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還是全國的交通中樞。有19條鐵路幹線和許多公路幹線、高速公路通往全國各地。通過英法間的海底隧道,巴黎還可同英國首都倫敦相連。巴黎城郊還建有現代化程度很高的戴高樂機場。還可以通過塞納河與各大河流之間的運河,同全國各地進行水運聯係。
巴黎還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全國1/2的銀行集中於巴黎。
巴黎又是一座文化名城,向以“文化之都”稱譽世界。許多聞名世界的曆史陳跡與現代化建築並存,各領風騷而構成巴黎這座都市一大特點。作為巴黎標誌的埃菲爾鐵塔,於1889年建成,全塔為鐵架結構,塔分三層,頂高達320米,重7000噸。登臨塔頂,巴黎全景盡收眼底。如今它還是巴黎的電視發射中心。法國文藝複興時代的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的羅浮宮(現改為國立美術館);西岱島上的巴黎聖母院(1345年建);戴高樂廣場中間的凱旋門(拱門高49.41米,寬44.84米);城西南的凡爾賽宮(1789年建,現改為國家曆史博物館),以及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蓬皮杜文化中心、蒙巴納斯塔形摩天大廈(高200米)、協和廣場等,都是吸引人們參觀遊覽的勝地。
巴黎也是全國的科學、教育中心。在塞納河左岸(拉丁區)集中了許多科學研究機關。著名的巴黎大學(建於1253年)也設在這裏。此外,拉丁區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駐地。
7.羅馬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及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西側的丘陵平原上。特韋雷河從市內由北而南流過。市中心距海(第勒尼安海)的最短距離僅25公裏。市區麵積200餘平方公裏,人口283萬。羅馬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由於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農業以小麥和果品園藝(葡萄等)為主。
羅馬是一座頗具特色的文化名城。城市可分古城和新城兩個部分。整個古城區像一座大的露天博物館,新城區是一座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花園城市。在古城區古跡很多。羅馬城的建造,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53年。2700多年來,羅馬城曆經滄桑,它曾是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文藝複興時期群英薈萃之地。又是近代法西斯鼻祖之一墨索裏尼作威作福的場所。羅馬至今仍有一道古老的城牆,將昔日的古城區包圍在內。古城區雖然麵積不大,可仍有600多家旅館和客店,專供來自國內外的訪古者到羅馬下榻暫住。每年慕名來羅馬的觀光客,人數達數百萬。遊客們如果遊興很濃,古城區內的200多座宮殿、20座教堂、8大公園以及比比皆是的雕像、噴泉、殘垣、古柱等勝跡,全可滿足人們盡興去參觀。
羅馬是一個多廣場的古城,廣場周圍往往是名建築的彙集區。其中的威尼斯廣場,是古城的中心。五條馬路在此交彙,廣場長130米,寬75米。廣場左側是威尼斯宮,右側是威尼斯保險公司大樓,南麵是統一意大利開國國王埃曼努埃萊二世(1820~1878年)的紀念碑和無名英雄墓。紀念碑中央高台上,是埃曼努埃萊二世的鍍金銅像。順埃曼努埃萊二世大街向東南行,不遠處即可看到著名的科塞奧競技場,該建築是迄今留存的古羅馬建築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由維斯巴西安皇帝於公元72年開始修建,其子蒂托斯皇帝於公元80年隆重揭幕。據說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之後,為紀念其盛大武功。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第三世紀和第五世紀重加修葺。建築物占地達20000平方米,周長527米,外直徑188米,內直徑156米,圍牆高57米,可容8.7萬觀眾。競技場是鬥獸、賽馬、競技、閱兵、歌舞等的場所,用淡黃色巨石砌成,外觀呈正圓形。據記載,競技場開幕時,總共有5000頭獅子、老虎等凶猛野獸和由3000名奴隸、俘虜、罪犯和受宗教迫害的基督徒組成的角鬥士,在此持續要“表演”100天。慘絕人寰的角鬥,使數以千計的角鬥士在貴族們的歡笑聲中倒在血泊中。該鬥獸場經過2000年的風雪雨露侵蝕,高聳的圍牆現已殘缺不全。當年關押奴隸和猛獸的地牢,現已露出地麵。羅馬的古建築遺存很多,其他著名的還有大雜技場、潘提翁神廟(萬神殿)、戴克裏先公共浴場、聖天使橋、凱旋門、凱旋柱等。
