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史書的“音樂”
文獻文物中反映的音樂起源問題
1)關於聲樂起源的史料記載
關於最初的歌曲形式,《呂氏春秋·音初篇》記有古代氏族社會時期,塗山氏女所作的《候人歌》,其詞為“候人兮猗”。在這四字歌詞中,僅以“候人”二字表達一種心願,後兩字隻是因感情的激發而發出的感歎。後人分析這是“音樂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語言”。這反映了歌曲產生時音樂音調與語言聲調融為一體的密切關係。這也是最古老的情歌。
東漢《吳越春秋》記載有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彈歌》。其詞日:“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詞反映了史前氏族社會的狩獵活動,記錄了從製作工具直到獵取食物的各片斷剪影。其形式規整、簡潔且富於節奏性,可作較成熟的古歌來看待。
2)關於樂器起源的史料記載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出林溪穀之音以作歌,乃以麋冒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獸。”這裏包含著古人關於音樂起於對自然界“山林溪穀之音”的模仿,或受到啟發的認識有關。同文還提到以獸皮蒙在缶上製成的鼓類樂器及用石片磨製成的敲擊樂器磐。《禮記·明堂位》記載,“伊耆氏”使用的樂器有“土鼓”、“磐籥”等擊樂器與吹管樂器,反映了與當時生產技術相應的樂器製作能力。
3)出土樂器反映的原始音樂型態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早期遺址發現有距今約八千年左右的成批骨笛,有七個音孔,能吹奏具音階結構的音列,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樂器,可謂豎吹管樂器的始祖。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骨哨,由禽類骨製成,哨上有若幹音孔,音色圓潤,屬橫吹類管樂器。
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兩枚呈橄欖形的陶塤,為新石器中期遺物。其中一個一音孔陶塤能吹f2、ba2兩個音,呈小三度音程關係。山西萬泉(今萬榮)荊村出土三個呈管形、橢圓形不一的陶塤,為新石器晚期遺物。其中二音孔塤包括小三度、純五度、小七度音程。山西太原義井村出土的同期二音孔塤,能吹小三度、大二度、純四度音程。
上述這些經測音而獲得的各種音高、音程關係,從實例上為我們展現了音樂史上已知的最早音響資料。它可視為曆史保存下來的,盡管原始但卻是珍貴的先民音樂心理記錄。其中透露的音階結構關係(骨笛)與三度音程聽覺尺度(塤)的某種固定形態,預示了原始時期具一定特征的音樂聽覺思維模式,或者說孕育著民族音樂傳統中某種獨特的聽覺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