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一)

中國第一河長江

萬裏長江,像一條銀白色的巨龍,橫臥在中國的中部,如氣勢恢宏的矯健蒼龍,伸展於千回百轉的崇山峻嶺之中。萬裏長江,同黃河一樣,是我們偉大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驕傲。長江,源遠流長、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無論就其長度、水量,或是流域麵積,在中國河流中均雄踞首位,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非洲的尼羅河。

長江,全長6380公裏,流域180多萬平方公裏。它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山脈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正源是沱沱河。它從冰川叢中走出來,宛如一條金色巨龍,向東迅跑,時而盤旋於巍峨的雪山峻嶺之間,時而翻滾於高峽深穀之中,以雷霆萬鈞之勢,一瀉萬裏,浩浩蕩蕩地奔入東海。各拉丹冬雪山的周圍,簇擁著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雪山群,遠遠望去,群峰聳峙,氣象萬千;近處細觀,各拉丹冬雪山就像玉雕的尖塔,直插雲天。藏語中“各拉丹冬”的原意即為“高高尖尖的山峰”,確是名副其實。雪山群千百年來積聚的冰川融水,保證了長江水源的充沛,而冰川本身就是長江最初的水源。在世界著名的河流中,唯有長江的源頭是如此波瀾壯闊的冰川河。

長江幹流各段有不同的名稱:從源頭至巴唐河口,稱通天河,長1188公裏;出巴塘河口至宜賓,稱金沙江,長2308公裏;在宜賓接納岷江後,開始稱長江;宜賓至長江口,長2884公裏(荊江截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裏)。其中,宜賓至宜昌段,又稱“川江”,長1030公裏;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又稱“荊江”,長約423公裏;江西九江上下一段,又稱“潯陽江”;江蘇儀征、揚州附近江段,又稱“揚子江”。

長江支流眾多,大小支流多達10000條以上,集水麵積達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支流共有437條,其中尤以嘉陵江、雅礱江、岷江、漢水、大渡河、烏江、湘江、沅江和贛江為大。

橫貫東西的長江幹流按照水文、地貌特征可以分為上、中、下遊三段:從江源到宜昌為上遊;宜昌至鄱陽湖湖口為中遊;湖口以東為下遊。

從江源起,沱沱河下流與當曲會合後流入通天河。通天河在青海省玉樹縣境內,流程共800多公裏,藏族同胞叫它為珠曲,意思是通天河的水是奶牛的水。它經過巴塘河口後折向南流,進入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高山峽穀,稱為金沙江。由於這裏自古就是中國沙金產地,江名由此而得。

金沙江兩岸山高穀深,與平靜的通天河不同,它顯得格外剛毅頑強,豪放瀟灑。金沙江水在群山叢嶺中咆哮奔騰,激流洶湧,呼嘯奔騰的江水就像深嵌在巨斧劈開的狹縫裏,人們形容這裏“仰望山接天,俯看江如線”。金沙江和相鄰的瀾滄江、怒江平行南流,把這裏的高原切割成許多平行的峽穀,形如鋸齒,這就是中國著名的橫斷山區。當3條江流經雲南西北部的麗江石鼓鎮時,金沙江突然與怒江、瀾滄江分道揚鑣,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了奇特的“長江第一灣”。聞名的虎跳峽就在這個灣內。虎跳峽兩岸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夾江對峙,白雪皚皚的山峰高出於河穀3000多米,穀壁如斧砍刀削。虎跳峽河穀束狹,江麵僅寬數十米,在16公裏長的河段內,水麵落差竟達200米,奔騰的江水拍打著懸崖峭壁,衝擊著江中亂石暗礁,水流湍急,洶湧澎湃,聲聞數裏。傳說,有人看到過一隻猛虎,從懸崖的頂端一跳過江,所以就把這個山穀叫虎跳峽。

