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亞太經濟形勢
2003年是世界重大事件較為集中的一年。美伊戰爭引發油價飆升,給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帶來負麵影響;SARS疫情蔓延造成航空、旅遊等產業空前蕭條。亞太地區盡管也受到這些因素影響,全區經濟有所起伏,但總體看來,經濟恢複呈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人們有理由對新一年的亞太經濟持樂觀態度。
幾個亮點
隨著非典型肺炎和伊拉克戰事落定塵埃,亞洲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迅速恢複,除中國經濟維持穩步上升勢頭外,日本經濟也出現了連續幾個季度的增長,占南亞地區經濟四分之三的印度經濟經過10年的改革開放,今年異軍突起,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7%,全球第二,是本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大“黑馬”。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亞太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上升,在2003年GDP增長將達到8.5%。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一方麵將增大出口,但另一方麵中國也是一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大國,而且近年來中國作為亞洲產品“吸收器”的作用不斷增大,以亞洲為首的許多國家逐漸以中國為主要市場,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對中國的出口迅速增加。中國已成為影響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變量,是澳大利亞第四大、日本和韓國第二大、香港和台灣地區第一大出口市場。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在與中國的經濟往來中感到,中國經濟崛起對亞洲不是威脅,因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巨大的儲蓄所帶來的豐富的國內資本,以及龐大的擁有熟練技能的勞工隊伍。中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擴大出口的同時也為亞洲鄰居提供了無限的市場機會。
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歐美相比盡管相對滯後,但近年出現加速發展趨勢,尤其是“10+3”機製啟動以來,取得較快的進展,日益成為地區合作中的一個新亮點和主渠道而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尤其是2003年10月以來,“10+3”框架內舉行了包括第9次東盟峰會、東盟與中國10+1峰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峰會、中日韓三國首腦會晤等一係列會議,標誌著東亞整體合作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巴厘第二協約宣言》,東盟內部合作出現新局麵。本次東盟首腦會議簽署的“巴厘第二協約”,東盟國家一致同意在2020年成立類似歐盟的“東盟共同體”,包括“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與文化共同體”,它為東盟國家合作的未來設立的更加明確和具體的發展目標,它將成為東盟合作的重要裏程碑;發表《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中日韓合作上台階,該宣言有望成為東北亞次區域合作相對滯後狀況的重要轉折,並將為改變東亞南北合作進程的不平衡狀況發揮重要推動作用;這次會議上,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不僅是中國第一次與一個地區組織建立此類關係,也是東盟第一次、迄今惟一一次與一個區外大國建立此類關係。它將為今後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而對整個東亞地區合作的進展入住活力。同時,東盟與日本簽署了《東盟與日本全麵合作經濟夥伴關係框架協議》,確定了建立“東盟-日本自由貿易區”的時間表,雙方決定將從2004年開始部長級磋商,2005年開始正式談判,最晚至2017年建成該自由貿易區。
樂觀的2004年
亞洲經濟的增長固然有外部經濟轉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亞洲國內消費GDP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
從2003年支持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看,2004年這些動力仍將是支持亞洲經濟的重要動力,因此可以預言,2004年亞洲經濟仍將維持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地區的地位。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千野忠男預測,發達國家在2004年至2005年間持續複蘇的前景和亞洲在2003年表現出的良好韌性表明,亞洲地區將在今後兩年中實現更高的增長,亞洲經濟2004年預計將增長6.2%,2005年增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