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消長

人口地理和人類的增加

人口地理是研究人口空間分布和排列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不但包括人口的數目、人口的特點、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移動,同時更要了解人口的空間差異性。人口地理和人口學有所不同。人口學是人口的生命統計之學,它著重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壽命變化及婚姻狀態等。它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分類、統計和分析上述人口資料,其主要研究工具是統計學。西方人口學家大都服務於政府部門以及人壽保險公司。人口地理著重於探討各區域的人口特征、人口變動的差異,分析其原因並預告未來的趨勢。它的實用價值是為國家製訂人口政策、從事區域規劃以及國內人口移動計劃等項目提供資料,以作為各種計劃的科學依據。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工具是地圖學。它可以借助於人口學知識和研究方法,正如生物地理借助於生物學,地貌學借助於地質學一樣。

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學中一門較新的分支學科。早年的地理學著重於研討自然環境,地貌學與氣候學等都是早年地理學的基礎學科。19世紀末葉,人的活動方麵的研討在地理學中漸占重要地位,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就涉及了人口地理。法國地理學家更加注意人口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性。如白蘭士的名著《人文地理學原理》、白呂納的《人文地理》以及梭爾的《人文地理》都將人口地理列為重要的項目,給予詳細地論述。他們都是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創始者。現代法國女地理學家安鄴(BeaujeuGarnier)的著作《人口地理》更是蜚聲國際。

在美國,人口地理的研討發展較晚。1953年威斯康辛大學屈裏瓦撒(G.T.Trewartha)教授在美國學者協會年會主席講演詞中提及“人口的數目、密度和特征是一切地理學的基礎”。他的著作《人口地理——世界分布形式》可以說是美國地理學中第一本有關人口地理的著作。英國地理學家胡森(DavidHooson)更進了一步,他說“地理學的本質,是研究人類在地球上分布不均的問題”。他認為“人類在地球上不均勻的分布是造成各區域間差別的主要原因”。以此為始,北美洲人口地理的研究漸漸興起,形成一個新的科學分支。

中國曾於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人口普查工作,這對於人口地理的研究提供了真實資料。有些大學還設置了人口研究室,人口地理在中國具備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全球人口的增長,在古代是很緩慢的。愈到近代,增加得愈快。據考古學研究,冰川時期的末期(大約是公元前1萬年)人類疏落地分布在地球上,從事采集業。其間經過新石器時期、青銅器時期和鐵器時期。直到公元前8000年,因為農業發展,世界人口數目達到1000萬人。到基督教時代開始,人口增加到2.8億人。從第3世紀到14世紀,因受腺鼠瘟疫的傳染,大批歐洲人和北非人死亡,人口稍減。後來一直到1830年,人口才達到10億。而到了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有40億。目前,全世界每天要增加20萬人,每個月增加600萬人,每年則增加8000萬人。有人認為,世界人口按這種趨勢增長,無疑會引起人口大爆炸(見圖3)。現在人口的發展,有如燃燒著的導火線,隨著人口的增加,導火線慢慢燃燒。最後因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引起大爆炸。究其因,此種爆炸乃是現代科學發展、工業革命、農業進步、生活水平提高及醫學發達等因素引起的。下麵數字可以看出1830~1930年,人口自10億增加到20億;1930~196O年,人口自20億增加到30億;從1960~1975年,人口自30億增加到40億。換句話說,全世界人口增加10億,起先需要100年(1830~1930),稍後僅需30年(1930~1960),更後隻需15年。從另一方麵來說,直到1650年前後,全球人口才有一個較完整的數字,大約5億人。到了1850年,經過200年,人口增加2倍約11億。可是到了1950年,隻經過100年,人口又增加2倍約22億。1975年,僅僅25年,人口再次增加2倍,達40億人了。

人類的壽命在史前時期隻有18歲,羅馬時期達到25歲,中古時期35歲,到新英格蘭時期即1789年則達38歲。以美國來講,1900年其平均壽命49歲,1950年達到74歲,至1980年,已為78歲了。

人口的分布

在一定區域內,居民的空間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課題。目前全球44億人口,其分布是極不平均的。以洲別而論,亞洲人最多。1980年亞洲人口25億,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58.6%;歐洲人口為6.44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4.5%,即是說,亞、歐兩洲的人口數就占了全世界總人口數的73%。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了美洲。1650年北美洲隻有100萬人,占當時世界5億總人口數的0.2%,1850年增加到2300萬;1980年達到2.44億,占同年全世界總人口數的5.5%。拉丁美洲在1650年有600萬人,占當時全世界人口的6%,到1980年就有3.6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8.39%。因此,兩洲合起來的人口數也隻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5%。1980年非洲人口總數為4.73億,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0%。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南太平洋諸島)占全球陸地麵積的6%,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0.5%,因此它既是世界上陸地麵積最小的一個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

