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養生名言格言
◆◆總則
“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宋·李《太平禦覽方術部·養生》注評——對於養生之術,要善於選擇、比較。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注釋——今日之因,明日之果。養生之人,應生活規律。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忄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戰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無真論》)注釋——加強平時養護,身體自然健康。
“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情氣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謹。”(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序例中》)注釋——身心勞動不可過度。
“心為一身之宰,脾為萬物之母。養心養脾,攝生最要。”(明·曹承昊《折肱漫錄·養形》)注釋——養生者應加強胃腸功能養護和情誌及個人修養的加強。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注評——擇其善者行之,延年矣。
“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四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明·沈仕《林下盟》)注評——知足長樂,也是養生。
“冰極一冬而釋,人竟百歲而死。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釋乎?諸學仙術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猶不能使冰終不釋也。”(漢·王充《論衡·卷七·道虛第》)注評——仙不奢望,盡天年足矣。
“目宜常運,齒宜常叩,氣宜常提,津宜常咽。”(清·丁其譽《壽世秘典·卷二調攝》)注評——法雖簡,效非常。
“人待老而後保生,是猶貧而後蓄積,雖勤亦無補矣。”(清·梁章钜《退庵隨筆·卷十二》)注評——養生應從少年始,莫待無花空折枝。
“養生以養心為主,故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理固然也。”(清·孫德潤《醫學彙海·卷十五補益養生篇》)注評——現代人勞神甚於勞力,此語正適宜。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注評——勞動則不廢手足,清淡則不損脾胃。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宋·陸遊《食粥》)注評——大病後,《傷寒論》必糜粥自養,以其養胃之緩其厚也。
“辭之為害,不可勝言。其於節欲,更須戒醉;醉後最忌犯欲。”(明·黃承昊《折肱漫錄·養形篇》)注評——喝酒致醉,不可;醉後行房,更為大忌。
“凡人著不得力者,身外之事也;著得力者,身內之事也。著力身外之事都無益,著力身內,可以延年益壽。(清·徐文弼《壽世傳真·總述》)注評——人人若隻注意於力能及之事,則心自然寬,也就做到養生了。
“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話、輕得失,破憂沮,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顧。”(宋·張杲《醫說·卷九》)評注——養生大法盡此。
◆◆起居有常
“幽靜之趣,最宜於山居。然孱弱之軀,即山居亦有不宜處,山中多嵐、濕、雲、霧之氣,久處能傷脾氣。”(明·黃承昊《折肱溫錄·養形篇》)注評——山居之處也當慎重選擇。
“養生之道,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清·李漁《笠翁文集·第三卷》)注評——睡能還精、養氣,不敢苟同,但可恢複精力確是真的。
“起居常慎則天真之氣得養。”(清·徐靈胎《內經詮釋·上古天真話》)注評——養生亦可稱為養慎,預防即慎之義也。
“寢息,春夏晚臥早起,秋冬晚起早眠,夏不取極涼,冬不取極熱,夜寒濯足,勿露星月下,勿眠臥漚(言話之義)唱,勿臥留燈燭,勿晝臥,勿坐臥當風,勿臥濕處,勿臥發言語,勿夜說夢。枕不欲高,睡宜側臥屈膝,覺宜舒展,夜半不可不睡,睡宜固握,睡勿掩心,睡覺勿飲冷水。”(明·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注評——臥之養生宜忌大都在此,按此臥養,盡其善。
“午後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臥室安枕移時,或醒或寢,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須留戀。(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一》
“坐而假寢,醒時彌覺神清氣爽,較之就枕而臥,更為受益。然有坐不寢者,但使緘其口,閉其目,收攝其心神,休息片刻,足當晝時,亦堪遣日。(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一》)注評——此二段都是閉目養神之法,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可學此法休息。
“以方藥治己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清·曹庭棟《老老恒言·防疾》)注評——“治未病”當為養生最高準則和條件。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注評——古人早期四季起居原則。
◆◆運動保養
“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明·高濂《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
“孔門可行禮樂射禦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仁義。一時學行,受一時之富;一日習行,受一日之福;一人體之,錫福錫福:賜福。一人;一家體之,錫福一家;一國天下皆然。小之卻一身之疾,大之措弓物之安,為其動生陽和,不積痰鬱色,安內扡扡:打擊。外也。”(清·顏元《顏可齋先生言行錄·刀過之》)注評——健身之術,小者祛疾,大則強國豈可小視之。
“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晉·陳壽《三國誌·方技·吳普傳》)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遠思強健健:甚。傷人,憂恚悲哀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暖失節傷人,陰陽陰陽:男女。不交傷人。凡交須依導引諸術,若能避眾傷人事而複曉陰陽之術,則是不死之道。”(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注評——日常生活采用科學的方法規律,就可避免意外的傷害。
