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山地逼近太平洋沿岸,坡度較陡,沿海平原十分狹窄,年降水量豐沛,因而河網較密且分布均勻。主要河流有伯德金河(Burdekin)和菲茨羅伊河(Fitzroy)。北部河流受季風影響,夏季水量大,南部河流受冬雨影響,冬季水位較高。山地東坡的河流特點是水量較豐富,流短水急,富水力而不宜航運。

卡奔塔利亞灣沿岸是一個典型的向心水係,源於東、南、西部高地的河流,向中心彙集,注入卡奔塔利亞灣。最大河流為弗林德斯河,全長830km。本區各河的水文狀況反映著季風氣候的特點,夏漲水而冬枯涸,水位差很大。注入帝汶海的河流主要有維多利亞河、奧德河、菲茨羅伊河。隨著夏季降水的到來,河水水位高漲,冬季大部分河流幹涸。西部沿岸包括幾條較長的河流(加斯科因河長764km,默奇森河長708km),幾乎全屬間歇河。它們具有沙漠區河流特性,平時幹涸,雨後洪水泛濫。西南岸諸小河在地中海型氣候影響下,冬季流量大,夏季枯竭。

綜上所述,澳大利亞地表水可歸納以下特點:河網稀疏、多間歇河;無流區麵積廣、鹽湖多;外流河短小、分布在大陸邊緣。這三特點的形成,與澳大利亞幹旱區麵積廣大,大陸邊緣降水豐富有密切關係。此外,地勢較低,缺乏高山積雪和冰川補給河流水量,也是一個原因。

(二)主要河流和湖泊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唯一的發育成熟的水係。它源於東南部的斯諾伊山(SnowyMts.,澳大利亞山脈的一部分),沿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州界向西北流,在莫爾根(Morgan)折向南流,注入亞曆山大裏納湖(L.Alexandrina)。幹流全長2575km,支流中最長的是達令河。源於新英格蘭山脈西側,流程2740km。其次是源於斯諾伊山脈北坡的馬蘭比季河,全長1690km。墨累河比達令河短,因為水量比達令河多,被認為是主源,一般統稱墨累-達令河。如以達令河為源計算,全長3490km,按長度,居世界各河第16位。流域麵積1057×103km2,居世界各河第14位。

墨累-達令河流域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僅多於400mm,所以幹支流水量均不多,年平均流量多於236×108m3。河水補給來源主要靠雨水,水量季節變化大,雨季時河水暴漲,幹季時大支流常有斷流現象,這時河床變成長條沼澤及分散的死水池塘。墨累河雖未斷流,枯水期河水也很淺,在最幹旱年份,上遊個別地段也會幹涸。

可是,僅一山之隔的斯諾伊河(Snowy),水量很豐富,每當夏季上漲的河水順東坡奔流而下,急速穿過潮濕的沿海平原區,流入塔斯曼海。為了改變墨累河及其支流馬蘭比季河的缺水狀況,澳大利亞政府花費了23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項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工程——斯諾伊山工程。這項工程包括澳大利亞東南部5000km2以上,通過大壩、水庫和隧道網把水從東部山地的東坡引向西坡,每年可補給墨累河水量234×107m2。

澳大利亞湖泊約有760個,全年有水的不多,幾乎全是鹽沼。湖泊的分布很不平衡,絕大多數集中在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二州。

南澳大利亞州的湖泊有埃爾湖、托侖斯湖、蓋爾德訥湖、弗羅姆湖等。埃爾湖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湖泊,湖泊南北長約210km,寬30—60km,湖的麵積和輪廓很不固定,隨降水而變化。在雨季,間歇河從山上帶到湖泊大量的水,使湖泊麵積擴大,麵積約15×103km2;在幹季,湖水因強烈蒸發而變淺,整個湖泊分隔成許多鹽池,麵積約9000km2。埃爾湖以南有內陸鹽湖,其中較大的是托侖斯湖,從湖盆成因類型上說,它屬於斷層湖。冬季降水時,托侖斯湖麵積可超過5700km2,夏季幹旱時,便成為充滿鹹水和鹹泥的水池。

西澳大利亞湖盆很多,一般在大雨之後有水,大部分時間是幹涸的。湖底覆蓋著很厚的鹽殼。各湖盆大小不等,大者麵積可達1000km2,小者為12—500km2。西澳湖盆的形成與古河穀有關。自更新世後半期起,澳大利亞氣候開始變得幹燥溫暖,隨著氣候變幹,古河穀被沙和粗粒的風化物所掩蓋,河穀最深部分便形成了一係列湖盆。