1.人口分布與緯度的關係

全球人口分布,在緯度上也是極不平均的。南半球的三塊陸地,即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總和隻占全球人口的10%,而90%的人都聚居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從赤道到北緯20°,居住人口為全世界總人口的10%。可是從北緯20~40°,居住人口竟占全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從北緯40~60°,人口占30%;北緯60°以上,僅占1.5%。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在北緯20~60°之間,居住了全世界總人口的4/5,而這個地區還包括北半球的沙漠和喜馬拉雅高大山係。人口分布的不均可想而知。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4個,依次是中國(11億)、印度(7.3億)、蘇聯(2.6億)和美國(2.2億)。還有3個國家人口在1億以上,即印度尼西亞(1.4億)、巴西(1.2億)和日本(1.l億)。上述人口最多的國家中,有3個位於北緯20~60°之間。

在這個區域內,還有兩個人類居住集中的地方。一個是亞洲東部,它擁有近全球人口一半的人,而其可耕地麵積僅占全球可耕地麵積的1/10。另一個是西部歐洲,它擁有世界人口的1/5,其可耕地麵積占全球可耕地麵積的1/12。

2.人口分布與陸、海的關係

人口分布與陸地、海洋也有密切關係。據統計,3/4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沿海600英裏的範圍內;有2/3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沿海500英裏的範圍內。由此可看出,人類願意居住在沿海地區,這是因為沿海地帶的氣候受海洋調節,冬暖夏涼,濕潤溫和,較適人類生活;同時沿海有航運之便,利於商業活動。如英倫二島、日本四大州、印尼群島、菲律賓、中國台灣、西印度群島等都是有名的人口聚集區。

大陸的麵積和形狀也影響人口的分布,尤其是在高緯度區。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陸地麵積雖然廣大,可是少有海洋深入,人口自然稀少。在南半球也是同樣情形,大陸麵積向高緯度逐漸減少,人口不多。此外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和非洲部分雖然有大片陸地,但不是沙漠就是熱帶雨林地帶,顯而易見不適合人居住。在沿海地區,人口分布也無規則可循。如岩石裸露、山地兀立的西印度群島,因為地理位置適中,有良好港灣而成為人口聚居之所;可是地中海沿岸,同樣有良好的港灣,卻因為中古時代掠奪橫行,人們遠去,人口反而不易集中。同樣情形在非洲部分沿海地區,販賣黑奴時代,人口大量減少。同時還有一些反常現象,比如位於內陸的盧旺達、布隆迪、莫斯科盆地和我國的四川盆地均為人口眾多地區,而沿海的塔斯馬尼亞島卻又人口稀少。可見人口分布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3.人口分布與高度的關係

據波蘭地理學家史塔茲絲克(Staszewski)的分析,人口密度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一般來說,全世界總人口的56.2%住在海拔200米以下的高度,而此高度的陸地麵積隻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7.8%,且其密度兩倍於全球人口密度。大約4/5的全世界總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而此高度的陸地麵積占全球的57.3%。特別在英國,全國4/5的人都住在海拔100米以下。他統計了各大洲人口分布與高度的關係。如非洲,人口分布到海拔375米就急劇遞減;北美洲的人口分布到750米就急速減少。特殊的例子是南美洲,人口分布隨海拔增加而遞減,然而到1250米高度後,反而增加,及至到海拔1750米,增加得特別快。他也計算了全球人口分布的平均高度,有如下表:

洲別平均高度(米)

南美洲644

非洲590

北美洲430

亞洲319

歐洲168

大洋洲95

全球平均320

高度對人類的垂直分布有所限製。因為在高山或高原區,氣壓降低,氧氣減少。人類不易適應這種生活環境。據目前了解,在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和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人類居住的高度極限可以到4500米。在此高度之上,人類不能長久居住。人類的垂直分布與高度的關係,也因所處的緯度不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在中緯度區或高緯度區,高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少。如中緯度的英國波克斯頓隻有海拔300米,它已是全英國高度最大的城市了。可是在低緯度地區,海拔高反而變成人類居住的有利條件了,因為氣候可得以調劑。舉例來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首都是全國的農業中心,它的高度竟在2400米以上。在拉丁美洲的低緯度地區,人口分布多聚居在高原、山區而不是平原區。很多重要城市甚至首都,都位於高度甚大的高原區。如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位於3660米的高地,厄瓜多爾的首都基多位於2850米的高度,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為2650米,墨西哥城為2360米。中國西南的昆明與墨西哥城,都位於低緯度區(大約21°左右)內的高原上。在那裏冬季因為緯度低不會太冷,在夏季因為地勢高不會太熱。因而成為四季如春、最適人居住的“春城”了。