羅馬是天主教聖地,共有天主教堂300多座。另外還有300多所修道院、7座天主教大學。在老城西北角,台伯河西岸的梵蒂岡,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羅馬市內多噴泉和古水道。全市有3000多個噴泉,以特雷維噴泉最著名(1762年建)。座座噴泉水花飛濺,在陽光下,呈現出道道彩虹,將市容妝扮得豔麗多姿。
新羅馬在老羅馬以南6.7公裏處,始建於墨索裏尼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這裏有雄偉的體育館、蘑菇狀飯店,以及不少仿古建築。如有仿照科塞奧競技場建造的勞動文化宮和仿梵蒂岡而建的彼得和保羅二聖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古羅馬城為中心,城市麵積逐年擴大,城外的麵積比城內擴大了10倍。幾乎所有的現代化建築都設在城外,如羅馬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城、體育場等。
羅馬工業分布於古羅馬城外圍,多集中於城市的西南、東部和新羅馬城郊區。主要工業有機器製造、鐵路車輛、電子、化學、印刷、服裝、皮鞋和食品等部門。食品工業中,意大利麵條、麵包、通心粉、釀酒和水果加工等比較有名,重工業以原料消耗少的輕型產品為主。
8.日內瓦
瑞士西南部日內瓦湖畔的日內瓦市,是一座山明水秀的國際名城。人口約37萬。居民主要使用法語。日內瓦市最知名的地方是聯合國歐洲總部設在這裏,並有兩千多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設於此城,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會議之都”。這裏每年召開的國際會議,以及許多重大慶祝活動,數量近萬次左右。常住這裏的外交官員和各機構官員,人數多達3萬人以上。
日內瓦國際組織很多,大體上可分為四類:一類是聯合國係統的機構,如世界勞工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界氣象組織、國際衛生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貿發會議等;第二類是不屬於聯合國但又與聯大或聯合國某一委員會發生工作關係的組織,如世貿組織、日內瓦裁軍談判委員會等。第三類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歐洲核子中心、國際教育局、歐洲移民國際委員會等政府間組織。第四類為200多個非政府組織,如各國議會聯盟、世界工會聯合會、保衛兒童聯合會、世界宗教理事會、文學與藝術國際協會等。大型會議,以英、法、中、西、俄、阿拉伯6種聯合國語言同傳,會議之多非它地可比。其“決策力”和影響力,與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相差無幾。為了配合這座國際城市的運作,日內瓦大學所設的翻譯學院,就是專門為這些國際組織培養人才的。
日內瓦作為國際城市,尚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裏曾是當時“國際聯盟”的所在地。當年的“國聯大廈”(也稱“萬國宮”),現即為聯合國駐歐洲辦事處(即聯合國駐歐洲總部)。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國際組織雲集於此呢?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日內瓦享有“武裝中立”的古老傳統。日內瓦城建於公元1世紀。1798~1814年被法國侵占,並入了法國版圖。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日內瓦加入了瑞士聯邦。日內瓦是一個對不同思想觀念極寬容的城市,曆史上有很多不同政見的人物都曾在此城安身或暫居。如1536年起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曾到此定居;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也曾在此居住。1800年5月9日,拿破侖曾在此度過良宵。1883年普列漢諾夫在此組織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列寧曾於1895~1908年也多次僑居於此,並創立了《火星報》。