(三)地下水資源

澳大利亞的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總量估計為12×105km3,其中承壓水(也叫自流水)占75%。澳大利亞地下水豐富與其地質構造有密切關係。

中部平原的中段地區是一個大盆地。在構造上,它是一向斜盆地,盆地的含水層是侏羅係多孔砂岩,它不整合地覆蓋在古生代沉積岩層上,含水層頂麵是不透水的白堊紀頁岩層。砂岩含水層在濕潤的東部高地區出露,它們向西傾斜。盆地東部雨水一部分滲入地下,順著傾斜的岩層流向盆地中部。因東部地勢高,水源壓力較大,在盆地內鑿井,地下水往往可以自行噴出,所以這個盆地又叫大自流盆地。

澳大利亞自流盆地總麵積超過27×105km2,占大陸總麵積的1/3以上。大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區,麵積約173×104km2,占昆士蘭州的2/3,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分,以及北部地方的一小部分。除大自流盆地外,還有一些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但規模和重要性不能與大自流盆地相比(圖9-9和表9-4)。

澳大利亞地下水資源很豐富,但有的盆地水井過深(2000m),水溫和含鹽量較高,在利用上也有不便。水井過深增加了鑽井費用。水溫較高,有時要流經1km明溝,才能供牲畜飲用。自流水礦化度較高,不適於人類飲用,也不適於農業灌溉,但自流水對發展澳大利亞牧業卻是一宗寶貴資源。

五、植被與土壤

(一)植被特征

澳大利亞的自然植被與其他大陸的自然植被有明顯的差異,歸納起來可分為四點:

1.多特有種植物據統計,澳大利亞的植物總數達12000多種,其中大約9000多種是特有的,占整個植物區係的75%以上。例如,桉樹(也叫有加利樹)和金合歡是澳大利亞植被的兩個代表種類。桉樹屬於桃金娘科,共有600多種,它們適應於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如沙漠裏的白鬼桉,冬季寒冷高地的雪桉,內陸河穀的赤桉等。屬於豆科的金合歡,也有近300種,在幹旱及半幹旱區最常見。此外還有山龍眼科的銀樺樹屬,木麻黃屬和百合科的黃萬年青屬等。這一特征的形成,與大陸地質史關係密切。澳大利亞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在地質時期中,曾與南美、非洲、印度、南極洲連成一體。當時各地區之間氣候差異不象今天這樣明顯,結果就使各大陸發育著比較相似的植物群。中生代以後,古陸開始四分五裂,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逐漸分離開來,孤立於大洋之上。自第三紀以來,澳大利亞的植被就獨立地發展起來,因而多特有種,植物具有古老性。

2.多旱生植物由於氣候幹熱,多數澳大利亞植物能適應長期幹旱,這類植物叫做旱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特點多種多樣,例如,有的植物具有發達的根係,可以吸取深層土中的水分;有的植物發育了堅硬的機械成分:葉和腋枝變成刺,以防止水分蒸發;有的樹木矮生、多枝、樹幹不整齊;有的樹幹能儲存大量水分(如瓶樹),以便在長期幹旱中維持生命;有的植物表麵光滑,可以反射日光等。

3.森林植被稀少森林植被和濕潤氣候是聯係在一起的。澳大利亞濕潤氣候區麵積狹小,因而森林植被稀少,不包括熱帶稀樹草原林和利用價值低的非生產林,真正的森林麵積隻占大陸麵積的5%。在各大陸中(南極大陸除外),澳大利亞森林麵積最小。大部分為天然林,有97%是闊葉林,其中94%由各種桉樹組成,這種樹葉小而稀疏,形成透光好的明亮森林。

4.植被類型呈半環狀分布氣候是影響植被類型地理分布最主要的條件。隨著氣溫和降水條件的不同,澳大利亞大陸的植被也就有明顯的地區差別和特有的景觀。由於澳大利亞大陸的降水量自北、東、南沿海向內陸減少,呈半環狀分布圖式,植被類型的地理分布也因而有類似的圖式,即外緣是森林,向內陸是廣闊的幹草原,中央是荒漠。這種分布圖式在各大陸中是非常獨特的。

(二)植被-土壤帶

1.森林帶森林帶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豐富的東、北和西南部濕潤地區。由於各地降水量和季節分配的不同,森林帶又可分為四種類型。

(1)熱帶常綠雨林:這一植被類型是終年高溫多雨氣候的反映,分布在昆士蘭州東部沿海地帶。這裏生長著榕屬、樟科、山龍眼科、棕櫚科喬木,還有木本真蕨,林中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很多。

