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

雲南省省會昆明,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這裏氣候宜人,是世界上四個稱得上“四季如春”的城市之一,故以“春城”而著稱於世。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是我國的曆史文化名城,是麵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性商貿旅遊城市。昆明位於滇西橫斷山脈與滇東高原之間的盆地。北邊高聳的梁王山、烏蒙山擋住了北來的冷空氣,而南來的孟加拉灣、北部灣的暖濕氣流得以暢入,使得這裏雲密、雨多、日照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由於這裏獨特的氣候條件,所以,不論是公園綠地,田野山坡,還是市民庭院,公寓陽台,一年四季總是姹紫嫣紅,鮮花紛呈,堪稱“四時無日不開花”的花之都。

昆明的花首推茶花,被列為昆明的市花。茶花的品種繁多,古稱有27種,現已增至100多種,顏色鮮豔,姿態各異,較有名的是“蝶翅”、“菊瓣”、“白玉杯”、“瑪瑙”、“琥珀”等。

杜鵑花,因常在春末夏初,每當杜鵑啼叫時節盛開,且紅如血,故得名。又因杜鵑花開似火,爛漫如錦,鋪天蓋地而來,映得滿山遍野紅豔豔的,於是又稱“映山紅”。在昆明及其郊區山坡上,從2月到8月都可見到花形優美,嬌豔奪目的杜鵑花。玉蘭花在昆明開花最早,花期最長,甚至到了隆冬時節,高大的玉蘭樹上仍然開著各種顏色的花朵。每年春節之前,昆明和滇南的田野上,到處盛開芳香宜人的報春花,花期長達5—7日,把昆明裝扮得繁花似錦。茶花、玉蘭花、杜鵑花、報春花是昆明的“四大名花”。

昆明曆史悠久。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滇池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昆明作為城市已有2000多年曆史。戰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楚將莊蹺率眾“以兵威定”滇池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在今晉寧一帶築城置都,建立了滇王國。西漢元封2年,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益州郡,首邑滇池縣(今晉城),以今昆明為穀昌縣。公元765年,南詔在今昆明城區築拓東城,置拓東節度使,後稱鄯闡城。元憲宗4年,大將兀良合台攻占鄯闡城,統一雲南,旋置昆明千戶。至元12年,設雲南行中書省,滇池地區置中慶路,改鄯闡城為昆明縣,為中慶路首府,當時又稱押赤城。從此,昆明就一直是雲南省省會,並逐步形成了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28年昆明建市。在昆明市1556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著26個民族,其中有8個世居民族,全市總人口375萬,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3%左右。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2000餘年的悠久曆史,使昆明成為旅遊勝地。西山因位於城西而得名,由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觀音山等諸峰組成,透迤綿延幾十裏。山上峰巒起伏,古樹參天,是一座宏大的森林公園,遠眺西山宛如青絲垂落的少女躺臥滇池湖畔,所以被稱作“睡美人”山。山上建有“三清閣”、華亭寺、太華寺等。滇池,又名昆明湖、昆明池,在西山腳下,煙波浩渺,碧水千頃,風帆點點,景色如畫。周圍有鄭和公園、白魚口、海埂等勝景。大觀公園位於昆明大觀路盡頭,瀕臨滇池,初建於1690年,原名觀音寺,1913年辟為公園。園內有大觀樓、觀稼堂、攬勝閣、湧日亭等建築。在大觀樓前門柱上,有清代詩人孫髯於乾隆年間所撰180字長聯。上聯寫滇池風光,清新俊逸;下聯寫雲南曆史,懷古抒情,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馳名海內外。金殿在距市內北郊11公裏處的鳴鳳山上,這座金殿的瓦、柱、牆、屏、匾、聯和神像等全用黃銅製成,約重200多噸,配以大理石基座和欄杆,顯得格外巍峨瑰麗。筇竹寺在西北郊的玉案山麓,為中原佛教傳入雲南的第一寺,始建於元朝,寺內500羅漢大型彩塑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的明珠”。黑龍潭距市區17公裏,潭水清澈碧藍,那裏有唐朝的梅花、宋朝的柏樹、明朝的茶花,合稱“三異木”。圓通寺在市區園通街,始建於唐代,是昆明最古老的寺廟。昆明市在南郊6公裏的海埂新建了雲南民族村,薈萃了雲南20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民情精華;在金殿鳴鳳山上擴建了茶花園,栽培了600餘種1萬多株雲南山茶;在具有白族風情的西華園,建設了蘭圃和蘭花展館;在集古建築群和龍潭勝景為一體的黑龍潭公園,建造了“曲徑深海”的山水梅園;在滇池之濱的晉寧月山,擴建了鄭和公園;在宜良,新辟了神奇的地下溶洞群九鄉風景區和陽宋海旅遊度假區;在石林風景區和溫泉風景療養區建設了旅遊服務設施;在近郊區建設了一批風景度假村。經過開發建設,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沿公路向外延伸的“七區一體”的旅遊景區遊覽體係。

昆明礦產資源較多,主要有磷、鹽、鐵、煤、石英砂、鋁土、矽土、石灰岩、鈦等,其中以磷、鈦、鹽礦最為豐富。磷礦儲量居全國七大磷礦之首。經濟作物有烤煙、蔗糖、茶葉、橡膠和香料等。昆明是省內外交通樞紐,也是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已形成了一個以鐵路、公路、航空等多運輸工具組成的交通運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