金沙江流域97.5%都是山區,平原僅占1.3‰流域內湖泊不多,但滇池、程海、瀘沽湖等高原湖泊,景色十分秀美。

金沙江流域的地下還蘊藏著各種各樣的礦藏,尤其四川和雲南交界的渡口,成了冶煉高級合金鋼的得天獨厚的地方。金沙江的落差有3300米,水力蘊藏量非常豐富,許多河段都可以建造大型的水電站。

金沙江越過橫斷山區的崇山峻嶺,進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會師,一道彙入浩浩蕩蕩的長江。岷江是長江徑流量最大的支流,在它的中遊坐落著一座規模宏大、曆史悠久、中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帶領修築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

長江流經四川盆地,先後接納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幾大支流以後,水量驟然增加。過了萬縣,兩岸山勢逐漸逼緊。到了四川盆地東緣的奉節縣,巍峨的巫山山脈橫亙在前,似乎要擋住它的去路。但是,長江以它氣吞山河、不可阻擋的氣勢,劈開崇山峻嶺,奪路東下,形成了一條壯麗奇特的大峽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約200公裏,這一段長江又叫峽江,是萬裏長江的“川鄂咽喉”。三段峽穀分別由大寧河寬穀和香溪寬穀所間隔。峽穀中,群峰聳立,懸崖萬丈,江麵狹窄曲折,江中灘礁密布,激流百轉,氣象萬千。寬穀處,江麵開闊,坡穀平緩,居民和耕地比較集中,層層梯田,可種稻麥,間以桔林茶圃,風光秀麗,景色宜人。

從白帝城向東,便進入了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它全長8公裏,是三峽中距離最短而氣勢最雄偉的一段峽穀。江流進瞿塘峽,兩岸懸崖壁立,緊束河道,猶如兩扇大門,人稱“夔門”,右岸山岩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形容瞿塘峽的險峻、雄偉。江麵最寬處不過150米,最窄處不到100米,而兩岸山頭海拔多在10000米以上。船行峽中,隻見高山夾峙,危崖高聳,滔滔巨流,一瀉千裏,仰望高空,雲天一線;俯瞰江麵,駭浪翻滾,確實給人以“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的感覺。

瞿塘峽不僅雄偉險峻,而且名勝古跡很多,那裏有灩澦回瀾、奇特的風箱峽,驚險的孟良梯,詼諧成趣的倒吊和尚以及有著動人傳說的白帝城等等。

出瞿塘峽,經過25公裏的大寧河寬穀,便是幽深秀麗的巫峽。它綿延45公裏而不間斷,是三峽中最完整的一段峽穀。這裏河道迂回曲折,兩岸重巒迭翠,奇峰如屏,群峰高低參差、相映,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船在彎彎曲曲的巫峽中穿行,時而大山當前,“山塞凝無路”,忽又峰回水轉,“灣回別有天”。由石灰岩組成的巫山十二峰,高出江麵千米以上,矗立於大江南北,千姿百態,引人入勝。人們按照山峰的不同形態,分別給它們取了形象化的名字。

出巫峽東口,經過長約45公裏的香溪寬穀,便進入長約75公裏的西陵峽,它分東西兩段:西段包括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又分燈影峽和宜昌峽。西陵峽灘多水急,著名的青灘和崆嶺灘均在峽中,江流洶湧、驚險萬狀,是航行上的極大障礙。在西陵峽東段,長江穿過一個長約24公裏的峽穀,便是三峽最東麵的瓶口——南津關了。出了南津關,江麵驟然展寬,萬裏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壩——葛洲壩就屹立在這裏。

長江出宜昌,江麵豁然開闊,進入了中遊。長江中遊水流緩慢,河道彎曲,湖泊密布,江湖相通,支流眾多,北納漢江,南有湘、資、沅、澧諸水注入洞庭湖,贛、撫、信、修諸水彙流鄱陽湖。鄱陽、洞庭兩湖是中國最大的兩個淡水湖,是長江中遊的兩個天然水庫,對長江洪水起著調節作用。