為便於與國際組織保持密切聯係,1965年,瑞士聯邦政府專門設立了“瑞士日內瓦國際組織永久使團”。為了保持國家的“中立”,瑞士雖然與聯合國瓜葛萬千,但至今仍不是聯合國的成員。
日內瓦作為國際都市,還和它所具有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這裏冬日不冷(1月平均溫度1℃左右),夏天不熱(7月平均溫度為20℃左右),氣候宜人。鑲嵌於阿爾卑斯山和勃朗峰間的日內瓦湖,風光旖旎,山水如畫,給人以清新之感。湖中的人工噴泉,噴水高達130多米。銀色水柱在陽光照耀下,五彩繽紛,燦爛迷人。湖光山色與宜人的氣候相伴,使日內瓦也成為旅遊者向往的旅遊勝地之一。這裏交通便利,有鐵路、高速公路直通法、意等國。郊外的現代化機場能停留各種型號大型飛機,有幾十條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城市。
9.開羅
埃及首都開羅(意為“勝利”),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最大的城市,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以南14公裏。市區在尼羅河兩岸和河中島嶼,整個城市呈扇弧形,從南向北逐漸擴展開。市區麵積214平方公裏,人口975萬(1989年)。包括郊區的衛星城鎮所構成的“大開羅”,總麵積達1200平方公裏,人口1200萬,約占全國人口1/5,為世界級大都會。
開羅由阿拉伯人最早在此建城(公元640年),即“老開羅”,是世界著名的古都。曆史上曾多次遭戰爭破壞。13世紀起發展為貿易和文化中心。1801年打敗入侵的拿破侖軍隊後,隨著局勢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國約有1/3工業集中於此。製造業產值占全國一半。紡織工業是最主要的部門,尤以長絨棉為原料的棉紡織業最為發達。其次,是食品、製糖、卷煙、水泥和家電等。傳統產業有鞣革、製鞋及金銀首飾等手工業品。城南25公裏處的衛星城赫勒萬,為新興的重工業區,以鋼鐵工業為主,並發展了焦化、機械、汽車、機車、石油化工等部門。開羅名勝古跡很多,旅遊業在開羅也占有一定比重。直接或間接從事此業的人員達40多萬。
開羅是西亞、北非地區的文化中心。城中現代化文明與古老傳統並存:西部以現代化建築為主,大都建於20世紀初,具有當代歐美建築風格。新城區核心部門在舊城與尼羅河之間,包括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3個商業、住宅區,街道寬闊,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風貌。現代開羅最明顯的標誌是高約187米的開羅塔,從這裏可以俯瞰全城。東部則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築物為主,有250多座清真寺雲集於此。城內清真寺的高聳尖塔隨處可見。故開羅又有“千塔之城”之稱。尤以愛資哈爾清真寺、拜巴爾一世清真寺和穆·阿裏清真寺三寺最為著名。此外,本區的薩拉丁城堡(1177年創建)也很有名。始建於公元972年的愛資哈爾大學,為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高等學府,被稱為“伊斯蘭教的梵蒂岡”。該校有世界上伊斯蘭書籍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師都以在愛資哈爾大學深造而感到自豪。位於尼羅河西岸的開羅大學,創立於1908年,以規模宏大、設備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而聞名於世。目前已擁有17個學院、3個研究所和國外部分的4個學院(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一起,學生有10餘萬人。另外,開羅還有愛因沙姆斯大學、美國大學、赫勒萬大學等。開羅的博物館也很多,著名的埃及博物館是收藏埃及5000年文明曆史的寶庫,包括世界獨有的木乃伊陳列室和建於公元前2650年的古木船等。在開羅的西南部,還有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
開羅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國主要的鐵路、公路、運河都在此交彙。東郊的赫利奧波利斯擁有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有30多條國際航線在此通過。1987年9月27日,開羅並開通了非洲第一條地鐵線。成為世界上第86個有地鐵的城市。