4.人口分布現狀

以上所述是人類在地麵上分布的普遍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其分布是極不平均的。有人估計過,假使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來,其所占麵積不會超過500平方公裏。可是目前全球人口的分布是東一叢西一塊,零零亂亂極不規則。2/3的人口聚居在地球l/7的地麵上,而且9/10居住在北半球。這種分布狀況,有如把油潑在台布上,著油處成點成塊集合在一起,其外便是空白一片。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便是如此,除四大密集區外,其餘便是人稀地帶及空白區了。

四大密集區:亞洲有兩個區。一個是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日本和朝鮮。該區人口約一個是亞洲南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裏蘭卡等,共有人口約8.3億。另外兩個人口密集區,一個是西歐,一個是北美。西歐區包括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大約有4億多人口。北美區主要指美國的東北部和加拿大的東南部。在這一角落裏聚居了1億人口。

人稀地帶:北緯62°以北的寒帶,可說是無人地帶。東起西伯利亞北部,經斯堪的納維亞北部、冰島、加拿大北部以至阿拉斯加,在如此綿長的地帶,居民隻不過數十萬。在北溫帶遼闊的沙漠和草原上,人跡罕見。至於在南溫帶,則因陸地狹窄,居民總數亦不多。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地麵甚廣,但人口分布極不均勻。一方麵有東南亞的密集區,另一方麵在熱帶沙漠和赤道雨林帶,卻是廣大的空白區。

5.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人口在地麵上的分布,受到相當多因素的影響。綜合起來看,主要是自然環境、經濟活動以及曆史演化的影響為最大。下麵就從這三個方麵來探討。

(1)自然環境的影響

人類在地麵求生存,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限製,尤其是氣候,其影響更為顯著。空氣稀薄的高山,終年冰雪的極區,幹熱的熱帶沙漠和林木濃鬱、蚊蟻孳生的赤道雨林,都是自然條件過度惡劣,實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即使能勉強生存,也不易繁衍。但是自然環境也並不是絕對的控製因素。美國地理學家亨廷頓(Huntington)等人聲稱“氣候是人類文化的原動力,人口移動的主因,能源的主宰以及區別國家特性的重要因素”,就過分地強調了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學上把這批人稱為環境論者,他們把一切地麵人文景觀的解釋都歸因於自然環境的影響。然而也必須承認自然因素在人口分布上的重大影響。地麵上有許多地區,不是太冷,就是太熱,使人類不適居住。太冷則不能生長穀物,人類無以為食。即使象愛斯基摩人靠水生動物為食,也僅能維持極少數人的生存,人口亦得不到繁衍和發展。太熱對人類生存並不怎麼可怕,可是又受到雨量的限製。土地由於雨量太少就會變成“不毛之地”。全世界沙漠地區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1/5,但居住在沙漠地區的人口隻是全世界人口的1/25。有的地區太濕,太濕則使蚊蟻繁生而威脅人類居住。如南美洲的白蟻、非洲的黑蟻,迫使大量村莊遷往他處。從地貌上講,地麵太高,則空氣稀薄;地麵太陡,則不易耕種。這些都影響人類聚居。土壤的種類,對人類居住更有影響。象衝積土壤,在東南亞地區江河的下遊河穀及埃及尼羅河下遊,都聚居了眾多的農民。中亞草原、美國草原及中國東北地區發育的黑土,印尼的火山噴發而成的土壤,有益於人類居住。森林區的棕壤適於某些作物生長,亦可引集居民。可是反過來說,有些種類的土壤,如過濾性土壤、灰壤,經過改良也可引集農民。在加拿大,粘土地帶和灰壤區,人口密度是明顯不同的。同樣,熱帶赤道區的紅壤隻能生長灌木叢,因此也人口稀少。此外土壤的肥力與衝蝕情況對人口的分布同樣有影響,如新西蘭有1/4的土地受到土壤侵蝕,自然會影響該地人口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