長江過三峽,進入中遊以後,它的景色就和上遊迥然不同了。我們再也看不到激流險灘,再也看不到絕壁峽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正像大詩人蘇東坡所形容的,是一個“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的境界。這一段,長江兩岸風景獨特,有坦蕩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地;有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美麗的神話傳說。著名的廬山聳峙江邊,穀深峰陡,顯得格外雄偉。

長江中遊土壤肥沃,氣溫適中,無霜期長,成了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中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從鄱陽湖口以下,長江水流折向東北,進入了下遊河段。下遊江麵寬闊,水流平穩,水量豐富,沙洲眾多,支流少而短。兩岸是富饒的蘇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黃河奪淮後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便穿過洪澤湖在揚州附近進入長江。長江在上海市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完成了它的萬裏流程,繞過崇明島,分南北兩道,湧入煙波浩瀚的大海。

長江三角洲以鎮江為頂點,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東海、黃海,北通揚州運河,南抵杭州灣,呈一扇形,地跨江、浙兩省和上海市,麵積5萬多平方公裏。

滔滔長江從鎮江東流橫貫三角洲,自江陽以下江麵開朗寬闊,到南通江麵寬達18公裏,而到長江入海口附近竟寬90公裏,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口,從江陰到長江入海口這一河段又稱長江河口段。

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之譽。這裏湖泊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其周圍有大小湖蕩250多個。整個三角洲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耕地廣闊,交通便利,物產極為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稱為“金三角洲”。

長江幹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0個省、市、自治區。在流經6380多公裏之後,平均每年將約1萬億立方米的水量輸送入海,水量之大,相當於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的20倍,占全國河流入海總水量的1/3以上,為歐洲最大河流伏爾加河的4倍。長江流域跨16個省、市、自治區,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5。長江幹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水量豐富,航道終年不凍,她的幹支流航道總長80000多公裏,形成了一個西通川黔,東出海洋,北及豫陝,南達桂粵的縱橫水網,對發展航運事業十分有利,現長江幹流和各大支流通航機動船的裏程占中國內河通航裏程的7/10,長江水運量占全國內河運輸量的8/10,而且長江幹流與海洋相通,江海聯運,不僅便利了長江流域與中國沿海各地的交往,而且也密切了與海外的聯係,長江被譽為“黃金水道”。

長江的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幹流從源頭至江口的總落差達6600米以上,水力資源約占全國的40%左右。充沛的水量和巨大的落差,使她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力資源。據推算,整個長江水力蘊藏量達2.6億千瓦,約占全國水力蘊藏量的2/5,在世界大河中居第三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豐富水力資源的基礎上,先後建成2萬多座大、中、小型水電站,有力地促進了全流域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在平原地區和高原山地均有分布。平原地區的湖泊都是淡水湖,總麵積約2.2萬平方公裏。全國四大淡水湖,長江流域占三個,即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另一淡水湖是湖北的洪湖。湖北的湖泊數量多而集中,形成了湖泊群,素稱“千湖之省”。

長江流域地形西高東低,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與湖泊占10.7%,自然景觀極為豐富多采。

長江,橫貫中華大地,日夜奔騰不息,迄今大約有兩億多歲了。它同黃河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長江流域勞動生息,在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屬於“猿人”階段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170萬年左右的曆史,是長江流域人類活動悠久曆史的有力證明。考古學家在長江上下遊,還發現不少地方仍留下中華民族童年的遺跡。如在長江上、中遊地區,就有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湖北“長陽人”的化石和石器。這些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遺跡,距今亦有十幾萬年至一萬多年了。70年代發現的江西清江美城和湖北黃陂盤龍城兩處商代遺址,證實了這裏至少在3000年以前已經發展了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基本相同的文化。在距今4000至6000年間,長江中遊地區的原始人已經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定居生活,創造出較高水平的原始社會文化。

在長江下遊地區,同樣有許多文化遺址。諸如,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澤文化,4000年前的良諸文化等。南宋以後,長江流域更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