10.紐約
紐約是美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也是美國最大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和最大海港。聯合國總部也設在這裏。全市總麵積(包括市區和60多個衛星城)約32400平方公裏,人口1630萬(見《半月談》1996年12期)。
紐約地處美國東部哈得孫河口東岸,和大西洋直接濱連。這塊土地的最早戶主,原是印第安人。1524年,意大利人到達了這兒的河口地區。1609年,英國人又開始沿哈得孫河上溯探險。1626年,荷蘭殖民者用相當於24美元的珠寶首飾,從老實的印第安人手裏騙取了相當於今日的曼哈頓島。“曼哈頓”的印第安語意,即“我們受騙了”的意思。荷蘭人搞到這塊寶地後,起名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趕走了荷蘭人,“新阿姆斯特丹”方改名為“紐約”。美國獨立戰爭後,紐約曾一度(1785年~1790年)被定為美國首都。作為美國政治、經濟中心的紐約城,從此人口增長在全國一路領先。1810年,人口已接近10萬。40年後,數字又翻了4番,人口達到51.5萬。今日的大紐約,人口的增加幾乎為1810年的16倍!和世界大致相同情況的城市比,人口增速最快。紐約市的居民,人種繁多。他們的膚色,從白色到深黑,各種雜色都有,被稱為“世界所有人種的博覽會”,但主要以白種人為主,他們多是歐洲人的後裔。另外,黑人數量也很多,有160多萬,是世界上黑人最多的城市。紐約的“唐人街”
(也稱“中國城”),是華僑和華裔的集聚地,有15萬華人。整個紐約市華人達23萬,如果說,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那麼,紐約就是它的一個縮影。紐約城,就是由世界各地懷著狂熱理想來到美國的移民建起來的,是80個民族智慧的結晶。
紐約主要市區在曼哈頓島,並擴展至長島、斯坦頓島及鄰近的大陸上。哈得孫河和各島的濱水碼頭,其間寬闊水深,是個理想的港口。全市港區碼頭長1234公裏。港口的年吞吐量達1.4億噸,占美國海運總量的40%。在世界海港中,為四大港之一。哈得孫河和海灣的伸入,使紐約也具有“水市”模樣。為了加強城區聯係,全市架設橋梁68座。另外,還有5條河底有直通隧道(如“荷蘭隧道”、“林肯隧道”),使市區各部相連。由於市區人口稠密,紐約交通頗為擁擠。市內運行的汽車每日超過200萬輛,其中198萬輛為私人小汽車,25萬輛為載重貨車,公共汽車僅占4400餘輛。全市有14條鐵路幹線;380公裏長的地下鐵路運輸也忙個不休,7000輛地鐵車廂日夜不停地在嘈雜聲中運行,每日客運量達500萬人次。長島的肯尼迪國際機場,是紐約的最大航空港,每年有2140萬人次在此機場登機或落降。另外,新澤西城和昆斯也還有較大機場供運客使用。聳立於自由島的自由女神像(高100米),被稱為紐約市的“陸標”。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市區由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昆斯和裏斯滿五個相對獨立的分區組成。按居民所住單元,還可劃分為70~80個街區(相當於中國街道),每個街區有10萬人左右。市中心區在曼哈頓島上。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大本營,從實質上看,也是美國的真正統治中心。這座長不過半公裏的狹窄街道,兩旁摩天大樓聳立,美國主要壟斷集團所屬的數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和成百的大工業公司,均設在這裏。另外,還有奢侈豪華的大商場、大旅館、大飯店和遊樂場所。華爾街北麵的百老彙街,是黃色娛樂泛濫的場所,夜總會、酒巴間、黃色影院,無奇不有。大文豪高爾基在他的作品中,曾把紐約稱之為“黃色惡魔的城市”,紐約的“百老彙”就是一個縮影。聯合國大廈(39層高),設在曼哈頓中區;102層的“帝國大廈”(高381米)和120層的“世界貿易中心”(高419米),也設在附近。再北有中央公園,占地340多公頃,風景秀麗宜人。島北端的哈萊姆區是黑人的聚居地,紐約的貧民窟主要分布在這裏。
紐約工業部門繁多,擁有工廠26000座,但輕工業占主導,其次為重工業。工業職工有77.5萬,服裝業為壓倒一切的行業,工廠一萬多個,職工有21萬。印刷出版業為紐約的第二大工業部門。全市有4000多家,職工達20餘萬。3/4的工廠集中在曼哈頓區,該區占全市工人60%。紐約商業特別發達,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商品的上市量居全國第一位。
