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概述

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起

過去,人們對於知識淵博的人,總喜歡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語加以讚美。在科學尚不發達、分野尚不明顯的時代,知天知地的人,常被人們視為“無所不知”的人,似乎凡涉及自然界的知識,都應該知道似的。這裏的“天”,包括了日、月、星辰;這裏的“地”,羅致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其中“地理”二字,往小裏說,也已將當今地學(地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若幹分支學科,都統統囊括進去了,即所謂“科學之母”。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今日的地理學,已成為獨立門戶的現代科學。它既不是昔日那種包打天下於一身的“科學之母”;也不是“地理即地學”的那種“大地理學”。地理學的研究範圍,隻限於地球的一部分領域,即同人類息息相關的“人類之家的地表”。從地球大氣圈的對流層頂,到地球岩石圈的沉積岩底部,這個厚度約30~35公裏的地球表麵,就是所說的“地理環境”,即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這裏所指的地球表麵(或稱地理環境),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就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部分)。其“領地”範圍,是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麵,具有一定的麵積和厚度。其總麵積約5.1×108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約1.49×108平方公裏,約占地球表麵總麵積的29%;海洋麵積約3.61×108平方公裏,約占地球表麵總麵積的71%)。其厚度約為30~35公裏。在這個地理空間,地球的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五大圈層,彼此滲透、相互作用,甚至互相重疊交融,進行著複雜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與循環。

地理環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其變化的深度和廣度,會給人類生活、生產以強烈的影響。同時,人類為了生存需要,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也會使地理環境的麵貌不斷發生改觀。這種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關係,學界遂給它起了一個雅致的名稱,叫做“人地關係”。“人地關係”同“地理環境”一樣,同為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但一般將“人地關係”研究,納入於“地理環境”研究大範疇之中,故談及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時,一般隻提“地理環境”。

人地關係是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的客觀關係。反映人地關係認識的理論,稱之為“人地關係論”。人地關係論的產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觀點。但是,從地理思想的發展過程來看,他們都是圍繞“人地關係”這個客觀實體展開的,都企圖說明人地關係的客觀規律。

地理學的研究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走向成熟的?其未來發展前景又如何展望?要了解這些問題,讓我們繼續看地理學發展“三步曲”就清楚了。

地理學發展“三步曲”

地理學是人類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經曆了“古代”、“近代”、“現代”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下麵,讓我們沿著曆史的長廊,分別領略一下地理學各發展時期的風采吧。

1.開首曲:古代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遠在人類還沒有文字的時候,為求得生存,先民們在長期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遂積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識。雖然這些知識非常淺薄,多屬於經驗性的,但卻是地理知識的最早萌芽。原始的地理知識,開始隻能靠神話口頭流傳下來,或以岩畫形式記載下來,而大部分的地理知識卻無法得以傳世保留。

大約在6000年以前(從中國仰韶文化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算起),文字開始出現了。零星記載地理知識的著作,也相繼在一些古老國家問世,如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古希臘和古羅馬等古文明中心,就有不同數量的地理古籍出現。根據地理學在古代地理時段內,不同時期所顯示的不同特點,古代地理學還可分為三個階段。它們是:

(1)早期的古代地理學

這個時段,大體從遠古至公元前3世紀。古埃及的測地學和巴比倫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地理學史上可說是很早的。在此時期,中國和古希臘的地理學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並出現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地理成果。

中國:有《禹貢》、《山海經》等著作。《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有“地理著作始祖”之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地理文獻。《禹貢》的作者是戰國時代的人。這篇古籍,文字雖然不多,僅1193字。但它包括的地理內容卻很廣,人文、自然無所不包。並以名山大川為界,把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分別敘述了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交通、物產等。我們現今口頭常提及的“九州”一詞,即源於此。《禹貢》不但是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專著,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第一部敘述地理的著作。作為地理專著,它要比埃及、印度、巴比倫的地理專著出現得還早。此外,它還有“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中國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中國最早的地方誌”、“中國最早的土壤地理”等許多“桂冠”。《禹貢》的問世,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翔實派”區域地理研究的曆史時代,成為今日研究中國上古時代地理環境的重要文獻,對中國以後2000多年的地理著作,地理觀念,以至文化,都有非常的深刻影響。