長江,數千年來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無數傑出的英才,陶冶了許許多多各領風騷的文壇巨匠,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盡了風流。春秋時期的莊周和屈原,他們都是荊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來的。莊周的《莊子》和屈原的《離騷》合稱“莊騷”,開創了南方文化浪漫主義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宋時的蘇軾,等等,也都是長江造就出來的。李白一生的足跡遍及長江上、中、下遊,他一生寫下了若幹首歌詠長江景色的佳作,如: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長江流域又是曆代宗教昌盛的地區。曆代興建的廟宇建築和佛像雕塑,遍及大江上下,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則是道教聖地。金璧輝煌的寺觀,重簷飛閣的殿宇,高聳於巍峨秀麗的高山峻嶺之上,古木林海之間。下遊地區的寺院也很多。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描述了六朝古都南京地區寺院之盛: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隨著時光的流逝,曆代興建的寺廟,幾經興衰,至今仍保留一部分。近年來,有的經過重修,煥然一新,蘇州的寒山寺,杭州的靈隱寺,裝金彩塑的大佛,依然展現它昔日的風姿。唐代修鑿的中國最大的石佛——四川樂山大佛,迄今依然,端坐在臨江的淩雲山上。

遼闊的長江流域,資源極為豐富,物華天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這裏地形多種多樣,有高山,有丘陵,亦有平原和湖泊。流域內有3.7億畝肥沃的耕地,占全國總耕地的1/4。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40%,棉花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3。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讚譽長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兩湖地區是“漁米之鄉”,太湖地區是“人間天堂”。

長江廣闊的江河湖沼水麵是中國的天然魚倉,這裏的淡水魚產量占全國2/3。流域內地下寶藏豐富,種類很多,品位又高,如:銅、鋁、鋅、銻、鎢、鈷、錫、磷、鐵、錳、鉛、煤、石油、井鹽……應有盡有。大江上下,還有許多重要工業基地和美麗城市。長江像一根銀線串珍珠,把幹支流上幾十個名城重鎮,緊密連結在一起。今日長江,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武漢為中心的華中經濟區和重慶為中心的西南經濟區為依托,橫貫東西帶動南北,正在形成為中國國民經濟走向世界先進行列的戰略基地。

萬裏長江,壯麗富饒。但是,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長江流域也記載了許多苦難的曆史。

在漫長的歲月裏,由於曆代封建王朝的統治,長江也曾給沿岸人民帶來了無數災難。據記載,從漢代至清代2000年間,長江中下遊共發生較大洪災200多次,平均年10年一次,中小洪災則難以數計。到了近代,增加到3~5年一次。國民黨統治期間,幾乎年年鬧災。1931年大水,武漢市區行船百日,江漢平原14.5萬人淹死;1935年再次大水,又奪去了14.2萬人生命。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加強了專門治理長江流域的管理機構和流域各省、市、自治區的水利部門,大力興修水利,開始了億萬人民征服長江的新紀元。

但是,對自古以來一直是長江洪水肆虐橫行的荊江兩岸來說,一般的治理是不能治本的。如,1954年長江大水,荊江分洪區三次分洪,京廣線就中斷百餘天,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長江防洪,尤其是中遊水患,是中國人民的一塊“心病”:這裏有1500萬同胞、2300萬畝良田;華中特大城市武漢、京廣大動脈……而三峽工程是唯一可以解除這些心腹大患的良策。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已於1994年12月4月正式開工了,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三峽工程是一項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工程。這項工程將創造幾十個“世界之最”。

首先,它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峰流量達每2.7萬~3.3萬立方米。它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可以通過三峽工程的調蓄,防止發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毀滅性災害,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其次,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工程。三峽水庫回水可達西南重鎮重慶,改善650公裏川江航道。它可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提高到5000萬噸,為重慶、四川乃至大西南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出海信道。因此,它是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為顯著的單一樞紐工程。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相當於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煤礦。

三峽雙線五級梯級船閘,是世界上總水頭最高、級數最多的內河船閘。其單級閘室有效尺寸及過船噸位在世界上已建船閘中都位居第一。它的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及總重、最大提升高度、過船噸位都居世界第一。三峽升船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三峽工程的一係列世界之最使之躋身於世界超級工程前列。