紐約也是全國文化教育的中心,擁有公立學校900餘所,學生110萬人;私立學校也有數百所,學生40萬人,著名的高等學校有哥倫比亞大學(1754年建),紐約大學(1813年建),紐約市立大學(1847年建)等。另外,還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藝術中心等。其中,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著名,是美國和美洲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收藏了自史前時期到現代5000年來的藝術作品。自然曆史博物館也享有盛名,有58個陳列室,分類、分洲展出動、植、礦物樣品。此外,全市有公園100餘個,對於綠化市容有一定作用。
11.墨西哥城
在海拔2200米的墨西哥高原穀地,座落著一座氣候四季如春的城市,它就是墨西哥合眾國首都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是美洲最古老的都城,又是一座高度現代化的特大城市。城區占地1500平方公裏,長達50公裏的起義者大街南北縱貫全境。從20世紀以來,墨西哥城人口一直在猛增。1980年,市區人口達900萬,躍居世界第一位。到1990年,大墨西哥城(包括市區和郊區)人口達到1990餘萬。集中了全國人口的1/4。近年來,墨城人口由於出生率降低和墨西哥政府執行了經濟發展的一些優惠政策,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現象明顯減少。盡管如此,墨西哥城目前的人口仍達1560萬,為世界大都會之一。人口的迅速膨脹給城市帶來了許多問題,諸如大氣汙染、自來水供應不足、交通擁擠、失業、房荒等。以大氣汙染論,墨西哥城的目前汙染平均指數已近200點,大大超過了國際衛生組織規定的100點標準,500米外的建築物輪廓有時模糊不清……
這座曆史名城始建於公元1325年。16世紀西班牙人侵占前,曾為阿茲特克帝國聚落和都城,名曰“特諾奇蒂特蘭城”。1921年,墨西哥獨立時成為首都。目前,這裏集中了全國工業的40%和商業的45%、金融的68%。美洲最古老的醫院(1527年建)、大學(1551年建)及教堂(1563年建),也分布在這裏。市區中心憲法廣場周圍,矗立著民族宮、市政府大廈博物館等著名建築。高142米,44層的“拉丁美洲之塔”和47層的墨西哥飯店,為市內最高的現代化建築。墨西哥城又是全國大學的所在地,學生達30萬人,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高等學府。
墨西哥城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城區西、北部,工業部門有機器製造、電子設備、冶金、紡織、水泥、橡膠、皮革、造紙、食品等。城郊還有煉油廠和原子能研究中心。全國的主要鐵路、公路也在這裏交彙。並為國內外航空中心。市區還建有地下鐵道。
墨西哥城的又一大特色,是大型壁畫到處可見。從政府大廈、博物館、學校、劇院,直到其他各種建築物的牆壁,都有壁畫作品。許多壁畫以墨西哥人民的愛國主義為題材,通過藝術形象給人以教育和鼓舞,因而墨西哥城又被譽為:“壁畫之都”。
墨西哥城又是一座頗具魅力的旅遊城。城市別具一格的“三代廣場”、城市南聳立的火山群、城東北的太陽神、月亮神金字塔……
名勝擷粹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上,不但有風光秀美的自然勝景,而且有人類雙手創造的人文景觀,這些千姿百態的名勝,都是人類極寶貴的財富,是人類大力發展區際間旅遊的很好資源。
1.中華名勝拾珍
(1)萬裏長城
萬裏長城!僅聞其名,就足以想象其無與倫比的偉大。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地物建築,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地理景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言之萬裏,豈止萬裏,僅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就有12700多裏(6350公裏)。“秦長城”也超過萬裏,“漢長城”更達到兩萬裏。三個朝代的總長計達五萬裏。如果把曆代的長城長度都加起來,那將更驚人了,達十萬裏之巨!比概念上的“萬裏長城”要長10倍,繞赤道一周也綽綽有餘!無怪乎宇航員到了離地球38萬公裏的月球上,還能夠看到它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