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滄桑五十年

為編選這本集子,尋找舊作,查閱了一些曆史資料,勾起了許多回憶。時值紀念北平和平解放50年,電視台多次播出解放軍入城的紀錄片。太熟悉了,當年我們北大同學就在歡迎解放軍進入東交民巷的鏡頭中。往事曆曆,如在昨日,算起來,我們開始寫科普作品,也恰好50年了。

在這以前,我們已有文章變成鉛字印出,不過不是普及科學的,是和平與建設使普及科學成為急需,使我們的筆尖轉向了科學。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設有科普節目,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我們寫了一篇介紹螢石的稿子投去,很快廣播出來了,還來信要我們再寫,一連10多篇都被采用,大大提高了我們寫作科普作品的興趣和信心。還有天津的《大公報》,這時改名《進步日報》,新開了一個副刊《進步科學》,我們的第一篇介紹地質知識的文章《滄海桑田》,就是在這個副刊上發表的。不過這時可以刊登科普作品的園地實在不多,宣傳政治是壓倒一切的任務,我們的科普文章隻能星星點點出現。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人們突然發現地質學原來如此重要,地質工作者被譽為工業建設的尖兵。然而當時全國的地質工作者隻有幾百人,向青少年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成為招募新兵擴大地質隊伍的突出需要,《中國少年報》、《中國青年報》最早拿出版麵來介紹。我們成了他們經常的作者,但真正大寫起來,是1955年胡耀邦同誌主持的團中央建議和倡導出版少年兒童讀物以後,《中國青年報》發信給一些作者,征求意見,我們給他們回了信,提出“應當介紹的知識很多,比如海水為什麼是鹹的?沙漠中為什麼有綠洲?地為什麼會震動?……真可以也列出十萬個為什麼來”。“希望廣大的科學工作者,特別是老一輩的科學家們,都能抽出時間來把你們的知識用生動的語言傳播給下一代”。想到寫十萬個為什麼,是從伊林一本小冊子的書名,和於光遠同誌一次講演得到的啟示。光遠同誌在對北京地質學院的青年作報告時,說這“?”號像一個鉤子:鉤子能掛住衣服,問題也能鉤住知識,抓住問題來學習,學的知識就不易忘記。我們感到很有道理,在寫作中常圍繞著“為什麼”來作文章,感到效果確實不錯,主題明確,節省篇幅,特別適合短篇文章的撰寫。

這封信被擺在1955年10月25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的專版,“我們的文學、美術、科學工作者給孩子們的答複”中發表,編者給加上了個“應該寫出‘十萬個為什麼’來”的標題。這個專版由老作家冰心打頭,我們那時才26歲,如我們在信中所說“是剛剛跨進科學大門的青年”,我們很感謝那時對青年人的信任與扶持,後來也有幸真的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中地質學方麵稿件的編寫。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第三編輯室出色地完成了這項工作,這個出版社還出了我們三本書。

一時,為少年兒童寫作成為我們業餘生活的重要內容。不過說實在的,我們寫得並不理想,我們的知識是有一些,構思或者也還可以,但不會編故事,也不諳熟兒童的語言,如果說發表出來孩子們還看得下去的話,那是編輯加工的結果,這些文章中有他們的勞動,是必須在此說明的。

經濟建設成為一時的中心和得到大發展,使社會各方麵都愈來愈感到有了解科學知識的必要。從50年代中期到6O年代初,除了有《科學大眾》這樣的科普刊物,《人民日報》等報紙也或開辟專欄,或辦專門的副刊普及科學,科學小品受到報刊的歡迎,而這也正是適合我們寫作的形式。當時我們隻能在本職工作及社會工作之餘抽時間來寫,寫科普文章還需要花時間去查閱資料,不要說大部頭著作寫不出來,寫長文章也難,但一個晚上寫出一篇千字文還可以。大概是還有讀者喜歡看,《人民日報》讓我們開設了兩個專欄:《大地的秘密》和《山水新話》。在其他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也增多了。當時也是年紀輕,真敢寫,幾年居然發表了幾百篇。

報刊的對象廣泛,多虧編者提供讀者的情況和把握他們的需要。短些再短些,配合當時的宣傳報道精神,是報紙副刊的共同要求,通常還希望除了科學,能多一點思想情趣。這逼得我們學習使用最少的字數來表達盡可能多的科學內容。為了做到短小精練,我們盡量利用了我們國古代散文的長處,也許有些脫離日常的口語,但看來一般還能為讀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