對於三峽工程,毛澤東早就以他的博大的胸襟勾勒出它的宏偉藍圖: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中華民族魂黃河

當我們說到世界文化時,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中國的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文化時,首先要想到的就是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古國文化的最大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性格,是中華民族的國魂。

蜿蜒曲折的黃河流過黃土高原,給中華民族的先人帶來的是灌溉和舟楫之利。黃河流域中段地區——中遊的關中平原、晉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區,則是中國古代文明史的主要發祥地。

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是優越的。那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植物種類繁多,青山綠野,給原始人類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條件。原始人類在這方沃土,可以采摘到鮮美甜甜的野果、追獵野味充饑,也可以從事放牧和耕種。從西北沙漠和戈壁地區吹來的黃色塵土,層層堆積起來,使質地疏鬆多孔,易滲水透氣,利於簡陋的農具耕耘,又利於作物紮根生存,更何況土中還含有大量的、豐富的農作物需求的礦物質。此外,黃土高原地區還易挖穴構屋,冬暖夏涼,十分利於原始先人定居生活,促成聚落,發展人類文明。黃河及其支流不僅為中國古代人提供了灌溉之便,還提供了交通之便。這一切加速了黃河中、下遊的經濟開發,人口增加,政治、文化發展,促使中華民族曆史逐漸形成。

1963年至1966年,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西安市東南藍田縣黃土中發現了“藍田猿人”的頭蓋骨,證明了早在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黃河流域生存活動。在山西、內蒙古、陝西先後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河套人”和“大荔人”文化。這些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早就在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上麵朝黃土背朝天地耕織。在河南省淹池縣仰韶村黃土地上出土的五六千年前的黃帝族使用的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象征中國文化最初曙光的“仰韶文化”。而西安城郊的“半坡文化”半坡村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係氏族部落。河南省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發掘出3000年前的宮室遺址,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玉石器、牙雕和10多萬片甲骨書契。殷商王朝已成為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與古埃及、巴比倫是同時期的三大古代帝國。

中國現在的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城市:鹹陽和西安、洛陽和鄭州、安陽和開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根據中國曆史的記載,中國幾代帝王建都均在這黃河流域。平陽(今山西臨汾)是堯的都城,舜之都為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陽翟(今河南禹縣)。

黃河兩岸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其勤勞、勇敢、純樸與才智,為中華炎黃子孫創造了光輝燦爛、絢麗多彩的文化,為世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那浩繁、卓著的經典著作;那堅實耐用、具有美麗活潑花紋圖案的陶器等技藝高超的文物;那具有悠久曆史的古代城池、莊嚴典雅的古代建築——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馬俑、開封的鐵塔、龍亭,洛陽的龍門石窟、白馬寺,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銀川的海寶塔,劉家峽的炳靈寺石窟,等等,宏偉壯觀,技藝高超,造型優美,不僅當時舉世罕見,也是當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黃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條大河。它的源頭碧清如鏡,但它的中遊因流經黃土高原,支流無定河、沁河、渭河等挾帶了大量的黃色泥沙彙入,使水濁色黃,得名為黃河。黃河從古至今流淌了五六十萬年,每時、每刻穿過黃土高原,每年從上中遊挾帶的16億噸黃沙泥土,逐漸傳送到東部渤海邊上,以每年增添50多平方公裏的速度在擴展著中國的大陸版圖。

“黃河遠上白雲間”,“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入海流”,這些名詩句寫出了黃河的來與去。黃河,源自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即星宿海西南的卡日曲河為黃河的源頭。黃河起步於涓涓細流,沿途接納了洮河、湟水、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40多條主要支流,千萬條溪川,形成年均水流量480億立方米的滾滾強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一瀉萬裏,浩浩蕩蕩奔流向東,流域麵積752443平方公裏,流域內有3億多畝耕地,沿途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奇麗的峻嶺高山,有廣闊肥美的沃土,有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還有豐富的寶藏,以及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黃河以全長5464公裏的曆程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浩瀚的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