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妃微帶嬌嗔道:“你們家的故事太多,我哪能一個一個都告訴他?”她話雖如此,依然還是娓娓道來,將明朝雲南的曆史給我們講述了一遍。
洪武十四年初,明朝政權基本穩固,開國皇帝朱元璋穩穩掌握了中原領土,也降服了諸如朝鮮、安南之類的鄰邦小國,惟有雲南還落在元朝後裔、元世祖忽必烈的子孫“梁王”巴匝刺瓦爾密手中。四月中,明軍兵分三路,分別由明軍大將傅有德、藍玉和朱元璋義子沐英率領,數萬大軍跋山涉水、士氣高昂,由貴州遵義直下雲南曲靖,大敗元軍,生擒元軍主帥達裏麻,梁王聞訊後攜妻兒自投滇池而亡,明軍順利取下昆明。
洪武十五年,藍玉、沐英等人再率精兵進攻大理,生擒大理土司段世,隨後攻下麗江、石門關、金齒等地,車裏、和泥、平緬等處土司聞訊紛紛歸降,雲南附近的緬甸、蘭那泰等小國均聯名上表給明廷請求歸附,雲南從此平定。
朱元璋因沐英戰績輝煌威震雲南,在雲南設置“大理指揮司”,並封沐英為黔國公,為其大興土木建造“黔國公府”,令沐氏父子領兵數萬留守滇中,趙睢所言“沐晟”就是沐英次子,新一代的雲南黔國公,沐晟久鎮雲南,名聲遠揚,頗受雲南土人敬重。
我聽賢妃說完這段曆史,心頭越發對朱棣的話迷惑不解,既然沐晟威震雲南,又有誰膽敢在他的眼皮底下“圖謀不軌”?難道朱棣並不信任沐晟,才會在自己的兒孫們麵前表露出“平定南疆”的意願?
朱瞻基沉吟良久,說道:“孫兒以為,黔國公沐晟一向忠心為國,久居雲南偏遠之地而毫無怨言,應該不會有反叛之意。”
朱棣略微抬首,緩緩說:“正因雲南乃偏遠之地,距離兩京路途遙遠,或許有人才會乘機藏汙納垢而蒙蔽朕的視聽,雲南雖是一隅之地,依然是大明疆土,朕決不能容許有此處半點閃失。”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剛才的話題說道:“第三件事是視察各地民情。朕近年來聽說了三四起民變,萬事皆有其因,朕自問為政寬仁、國富民強,竟是百思不得其解,朕還隱約聽說去年秋時山東大旱,朝廷雖有救濟,依然有不少災民饑饉而亡。”他將眸光向漢王微轉,住口不言。
漢王坐立不安,額頭滲出薄汗,說道:“父皇,兒臣坐鎮山東,豈能無視天災?那些災民兒臣都一一賑濟過,即使偶爾有傷亡,也並非那些官員所奏報的那麼嚴重……”
朱棣依然不接他的話,麵向座中眾人道:“朕所思慮的事情就是這三件,每一件都關係重大,朕不放心交與外人。朕這一次不想降旨安排給你們做,你們不妨仔細考慮斟酌一番,挑選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替朕分憂解難。不過你們一旦選了,就必須全力以赴,不可以半途而廢。”
我聽朱棣說完這三件事,心中暗自思考比較了一下。
北征蒙古看似辛苦,其實是一件美差,明軍人多勢眾,攻打瓦剌必勝無疑,率軍大勝歸來便可名利兼收;欽差大臣明察暗訪民情也不複雜,全國各地都有駐守官府和軍隊,隻要找出幾件可疑的CASE處理一下就能夠交差;最難的是平定南疆,明代雲南種族眾多、政治情況複雜,如果黔國公沐晟果真有異心,擔當這件任務之人或許還會有生命危險。
朱棣今天和賢妃曾經提及讓趙睢出征蒙古,心中顯然更加偏愛趙睢一些,既然如此,他為什麼要將這三件事在晚宴上提出來讓漢王、趙王、皇太孫三人自行選擇呢?難道他是想借此機會考驗他們?
漢王“霍”地一聲站起,眼中精芒閃爍,振振有聲說:“父皇,蒙古人擄走瞻圻,藐視皇族尊嚴,故意向父皇挑釁,兒臣與他們勢不兩立!兒臣願率大軍北伐瓦剌狂徒,請父皇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