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位於鬆遼平原西部邊緣的科爾沁草原,是內蒙古自治區哲裏木盟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總麵積3518平方公裏,總人口73萬,有蒙古、漢、回、滿、朝鮮等16個民族。通遼市的地形是西寬東窄,中間凹陷,中部的草甸平原,約占總麵積的3/5。西部、北部和東部邊緣地帶為沙地,東南部吐爾基山拔地而起。市內主要的河流有西遼河、清河、洪河。通遼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幹燥。
通遼市至今隻有近百年的發展曆史,在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時,由幾十戶移民建立了一個名叫白音太來的小屯,後屬蒙古族達爾罕王的領地。1914年建立了通遼鎮,因地處西遼河岸,故名通遼。1918年開始實行縣製為通遼縣,歸奉天省所管轄(現在的遼寧省),1947年成立人民政府後歸遼北省管轄。1949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1年設立了通遼市,1958年10月通遼市、縣合並為通遼市。1965年1月,市、縣重新分設,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市縣再度合並為通遼市。
如今通遼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8%,街區園林幽雅,到處是北方城市的旖旎風光。市區內30多條主要街路整齊寬敞,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西拉木倫公園亭廊花樹,水光灩灩,景色秀麗。
通遼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有“內蒙古糧倉”之稱。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穀子、小麥、豆類等、其中玉米是大宗出口的農產品。還盛產蓖麻籽、向日葵和甜菜等經濟作物。畜牧業也很發達,有草場麵積135萬畝,牲畜主要有牛、馬、驢、騾、羊。
通遼市也是內蒙古東部的重要工業城市之一,是一個以民族工業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發展最快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副產品、畜產品加工工業,特別是毛紡織企業。精粗紡相互配套生產各種毛線、毛呢、毛料、毛毯等,產品暢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
通遼市化工廠是一個以蓖麻籽為原料的化工企業,是我國最大的蓖麻油深加工廠家。此外還有通遼糖廠、造紙廠、電機廠、鍛壓機床廠等一批大中型企業。通遼肉聯合加工廠加工的牛肉、兔肉遠銷歐亞國家。牛雜罐頭和牛尾湯罐頭,深受港澳地區歡迎。
通遼市的交通事業發展迅猛,基本上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交通運輸網。通遼火車站是全國40個樞紐站之一,4條鐵路幹線在這裏分彙。公路四通八達,5條黑色路麵公路伸向四麵八方,與京沈公路、哈大公路相接。
通遼還是哲盟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全盟的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各類物資有80%是由這裏集散。
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旅遊城市,一望無際、風光綺麗的科爾沁大草原早已中外聞名。位於市西郊的莫力廟沙漠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但卻具有海濱特點,每逢盛夏,遊人絡繹不絕。北部的珠日河牧場,是草原的深處,水草豐美,牛羊肥壯,景色迷人。南邊還有大青溝,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溝內亞熱帶氣候,各種茂密的森林植物,群芳爭豔,溝外冰天雪地,溝底潺潺流水,堪稱北方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