“雞鳴時起,就臥中導引,導引訖,櫛漱即巾,……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三裏二裏,及三百二百步為佳,量力行,但無氣乏氣喘而已。”(唐·孫思邈《千金翼方·退居·養性》)
“春噓明目大挾肝,夏至‘嗬’心火自闌,秋‘口四’定知金肺潤,冬‘吹’惟令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清·尤乘《壽世青編·卷上·四季卻病六字訣》注評——六字訣古跡。
“修行人,行如風,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清·程林《醫暇卮言·卷上》)
“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樂。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戰國·孔子《論語》)注評——如此當無好人短壽之說。
“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口中,玉泉湧起,漱二七遍,分做二咽。……令人強壯。
常不得咳吐唾津,使喉澀大竭。又雲: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閑時嘿氣養神、閉氣欲極,吐氣使微。不得多言,大聲呼喚,有損精神。
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暮無大醉;一歲之忌,暮無遠行;終身之忌,暮無燃燭。”(明·周履靖《益齡單》)
“書雲: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坐勿背日,勿當風濕成勞。”(明·沈在《攝生要錄》)
“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嚐不適者。忘適之適也。”(戰國《莊子·達生》)注評——此皆古人具體養生之法,思之可得,用之受益。
“善養生者必使百節不滯,而後肢體豐腴,元氣自足。”(清·梁章钜《履園叢語·水利》)
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注評——久動不可不靜,久靜不可不動,此陰極陽生,陽極陰之理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耳閉塞不靈便。為聾,處目則為目蔑目蔑:眼有眼屎。為盲,處鼻則為鼽鼽:鼻塞不通。為室,處腹則為脹為府府:便秘而胃腸不通。,處足則為痿為蹶。”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明·呂坤《呻吟語》)
“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二裏。及三百二百步為佳,量為行,但無令氣乏氣喘而已。親故鄰裏來相訪問,攜手出遊百步,或坐。量力宜談笑簡約其趣,才得歡適,不可過度耳。”(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14《養性》)注評——現在散步的雛形。
“凡遊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之人,雖行萬裏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引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玄妙,登險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金·王哲《立教十五論·第二雲遊》)注評——不敢苟同,遊景暢情亦樂事也。
“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達於進退窮通之理,能達於此而無累於心,然後山林泉石可以樂。必與賢者共,然後登臨之際有以樂也。”(宋·歐陽修《文忠公文集·答李大臨學士書》)注評——通達於理,又無俗事累心之人,方可於山林泉石之間得真樂趣。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勞役者資之而血不越亂,佚惰者資之而氣壅滯。”(明·馮時可《雨航雜錄》)注評——勞者,逸者借此術,皆可養生以求身健壽延。
“常以兩手摩拭麵上,令有光澤,斑皺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至。臥起,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項,目向南視上,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脈流通,風氣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動身休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又,臥起以內著厚帛試項中四麵,及其後周匝,熱溫溫如也。順發摩項,良久,摩兩手以治麵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氣不平。都畢,咽液三十過,導內液咽之,又欲按耳左右,令無數。令耳不聾,鼻不塞。……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兩眥(睛明穴),閉氣為之,氣通乃止。周而複始。行之周視萬裏。”(唐·孫思邈《枕中方·導引》注評——方法雖簡,但持之以恒必見效也。
“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靠住。踞之徹膀腰,背拳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不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子午披衣暖室中,凝神端坐麵朝東。澄心閉目鳴天鼓,三十六局聲亦同。兩手向腮勻赤澤,七回摩掌熨雙瞳。須知吐納二十四,舌攪華池三咽終。”(明·胡文煥《類修要訣·長生導引》)注評——此頭麵導引法備焉。
《登真秘訣》雲:“食飽不可睡,睡則諸疾生。但食畢須勉強行步,以手摩兩脅上下良久,又轉手摩腎堂,令熱。此養生家謂之運動水土。水土即脾腎也。自然飲食消化,百脈流通,五髒安和。”(明·高濂《遵生八箋》卷9《延年去病箋上》
“虎戲者,四肢踞地,前三躑,卻二躑,長長引膚,乍前乍卻;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卻各七。鹿戲者,四肢踞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地。猿戲者,攀揚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揚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三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塗身。消穀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南·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下《導引按摩》)注評——想華佗之五禽當不離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