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言的論斷(1 / 2)

格林斯潘言的論斷

10月8日,格林斯潘在美國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發表講話時認為,美國經濟的上升可能已經在“不能持久的軌道上”運轉,華爾街股市今後繼續向前幾年一樣大幅上漲是“顯然脫離實際”的。他認為,華爾街股市近年來的上漲幅度已到了顯然“脫離實際”的程度,美國經濟的上升則可能已在“不能持久的軌道上”運轉。格林斯潘還對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威脅表示憂慮。他說,通貨膨脹依然是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就業強勁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卻未上升這一現象不大可能持久下去,勞動力緊缺從而導致美國的通貨膨脹上升恐怕隻是時間問題。他強調,通貨膨脹的再次上升是對幾年來美國經濟的平衡增長能否持續下去的最大威脅,這是毫無疑問的。對於新技術的迅速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能使美國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不會導致通貨膨脹這一看法,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格林斯潘還呼籲美國國會努力使政府預算出現盈餘,從而為應付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引起的不利影響起到鋪墊作用。他說,到2002年不能僅僅實現預算平衡,而應爭取出現較多的財政盈餘。

10月14日格林斯潘表示,由於全球金融體製急劇轉向,令出現體係性風險的機會增加,因此對各國央行而言,追隨健全的,及反通脹的金融政策較以往更形重要。他沒有直接提及美國經濟趨勢,他表示東南亞近期發生的金融危機顯示全球金融係統絕對會“懲罰”被市場感受到的經濟不協調。他續稱,泰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問題突顯了官方采取有信譽的貨幣及財政政策的重要性,因為能夠為一旦出現金融動蕩的國家提供經濟支援。格林斯潘不點名抨擊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指以美國投資家索羅斯為首的貨幣炒家需對東南亞貨幣危機負責的言論。他指出,隨著投資者了解該些國家彙率過高,來往帳赤字高企及資產價格飛升,市場便很易陷於危機之中。格林斯潘指出,各國致力達致最高水平的持久經濟增長步伐,必須先強調削減通脹率的重要性。格林斯潘亦警告不要讓泰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危機使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趨勢脫軌。

10月29日,格林斯潘預測,亞洲經濟體在“很長一段時間”,應該能維持“一般以上”的經濟增長。但他警告說,這些經濟體也可能“陷入困境,因為任何一個發展蓬勃的經濟,難免都會碰上投資失策”。格林斯潘也提到,美國或許會提供短暫財政援助給區域政府。他向美國國會經濟聯合委員會發表預先準備的供證,內容有一半以上環繞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格林斯潘說:“鼓勵適當的政策調節,並在需要時,提供短暫財政援助,這符合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利益”。但他告誡給予援助者要謹慎,在提供援助時,把“國際機構隨時準備為失敗的國內企業作債務擔保的印象”減至最低點。他警告說,留下這種印象可能產生“變相投資,最終或許造成世界金融係統不平衡”。他也說,亞洲迅速增長的經濟出岔子時,“企業應有容許拖欠債務的空間,私人投資者應承擔虧損,政策應轉向奠定宏觀經濟和結構的根基,以備重新擴展”。但他對亞洲前景感到樂觀。他告訴委員會:“沒有理由”那些能恰當應用科技的國家“無法在很長一段時間維持一般以上的增長率”。他指出,低通膨、高儲蓄率和大量海外投資是亞洲經濟體過去30年的支柱。最後,投資集中在地產界,這些地產又用來作抵押,變成了國內金融製度的砥柱。問題是,格林斯潘告訴委員會:“很多時候,那些金融製度並不穩固,麵對借貸準則不嚴緊、監管製度鬆弛和資本不足等種種問題。”格林斯潘看來對亞洲經濟決策人的處境有所同情。他說,他們現在必須“抵禦國內尋求和世界貿易與金融製度脫節的壓力”。根據他的看法,亞洲金融風暴盡管會影響美國的增長,尤其是對本區域的出口將放緩,但這些問題對美國的繁榮不足以構成直接威脅。

11月13日格林斯潘說,亞洲最近的金融動蕩局麵將損害美國對該地區的出口,因此可能對美國經濟產生顯著影響。格林斯潘在眾議院銀行委員會關於亞洲金融形勢的聽證會上說:“到目前為止,這些事態發展對美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日後可能不容忽視”。他說:“我們的出口增長將會放慢,這得看那個地區增長放緩的程度而定。該地區增長放緩將是無可避免的”。格林斯潘補充說:“過去幾個月來特別難應付的是所謂的蔓延效應,即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蔓延到另一個經濟體,因為投資者認為那個經濟體還脆弱,不管他們的看法對不對”。格林斯潘說,亞洲經濟體的迅速增長看來會暫時放慢或停頓。但他補充說:“有條件跟得上當今科技的國家,其高過平均數的經濟增長沒有理由不能長期持續”。他說,東南亞多個國家的貨幣貶值是無可避免的。但他警告,貨幣貶值將引起通脹,長遠看是不健康的。他說:“短期內這可能帶來競爭優勢,但通貨膨脹很快就會抬頭,使那些競爭優勢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