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大環境
太陽係怎樣生成
發射星雲和黑暗星雲合力形成太陽係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曾親自作過5萬次試驗,完全失敗,受人譏評;但他自己卻認為這5萬次是完全成功的,因為隻有通過這實踐才能證實這5萬個方法都不是成功的道路,因而時間、精力、金錢並未白費。我們認為他的見解是對的。創造假說,必先有膽量,並用科學方法去思考,用邏輯來判斷。西方科學家對於太陽係的形成已有多種假說,我們認為其中都有缺點,必須另創新說。有人提出的新說也屬於一種假說,成立與否,我們不擔心。之所以提出這種假說,是為了證實中國人也尚有膽量去創造與太陽係成因有關的假說。
關於太陽係成因的假說,最早提出的有德國人康德和法國人拉普拉斯的“星雲說”、美國人張伯倫的“星子假說”、英國人金斯的“潮汐假說”及蘇聯人施密特的“施密特假說”即“隕星假說”。上述各種假說都是近年來新假說的骨幹。
康德提出星雲可能分兩大類:一是發射星雲(EmissionNebula),一是黑暗星雲(DarkNebula)。所謂發射星雲是由電離氫組成的雲氣,其中全是粒子流,可以自發光熱,也可以形成恒星;所謂黑暗星雲是由重元素組成的星雲,其中有甲烷、氨、水、塵埃及流星體,可以吸收恒星的光,但不能自發光熱,它可以形成行星或暗星。銀河星係內有很多恒星及暗星,也有發射星雲及黑暗星雲。
47億年前,一片發射星雲在銀河星係內運行,忽然撞上一片厚塊狀而並非圓球形的黑暗星雲,造成一個龐大的激波。這激波出現後,以同心圓的形狀由內向外擴大,越過現今冥王星軌道繼續向外,激波的波紋一圈又一圈地由撞擊點向外飄出。接近發射星雲的4個大波形成4顆類地行星;由此向外愈遠,波穀愈寬,波高愈低,分別形成4顆類木行星及冥王星。當發射星雲衝進黑暗星雲內,發射星雲尚能保持完整,隻有少數碎片被激波震蕩飛出,飄到遠方;而黑暗星雲則碎成許多大塊。由於發射星雲是輕元素,由原子氫組成,自發光熱,並能自轉,其自轉方向類似銀心。由於凝聚增溫,形成恒星。後來內部又出現核子融合或熱核聚變,又成為一顆主序星,體積加大,引力更強,成為太陽係中心。然而,黑暗星雲成於重元素,全是塵埃,其中也有少量氣體,例如氫、氦、氮、氧等,由於自身的引力,各塊自成為一顆暗星,進行自轉,又因受質量龐大的太陽吸引,繞它自轉成為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從而形成了太陽係。
太陽附近的碎塊形成了類地行星,就是類似地球星的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等。4顆類地行星都是自轉較慢、衛星少而密度大的,都有鐵元素作為內核,都有堅硬的岩石表麵。岩石表麵與鐵核之間全有由岩石組成的幔。還有其他許多小塊各自濃縮成為小行星或流星體,也環繞太陽恒星,但由於它們各自的引力太弱,在空中飄蕩,無固定的軌道,有時撞碎小行星,有時撞到行星表麵,形成撞擊坑。這種大規模的撞碰,不僅使各行星表麵形態起了變化,各行星自轉的速度、自轉軸與黃道麵的交角、自轉的方向、行星質量等等都會有所變化。冥王星單獨地遠離太陽,也是撞碰的結果。火星軌道外是小行星帶,其中有穀神星(Ceres)、智神星(Pallas)等,而且穀、智兩小行星都是圓球形,可以代表往日的黑暗星雲小碎塊;其他小行星都是塊狀,不成球體,顯示都是往日撞碎了的小天體。其數之多,何止百萬。
類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另有成因。試先作比較。木星質量大於地球星的317.8倍;土星次之,為95.1倍;天王星為14.5倍;海王星為17.2倍。論密度,土星最低,隻有地球星密度的11%;木星及天王星次之,隻有23%;海王星比較大些,占31%。這4顆大行星的核心近似類地行星,但外層組成的物質多為分子氫,不能自發光熱。顯然,這4顆類木行星由兩種不同性質的星雲組成,內層來自黑暗星雲,外層來自發射星雲。