(2)幹燥熱帶森林和疏林:這種森林的分布與熱帶幹濕季氣候區大體一致。大部地區降水約500—1000mm,北部沿海超過1000mm,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具有幹濕季節交替的特征。雨季,森林繁茂一片蔥鬱;旱季,喬木落葉景象蕭條。群落外貌的旱生現象比較顯著,而且愈向南或愈向西樹木愈少,愈見疏朗。主要為金合歡屬和桉樹屬的喬木,林下有草本植物。

澳大利亞北部沿海低地,生長著紅樹植被,這裏以紅樹、金雞納樹占多數。

(3)濕潤亞熱帶森林:這一類型分布於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東部沿海地帶,它反映亞熱帶濕潤氣候的特征,由硬葉常綠喬木組成。這裏占優勢的為各種桉樹,樹幹高大,有的高達150m。除桉樹外,還有屬於南極區特有植物(假山毛櫸)和一些針葉樹(羅漢鬆屬)。

(4)幹燥亞熱帶森林和疏林:大陸西南部和墨累-達令平原東南部發育著由硬葉常綠喬木和灌木所構成的比較開敞的森林。它反映夏幹冬雨氣候特征,喬木和灌木具有各種適應夏季幹旱的特點。

大陸西南部濱海,年降水量超過750mm的地方,分布著由高達50—100m的大桉樹組成的森林。樹木較稀疏,林下有草本層。其他喬木有金合歡屬、白千層屬和木麻黃屬的各個種。從沿海向東北內陸,降水逐漸減少,森林逐漸變成稀疏桉樹林和常綠灌叢。澳大利亞的灌木叢,當地居民叫做“斯克列布”,就是密灌叢的意思。很多灌木有刺。

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一般具有淋溶的特性,它們呈淺灰色,趨於酸性,肥力由低到中等。熱帶森林區主要土壤是灰化紅壤、磚紅壤。在玄武岩基岩上發育的紅壤,比較肥沃。亞熱帶森林區的土壤有紅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等。

2.幹草原帶自森林帶向大陸方向前進,降水逐漸減少,幹季逐漸延長,樹木漸漸稀少,然後過渡為熱帶稀樹幹草原。這一類型在澳大利亞分布較廣,主要是在西澳大利亞州西部、大陸北部和東部的內陸。這裏降水量少於700mm,有明顯的幹濕季節變化。草本植物主要有毛茛科、百合科、蘭科和禾本科草類。草原中散生著能適應較長幹季的桉樹屬、金合歡屬的喬木和灌木,在西北部地區則散生著特殊的瓶樹,它樹幹粗壯,樹幹的組織內能積蓄水分。草原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木本百合科植物——黃萬年青屬,這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灌木,木質莖高6—9m,莖上有1m以上的草狀粗糙葉子,花序高達3m。

隨著雨季的縮短和降水量減少,熱帶稀樹幹草原具有愈來愈明顯的旱生外貌,獨株喬木減少,草被變得稀疏而短小,而後逐漸過渡為灌木草原和草本草原。

幹草原帶的土壤,主要有黑土和紅棕壤。黑土分布在東部高地內陸,因發育在草地植被之下,含有較多的腐殖質,肥力較高。紅棕壤是澳大利亞的具有中等降水量(400—650mm)、幹濕季交替地區的典型土壤,它們發育在稀樹幹草原植被之下,表土呈棕色,壤質,底土呈紅棕色,粘質。

3.荒漠帶澳大利亞荒漠分為熱帶荒漠和亞熱帶荒漠兩種類型。大陸中部南回歸線兩側,氣候十分幹旱,沙漠遍布,屬熱帶荒漠。在平行排列的沙壟的斜坡和頂部生長著硬葉旱生禾本科植叢——鬣刺型植物,這種植叢主要由三齒草屬的各個種和野百合屬的兩個種組成。這種多年生植物能抗耐久旱,雨後能形成鬱閉的植被。在沙壟間的平坦地方生長著金合歡屬的特殊種——無脈金合歡和桉樹屬的灌木叢。

30°S以南的大澳大利亞灣沿岸為亞熱帶荒漠。年降水量在250—500mm的地區,主要發育著以灌木和半灌木為主的群落,在當地叫馬利灌叢,灌叢中的空地上生長著針茅草叢。年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區,分布著豬毛菜灌木荒漠。納勒博平原是這種灌木荒漠的典型例子。這裏僅能生長濱藜屬和豬毛菜屬的灌木,草本植被稀疏,主要為針茅屬和黍屬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