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科羅廖夫在全蘇大氣上層研究會上發言,對製造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同時他還提出載人飛船飛行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現實”。

在蘇共和政府的支持下,科羅廖夫和設計局開始集體研究第一代宇航裝置,並且預定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即1957年7月至1958年12月發射。蘇聯政府決定建立航天火箭發射場。地點選在哈薩克斯坦,離小居民點拜科努爾不遠的沙漠地區。1955年1月,第一批建設者開進拜科努爾。不論是低達零下50度的嚴寒,還是呼嘯的狂風和灼人的酷熱,也不論是缺少道路和生活設施簡陋,都沒有難倒工程的建設者。一年半以後,工程竣工了。

1956年9月25日,科羅廖夫在《人造地球衛星草圖設計研究報告提綱》中指出:“研製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工作,無疑是人類在進入太空的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可以肯定,我們正在進入火箭技術的新領域,它關係到星際火箭的製造。”

在一次討論第一代航天產品時,科羅廖夫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我認為,第一顆衛星的外形應當簡單而富於表現力,要近似於自然天體。”科羅廖夫滿懷信心地指出:“在人們的意識中,它將是人類航天時代開始的永恒象征。我們不能忽視目前進行的試驗所具有的曆史意義……無線電發射機應該有這樣的波長,讓全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愛好者能夠接收到它的信號。重要的是,要計算好第一顆衛星的軌道及其光學性質,使地球上所有人能親眼看到它的飛行。”

科羅廖夫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在火箭技術領域內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學技術建議的實際意義》的報告,指出齊奧爾科夫斯基研究的多級火箭和火箭列車的意義在於“它開辟了飛往宇宙間的航線”。50歲的科羅廖夫用加重的語氣強調了這句話。大廳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在1956年,50歲的科羅廖夫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1957年12月10日,科羅廖夫在《真理報》上撰寫文章,談及美國和蘇聯都在進行用於科學目的的人造地球衛星首批發射試驗,而蘇聯首先能在這方麵獲得成功。他在文章中指出:“蘇聯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們製造出洲際彈道導彈。這是我國火箭製造業以及整個工業的輝煌成就。蘇聯科學技術的高水平發展,各學科的研究所、設計局和企業的精確而有組織的工作保證了這一問題的順利解決。”

1957年在蘇聯航天技術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輝煌的一年。1957年在科羅廖夫個人曆史上也是值得可喜可賀的輝煌的一年。

8月27日,塔斯社報道:“多級洲際彈道導彈已於日內發射。”“火箭試驗進展順利,完全證實計算和所選定的結構是正確的。火箭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完成了飛行。在短時而遠距離的飛行之後,火箭在預定區域降落。”在蘇聯,更不用說在全世界,隻有很少數人知道,這枚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是科羅廖夫。

塔斯社同時還報道:“核武器和熱核武器(氫武器)也於近期內進行了成功的試驗。”

10月4日夜。航天火箭發射場上探照燈燈光閃爍,宇宙火箭直指藍天,雄偉壯觀。天幕上群星閃爍,神秘深邃。一聲點火令下,航天火箭托舉著人造衛星劃破夜空,直衝蒼穹。刹那間,天空中向地麵傳回航天器的聲音:“嗶噗——嗶噗……”

航天火箭發射場上人群立刻沸騰起來,高呼“嗚啦!嗚啦!”

全世界的人們驚奇地獲悉: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已進入地球軌道。

塔斯社向全世界發出振奮人心的報道:“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稍後,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工人、火箭兵等和所有參加試驗的人聚集在發射場地,自發地組成了群眾集會。科羅廖夫登上臨時搭成的台子,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兩眼閃動著光芒,一向嚴肅的麵孔也流露出笑容。科羅廖夫激動地說:“齊奧爾科夫斯基英明的預見,人類不會永遠停留於地球之上。人造地球衛星首先證明了他的預言。向宇宙進軍開始了。我們可以引以自豪的是:“我們的祖國是向宇宙進軍的先鋒。”在結束簡短講話時,他向所有參加研製、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人們致以深深的謝意。人群中又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極其熱烈的歡呼聲。

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的幾天裏,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對蘇聯取得的這一偉大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賀,並對此給予高度的評價。

法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約裏奧——居裏(她是M·居裏夫人的女兒)高興地歡呼:“這是全人類的偉大勝利,是人類文明史的轉折點。人類不再被束縛在自己的星球之上了。”

意大利羅馬科學家貝尼阿米諾·塞格雷激動地說:“作為一個人,一名科學家,我為人類智慧的輝煌成就而驕傲,它顯示出社會主義科學具有的高水平。”

英國一個大型無線電天文台主任貝納爾·洛維教授說:“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是一個出色的成就。它證明蘇聯的技術進步已達到很高階段。”

美國科學家曾多次宣稱,他們將首先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得到蘇聯已將此預言變為現實消息後,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並預言還“可能發射更大重量的衛星”。