我們的假說總結(A)把康德所設想的星雲分為兩類:一為發射星雲;一為黑暗星雲。前者撞入後者,逐漸演化為一顆恒星,能自發光熱。後者被撞碎後,各自演化為九大行星、無數小行星、彗星及流星體,都不能自發光熱。木星及土星的外層大多為分子氫,來自發射星雲。由於本來是原子氫,因為溫度降低演化為分子氫,而無能發光,但有少量的熱可繼續向外輻射。(B)無論恒星或行星,一律服從銀河星係的慣性,由西向東自轉及公轉。其中偶爾有幾顆星是逆行的,那是受小行星的撞碰而改變了方向。(C)凡有堅固外殼的行星及衛星,表麵上都有隕石坑或撞擊盆地。地球星表麵也不例外,但大多數為風化作用所消去。(D)凡行星外層有氣態或液態而無固態表麵的,它的外層形成發射星雲,內層則含有黑暗星雲的殘渣。(E)行星相互的間隔各不相同。距日愈近,軌道間隔的長度愈小;距日愈遠,軌道間隔的長度愈大。水星距金星的距離略等於地球星距金星的距離;土星距天王星的距離略等於海王星距天王星的距離。然而天王與海王兩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大於金星與地球星兩軌道之間的距離約30倍。這現象很類似水麵投石所產生的波紋。這波紋是撞擊以後才出現的。我們認為,發射星雲撞碰黑暗星雲假說,近乎事實。
太陽係行星際空間盛吹太陽風地球星與恒星太陽之間並非真空,其間充滿了可以傷人的太陽風(SolarWind)。這風與地球星上的風完全不同。組成太陽風的物質不是氣體,而是粒子。這種粒子帶電,成為有電荷的粒子流。粒子流包圍地球星,也包圍月球。宇宙恒星際空間或星係之間也不是真空,有看不見的物質在內。這說明大環境由地麵向外有大氣層。由氣層向外就是保護地球星的“磁層”。由磁層向外,上下左右前後全是太陽風。
太陽風是帶有電荷的粒子流,由太陽表麵射出來。這可以說是太陽自身“減肥”的一種方法。據帕克所述,太陽每秒鍾射出的粒子流,可以減少太陽質量100萬噸。又據西蒙的估計,由太陽射出的太陽風及內部熱核聚變,每秒可喪失太陽質量400萬噸。那末,太陽會真的瘦下去了嗎?
太陽是一個屬於氣態的圓球。最外層是“日冕”(SolarCorona)。這日冕是太陽大氣層中最外麵的一層。日冕看起來很美,淡淡的銀白色。這一層的作用並非用以覆蓋太陽的光球層,而是光球層表麵的粒子流通過色球層射入太空。其流速超過音速,由太陽表麵向各方向射出。在日冕的外緣,粒子流秒速可達1000公裏;流到地球星軌道附近,秒速可達500公裏;平均秒速為600~700公裏。太陽射出的粒子流並非均勻,低緯度較強,兩極區較弱。這現象在日全蝕時十分明顯。有人主張太陽表麵上有一個大罅裂,長條狀,由太陽北極一直裂到南極,叫做“日冕洞”(CoronalHole)。從洞裏射出來的不僅有粒子流,還有磁力線。由於物質及能量不斷地向外噴射,太陽表麵並非平坦光滑,而是處處有爆炸,使其內部的能量及物質可以射出去。這樣看,太陽似乎是在陸續地瘦下去。但有人估計,其量極微,不值得重視;也就是說,100萬年內,所減去的質量還不及太陽本身質量的1/1000萬。
日冕下層連接太陽大氣層中間的一層色球,其密度最大,溫度也高。通常說,太陽核部的溫度可高達1500萬°K;光球表麵溫度高達5800°K。由於電離的關係,氣體帶電,溫度增高。色球溫度可達1.5萬°K。由於組成日冕的物質是高度電離的原子及自由電子,這些又叫做“離子體”(plasma)。由於太陽高熱,一切的氣體不得不強烈地互相撞碰,使原子的電子被撞掉,形成遊離狀態。原子喪失一個電子,要釋放能量以增加溫度,所以日冕底部溫度比色球高。日冕頂部溫度為100萬°K,而下層溫度可達200萬°K;日冕洞也可達150萬°K。這些都是推算出來的,不是來自實測。由日冕向外,密度漸小,溫度也漸減低。日冕最外部,目不能見,就成為太陽風;也可以說,太陽風就是太陽恒星的最外部。所謂九大行星都位於太陽風之內,這是事實。依據氣象學上的解釋,地麵上8萬公裏高空,地球星大氣層與太陽風已合而為一,分不開了。
太陽風由色球射出後,就遠離太陽,一去不複返。這一現象同地麵氣流上升,全不一樣。因為地麵氣流升到高空,由於溫度減低,必須降落,結果成為對流層。太陽大氣層由帶電的粒子組成,衝力強大,秒速超過太陽表麵上逃逸速度617公裏,可達1000~2000公裏,一下子衝入太空,永不返回。
太陽風主要由電子及質子組成。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有5個,最少有1個,多時可有40個。美國人在測算密度時,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即平均每100個粒子中有85個是電子,有15個是質子。這質子可能是氫核,也可能是氦核。因為粒子都帶電,太陽表麵上磁場也被帶入太空,這磁場並非固定的。日冕的形態千變萬化,完全是受太陽磁場的影響,其密度之小,出人意外。日冕密度與地麵上大氣層來比,尚不及十億分之一,近似真空。