中國遠古另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分18卷,包括“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其中“山經”(也稱“大藏五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山嶽地理專著。《山海經》寫作年代和作者是誰?多數學者較一致的看法是:《山海經》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其中《山經》出現時間較早,但卻在《禹貢》問世之後。《山海經》中的《山經》,是最富有地理價值的部分。《山經》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記載了89種礦物和岩石,170多處金屬礦產地。它比希臘喬菲斯(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隻記載了16種礦物的《石頭誌》要早200多年。

古希臘:古希臘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所產生地理學者之多,著作數量之豐,對後世人影響之大,是很令學界注目的。古希臘最早的地理著作,要數被人們推崇為“古希臘地理祖師”——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名著所述的不少事都與“軍事地理、地理遊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在學術界也把它們當作地理作品對待。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臘還有三位地理學家,那就是享有“地理學之父”之稱的古希臘地理大師埃拉托色尼(約公元前273~前192年)和斯特拉波(公元前63~約公元23年)、托勒密(公元90~168年)。埃拉托色尼是“地理學”一詞的首創者。他第一個合成了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他的另一大貢獻,是用兩地竿影換算弧度的辦法,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測出了地球的大小——即地球的周長為252000希臘裏,約折合為39690公裏,近似於近代地球的實測值。埃氏還對亞裏士多德劃分的5個氣候帶一一規定了數字界限,即熱帶占48°(視南緯、北緯24°為回歸線),寒帶(兩個)開始於兩極,各自再延伸緯度24°。溫帶(兩個)介於回歸線和極圈之間,南北各跨緯度42°。埃拉托色尼所寫的《地理學》一書,接受了前人把世界劃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非洲)的觀點,並第一個根據經緯網,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是一位地理學家,也是位曆史學家,在其83歲高齡時,完成了43卷《曆史卷》和17卷《地理學》。其中後者為地理學發展奠定了地方誌基礎,成為西方區域地理的先驅。

托勒密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宇宙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其他的天體都圍繞著地球兜圈子。他的《地理學指南》一書,包括地球投影、各地經緯度表,並繪有經緯度世界地圖。此書是當時有關數理地理知識的一次大總結。他所編製的地理經緯度表,收集地點達8000多個,可稱得上世界上第一部地名詞典。他認為“地理學”的對象,應是整個地球。托勒密雖然對初期地理學貢獻突出,但他以地球為中心的“地心說”的錯誤理論,卻影響了人類思想達1500年,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地球繞著太陽轉),托勒密的“地心說”才算被否定。

(2)中期的古代地理學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這1000年,是古代地理學發展曆史上的“中期”。這時期的歐洲教會勢力處於統治地位,為政教合一製度,窒息歐洲科學文化發展。歐洲原正常發展的地理學也被扭曲了。宗教迷信和占星術成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的金科玉律。這個時期的中國和阿拉伯地理學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在中國,地圖製圖、地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等方麵都有很大成就。裴秀(224~271年)創造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並提出“製圖六體”理論,成為中國地圖學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此外,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酈道元的《水經注》、沈括的《夢溪筆談》等,也都是這時中國地理學發展的重要標誌。

阿拉伯世界的地理學發展也異軍突起。如巴格達這時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由馬蒙領導。一方麵招集學者對古希臘先哲們的著作進行大量翻譯,同時還引導另一些學者進行新的地球周長測算。公元921年,阿拉伯學者巴爾基還編成了很有科學價值的世界第一部《世界氣候圖集》。穆斯林旅行家馬蘇迪通過向南方的遠航,穿過赤道,到達了今日非洲的莫桑比克,並對季風作了極好的描述。公元985年,穆斯林旅行家馬克迪西提出把世界分為14個氣候區的新方案,並提出南半球大部分為海洋,陸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的見解。穆斯林旅行家伊木·巴圖塔,以畢生30年旅程75000英裏的數字,刷新了在他之前任何旅行者的世界記錄;他還指出,赤道附近的氣候與北非的所謂溫帶氣候區相比,反而要溫和得多。這在當時來說,著實是一個不小的發現。少年朋友們:請想一想,這是什麼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