科羅廖夫並沒有陶醉在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勝利歡樂之中,他提議11月份發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個提議也順利地變成了現實。

蘇聯科學家科羅廖夫擔任總設計師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本體是一隻用鋁合金做成的圓球,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圓球外麵附有4根鞭狀彈簧天線。衛星內部裝兩台無線電發射機,每隔0.3秒向外發射信號。它是由一支三級運載火箭發射的。它進入環繞地球飛行軌道後,距離地麵最遠時為964.1公裏,最近時為228.5公裏,軌道與地球赤道平麵的夾角為65度,96.2分鍾繞地球一周。這顆人造地球衛星在天空中運行了92天,繞地球約1400圈,行程6000萬公裏,於1958年1月4日隕落。

為了紀念人類進入宇宙的偉大時刻和事件,蘇聯在莫斯科列寧山上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碑頂安置著這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複製品。

在科羅廖夫看來,人類進入宇宙並能在太空中漫步的日子已經為時不遠了。

1957年12月30日,在克裏姆林宮的斯維爾德洛夫大廳,科羅廖夫和他的同事們被授予列寧獎金。

科羅廖夫激動地說:“請允許我感謝祖國、黨和政府所給予我們的崇高獎勵。”同時他還鄭重地表示,爭取製造出可以將自動裝置和人送到鄰近行星的火箭。

在人類居住的星球上,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航天時代。在科羅廖夫的一生中,1957年是燦爛輝煌的嶄新時期。1957年也以它燦爛輝煌的成就載入了人類文明史。

五、人在宇宙飛行

作為科學家,科羅廖夫對所從事的科學事業,具有大膽的想象,旺盛的樂觀精神和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作為航天技術總設計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善於把科學家們組織起來,使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從而共同完成一項重大的科學技術任務。

參加首批可控彈道火箭試驗的科斯莫傑米揚斯基教授寫道:“我要低下白發蒼蒼的頭,向20世紀的偉大人物科羅廖夫致敬,他的卓越創造為蘇聯人民、蘇聯的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增添了無尚榮光。”

國際宇宙委員會負責人彼得羅夫院士寫道:“科羅廖夫院士是應用宇宙航行學的奠基者。他是火箭航天係統、首批人造地球衛星、自動行星際站和可控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他為發展航天技術作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組織才能使他團結了眾多的科研和設計試驗組織並進行調整工作。這是航天時代最初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保證。”

國外的科學家們對科羅廖夫的評價同樣是很高的。著名瑞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漢內斯·阿爾芬說:“科羅廖夫為使航天時代成為現實所作出的功績,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

西方火箭技術與宇宙航行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學家格爾曼·奧伯特認為科羅廖夫實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為之奮鬥許多年而夢寐以求的理想。他說:“整個人類為了這一成就而感謝科羅廖夫。而得到了這種承認,就意味著至少已成為科學文化的傑出活動家。”

1958年,科羅廖夫以極其卓越的航天技術的成就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這一年,他參加了第三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準備和發射工作。

1959年對月球科學來說無可非議地被認為是劃時代的一年。

1月2日,向月球區域發射了第一個自動行星際站。這個自動站成為第一顆太陽係的人造行星。

9月14日零點2分24秒,“月球—2”號自動站將刻有蘇聯國徽圖案的球形標記送上了月球表麵的“證海”地域。

10月7日6時30分,航天火箭送出“月球—3”號自動站。這個自動站首次在6至7萬公裏的距離拍攝了月球背麵照片。照片清晰地記錄下月球表麵498個形成物,其中有400個是從地球上看不到的。這些形成物的月麵座標得到確定。

1963年4月2日,發射了“月球—4”號自動行星際站。遠距離航天通訊中心指揮著自動站的飛行。發射“月球—4”號自動站使用了衛星中介軌道發射係統。衛星發射係統的誕生是國際飛行技術發展的重要階段。

向月球衝擊,在以後的幾年裏一直在進行。“月球—5”號、“月球—6”號、“月球—7”號、“月球—8”號行星際站,陸續飛向月球。每一次飛行獲得的重要資料都極大地豐富了月球科學。

當“月球—9”號行星際站飛向月球時,就以它首次實現了月球表麵的軟著陸而永遠載入了史冊。

在奠定了人造地球衛星、月球火箭、飛往金星和火星飛行器的技術基礎之後,科羅廖夫將下一步工作移交給其他科學家,而他自己則潛心設計可控宇宙飛船和宇宙站,以便實現他在青年時就萌生的幻想——人在宇宙飛行。

由科羅廖夫擔任總設計師的“東方”號運載火箭,集全部現代科學技術於一身。它也是科羅廖夫設計才華達到頂峰的體現。

為了實現人在宇宙飛行的設想,科羅廖夫堅毅地向政府提出訓練宇宙飛行員的請求,政府支持將載人飛船送入地球衛星軌道這一先進的科學設想。國家宇航委員會很快成立了。科羅廖夫任委員會副主席兼飛行技術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