太陽風可分為近中遠三層太陽風可以分為三層。(A)近層。色球以外是日冕。這是太陽風的近層,呈乳白色,有珍珠光,由於粒子帶有電荷,溫度高達200萬°K。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可有粒子100個。氫與氦之比為5∶1。(B)中層。日冕外緣色澤清麗,是一種淡淡的白光。再向外,似有似無。這一層密度較低,每立方厘米隻有20個粒子。氫與氦之比為10∶1。(C)遠層。由中層向外,密度更小,太陽風不可能看見。它分布於星際之間。據估計每立方厘米約有5個原子而已。這些粒子或原子帶有負電荷。當它前進時,如突然撞碰一顆帶有正電荷的粒子,兩者立時結合,形成物質的另一形態。這種現象叫做“碰而複合”。這樣看來,地球星與太陽之間絕非真空,有自由電子、粒子及其他物質,還有流星體。地球星大氣層以外有磁層。這是保護大氣層不被電離的機構,不容忽視。
大環境內太陽恒星
太陽恒星使地球星上有人類生物的出現依賴空氣、水、陽光。事實上,適當的陽光是最重要的。如果太陽輻射太強或太弱,甚至全無輻射,空氣與水也要發生變化。
陽光雖然這樣重要,然而古代中國人對它卻重視不夠,例如中國人往往隻喜歡“風調雨順”,而不喜歡“夏日炎炎”。古人常說:“天行健”,顯示中國古時就已認識到日、月、星運行有規律,且有穩健的持續性。中國人“自強不息”,確有道理。
太陽似慈母的溫暖,當冬去春來,風暖、水暖、山暖、草木青青,鳥鳴嚶嚶。“春來也”!這一切也都是太陽給人類和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帶來的熱量。太陽恒星控製著地球星麵的氣候,如果地球星距它更近些,地麵可能會全部化為大沙漠;如果距太陽遠些,地麵又可能會被冰雪所覆蓋,生物在冰雪的下麵被壓為化石。這說明,地球星成為人類之家並不簡單,與太陽恒星有密切關係。
太陽恒星的特征太陽是我們生存所依賴的恒星,它正值中年,年齡估計有50億歲。最近20億年內十分穩定,其質量、溫度、輻射與往昔一樣,均未有明顯變化。將來當它進入百億歲高齡時,它的形象同現在一定會完全不同。推測未來,必須先了解現在。茲將太陽的特征及其數據,擇要列舉如下。
太陽屬於晝間恒星(daytimestar)或本地恒星(localstar)。為太陽係的中心天體。
太陽屬於銀河星係,既進行自轉,又環繞銀心進行公轉,距銀心約3萬光年或1萬秒差距。
視星等為-27等(或-26.86等)。
絕對星等為+4.71等。
光譜方麵是黃光,屬G2型,星光為黃白色。
體積方麵屬於矮星類,為1.412×1018立方公裏,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距地球星的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14900萬公裏)。
半徑有69.6萬公裏長(直徑長139.2萬公裏),視直徑超過半度。
太陽的亮度等於滿月時月光的40萬倍,等於夜空所有的星射到地麵上的亮度600萬倍。由於距離遙遠,許多目見的恒星事實上都比太陽亮。
太陽的質量為1.9×1033克,約為地球星33萬倍。
太陽平均密度是1.41克/厘米3。核心密度比水大150倍。
太陽表麵重力為2.73×102米/秒2,等於地麵重力的28倍。
太陽主要元素有二:氫占71%,氮占27%,合計占98%。其餘2%的太陽元素中,已證實有60種元素在地球星上也有,但已因太陽高溫而化為氣體,例如鐵、鎳、鈣、鋁、氧、氖、鎂等。
太陽表麵輻射的光到達地球表麵需時499.012秒(簡說為500秒)或8分18秒。
太陽總輻射功率即總能量輸出為3.86×1013爾格/秒。
太陽表麵逃逸速度為618公裏/秒。
太陽光球溫度為5780°K,核心溫度為1500萬°K,也可能有2000萬°K。
太陽自轉軸與黃道軸之間的交角是7°,與黃道麵之間的交角是83°。
太陽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由於它本身是氣體,因此各緯度時間不同。赤道約為25.3日(地球日),赤道上黑子東移最快;南緯、北緯20°處為27.2日;南、北緯40°為28日;南、北緯60°為31日;極區為34日。自轉平均速度為27日。
