快直至轉到極限值,隨後殺掉小白鼠進行解剖。最後他們得出結論:老鼠承受重力加速度的限製因素在於它的腦子,老鼠的死因多是腦溢血。這項試驗的成果20年後被美國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機構證實。
1932年春,回到柏林的馮·布勞恩以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畢業於夏洛滕堡工學院。但是,這時的布勞恩意識到,要征服外層空間,光懂得螺帽、螺栓之類的工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他知道必須學習更多的物理、化學和天文學知識,才能透徹地理解他決心以畢生精力去研究的問題的所有方麵。因此,1932年夏,他決定轉入柏林大學。當時,傑出的物理學家內爾恩思特、勞厄、薛丁諤都在那裏任教。布勞恩一麵在學校學習,一麵由陸軍提供研究經費,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