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原來屬於廣東省山縣(今珠海市)。
公元1535年,澳門開埠,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之所,此時的澳門尚是一人煙稀少的小漁村。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風暴,貨物被水浸濕,要求借地晾曬貨物取得了在澳門的留居權。他們起初隻是搭簡單的茅棚作為棲身之所,1557年以後,開始大興土木,築屋居住,澳門區域開始擴大,形成半島南麵海岸一條狹長地帶,俗稱澳門街。1574年,明政府在半島通往香山縣的咽喉——蓮花莖的中央,修建了一座關閘,設兵防守,對“澳夷”進行控製。關閘並非葡人居留地的界址,關閘以南,蠔鏡以北的望廈、龍田、龍環村等都是中國的村莊,不屬於葡人居留範圍。
1605年,澳門地區逐漸擴大,葡萄牙私築澳城,被廣東官員下令拆毀。1606年,葡人又在青洲山建起一座六七丈高的教堂,又被摧毀。1622年,葡萄牙人借口防衛荷蘭侵犯,再築澳城:“其牆所經,為自今東望洋山頂天文台西側起,下山,經水坑尾細開巷,上大炮台,連接大炮台城,複下山,再接慈幼院,北繞白鴿花園,經大三巴圍營地之西,南通天街經窗門街過萬裏長城,媽閣廟之東北背,繞西望洋山城至海濱,足見葡人當時所占隻限於三巴門城南之地,至今牆界,尚斷續可尋。”(何大辛:《澳門地理》)這個初建的城池,又被明政府派兵拆毀,但繞牆仍存,從此這個牆就成為澳門的界址。城牆有三道城門:三巴門(上有大炮台)、水坑門和新開門。三巴門在澳門以北,與前山相望,葡人在此造炮台,駐軍隊。澳門從一條街,發展為一個小城鎮。
明末清初,葡萄牙人因山高皇帝遠,憑著大權在握的地方官員保護,仍在澳門立腳。在乾隆年間,已將澳門城建成共分四通城門(大三巴門、小三巴門、沙梨頭門、花三廟門)的極繁華的城市,城中是葡萄牙人的居留地。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人一改過去對中國政府的表麵恭順態度,1843年,他們照會清政府,提出要求軍隊占領從關閘到圍牆地帶的無理要求,1847年,葡人更是以修築公路,街道命名、編門牌號碼為幌子進行擴張,妄圖將圍牆以北至關閘的地盤據為已有,同時還在氹仔島上擴建踞點,驅逐中國海關在南環碼頭的海關人員,對此,清政府給予指責和反對,香山縣和澳門的中國人也組織起來,與葡澳的侵略行為進行鬥爭。
1851年至1861年間,伴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葡萄牙人的擴張活動更為猖獗。他們在西沙嘴(澳門海口南岸)築炮台,占領氹仔島,“西沙相連之灣仔地方……亦被強占,且編門牌,建捕房、兵房、教堂。”緊接著,澳葡又於1863年拆毀居留地的界址矮牆以及水坑屋、三巴、沙犁頭等城門,侵占界牆外的塔石、沙岡、新橋、沙犁頭、石牆街等村,在那裏“先貼門牌,後設路燈,先收燈費,繼索地租。”(《香山縣誌續編》)公然加快了蠶食澳門以北、關閘以南地區的行動。1874年,澳葡乘機闖入香山縣,拆毀了關閘舊牆,之後又相繼強占龍田、望夏、荔枝灣、青洲等地,這樣,從圍牆以北至關閘的地方都被葡萄牙人所蠶食。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葡萄牙殖民者利用清政府派拱北稅務司金登幹(英國人)前往裏斯本交涉鴉片走私問題之機,簽訂了一個《中葡會議草約》,塞進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字樣。同年12月1日,清政府在北京與葡萄牙簽訂了中葡北京條約,即《和好通商條約》,再次確認《草約》中有關澳門的提法,但同時規定:“唯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此後,雙方雖經商談,迄無結果。1928年4月,中國政府通知葡萄牙終止《和好通商條約》,但葡萄牙仍然不走,繼續占領澳門。
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訪問中國期間,中葡雙方就澳門問題進行了討論。1986年6月30日中葡關於解決澳門問題首輪會談在北京舉行。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宣布“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時,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
澳門位於珠江口的西南,古稱“濠鏡澳”,現通常是指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的澳門地區。它南北距離10.8公裏,東西距離4.4公裏。氹仔島位於澳門半島以南約3公裏,路環島位於氹仔島以南約3公裏。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東隔珠江口與香港相望,西與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海相對,北與珠海市的拱北接壤。澳門地區的三大島嶼,本是互不相連、四麵臨海的島嶼,如今已由一條長2.5公裏的澳氹大橋和長2.2公裏的路迷公路將整個澳門地區連成一片。澳門總麵積22.5平方公裏,人口4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