太陽常數,是太陽光線垂直透過地球星大氣層射來,每1分鍾每1平方厘米地球星表麵所得到的太陽輻射能,為1.97卡,簡為2卡。這所得的太陽輻射能主要來自可見光波段及其附近,約由3000埃到8000埃。這個太陽常數很穩定,因此它影響地麵上各地區氣候每年表現的特征都穩定。如果這常數有變化,地麵上氣候係統也必然有變化。
太陽係半徑指由太陽恒星中心到冥王星中心,平均距離有59億公裏長,相當於40天文單位。光行由5.3小時(近日點)到5.6小時(遠日點),平均為5.45小時。
太陽係球體直徑為120億公裏。球內充滿太陽風。風的方向與太陽引力方向完全相反,衝過冥王星軌道繼續向外吹,能量消耗完盡才停下來。時間久了,在距太陽一定距離的太空內,粒子積聚較富,形成一個薄薄的球殼,叫做“太陽係球暈”。這個球暈是科學家的推想。
太陽附近的恒星,距離在10光年以內的,有以下這些:
半人馬座α星。其中比鄰星(ProximaCentauri)距太陽為4.27光年,或1.31秒差距,視星等為+11.8等。亮度隻有太陽的1/10000。它是半人馬座αC(αCenC)。尚有阿耳法A及阿耳法B,距太陽4.3光年。前者視星等為-0.01等,後者為+1.3等。
巴納德星(BarnardStar)距太陽5.93光年或1.82秒差距。視星等為+9.5等。它在蛇夫座(Ophiuchus)內。有兩顆類行星繞著它進行公轉,類似太陽係行星係統。
佛耳夫星(Wolf359)距太陽7.6光年或2.38秒差距,光譜為M8型,視星等+13.5等。
拉蘭德星(Lalande21185)距太陽8.1光年,光譜為M2型,視星等+7.5等。
魯屯星(Luyten726-8A)距太陽8.4光年,光譜為M6型,視星等為+13.0等。
天狼星(SiriusA)距太陽8.6光年。光譜為A1(天狼星伴星B為Wd型),視星等為-1.5等(伴星B為+8.7等)。
露斯星(Ross154)距太陽9.4光年,光譜為M5型,視星等為+10.6等。
這說明距太陽10光年以內的星能夠目見的隻有天狼星。此外,南天半人馬座αB星可見。其餘全看不見。距太陽由10光年到13光年中,尚有16顆恒星,目不能見,是視星等太低的緣故。
太陽屬於星族I,是青年星太陽是青年星,時年23歲。讀者如若不信,我們算給你們看。人在地球星上繞日一周,算是一歲;繞日23周,就是23歲。太陽恒星環繞銀河星係中心,每2.2億地球年可完成一周,叫做一“銀河年”或“太陽年”,這是太陽的一歲。太陽自形成到現在有50億地球年,相當於22.7銀河年,即它尚未完成23周,是未滿23周歲的一顆恒星。將來到它滿40歲(銀河年)時,相當於地球星88億歲,這時它還不老,尚能依照現在的狀態去照顧地球星上的人類。地球星現已滿46億歲,到88億歲尚有42億年的時間,人類尚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移民到其他星球上。42億年則相當於地殼由古生代到全新世時間的7倍。由三葉蟲出現到石器時代,約有6億地球年。由石器時代到現在也不過1萬年。
太陽進入老年可變為紅巨星太陽恒星的視運動為每日東出西落。太陽在天空中,光彩豔麗。但絕對不可用肉眼去直接觀望,因為太陽所輻射的γ線、X射線、紫外線如果射入人眼中,會燒毀視神經,當即眼瞎,成為盲人。隻有在日出或日落時,即太陽有一半為地平線遮蓋時才可以望它一眼,因為地麵附近多塵土,可以幹涉日光。
但是,太陽形象及其活動並非永久不變。由於人的年齡最高不過百多歲,所以很難覺察到太陽的變化。如果以銀河星係的120億歲來作比較,太陽才50億歲,它核部剩餘的氫尚可再燃燒50億年,因此,很明顯,太陽現在還是一顆青年星。
太陽不僅有變化,而且也會衰老,還能死亡。當太陽核部的氫全部燃燒完盡,核融合結束,引力向內部加強,恒星核部的氫全變為氦,但未燃燒。後來,引力加大,氦也被點燃,開始燃燒,轉化為碳。碳比氦更重。氦開始燃燒後所產生的能量也向外衝,抗拒引力。這時候,恒星外層的氫逐漸開始燃燒而變為紅色,而且向外擴展,使太陽變成為一顆紅巨星。如果恒星的質量等於我們的太陽,它開始氦燃燒,顯示這恒星的生命已進入最後的階段,進而再變為超紅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