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的區域係統規律
區域係統規律是在點的基礎上探索線和麵的問題。地理環境各要素組成不同類型的區域。區域是由線固定的。因此,研究區域離不開線,離不開地理邊界和區劃。
地理邊界
邊界是構成區域的基本要素。邊界可以用經緯度和地物控製,也可以用界碑控製。房地基周圍的界石是控製區域的人造地物。方誌上的四至,東西南北各到那裏,是通過地物控製邊界。邊界不完整,無法在地圖上勾劃出來,無法準確度量區域麵積,形不成完整的區域。曾經有過彈性經濟區概念,認為經濟區不必有明確的界線。果真如此,是很難執行的。沒有界線,就沒有確切的麵積,沒有明確的範圍和指標,很難進行正常管理。
1.漸變型邊界和突變型邊界
區域邊界有突變型和漸變型兩類。
突變型邊界可以勾劃出明確的邊界線。例如,自然區中的海陸界線、流域界線,社會經濟區中的國家界線,行政區界線和房基地界線等。
國界是國家領土的界限。一個國家以國界與鄰國或公海分開。國界的陸地界線和水上界線統稱地麵界線。以地麵界線為根據形成垂直麵,構成領空和地下層的界線。國界是在曆史上形成的。現代大多數國家通過邊界條約確定國界。按照國際法基本原則,國界不可侵犯。一國侵犯別國邊界,就是破壞該國的領土主權,構成侵略行為。
一個國家內部的行政界線也要認真勘定。我國隻有少數省界經國家勘定或者明確劃定。大多數省界是雙方共同承認的習慣線,沒有經過國家正式劃定。少數省界雙方爭議很大。甘肅省與相鄰的省、自治區有爭議的麵積達數萬平方公裏。有些曆史上沒有爭議的習慣線,在資源發現和開發後,可能成為新的爭議線。可見,勘定行政區界線是關係國泰民安的千秋大業。
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線的重要類型。以山為界時大都以分水嶺為依據。有些山體主峰連線與分水嶺不符時,需要正式勘定。智利和阿根廷的漫長邊界以山為基礎。在分水嶺與主峰聯線有出入時,各執一端。河流有寬闊的水麵,習慣上以主流線為界,非通船河流以兩岸間的中線為界。個別河段有特殊的條約規定。河流的擺動周期比山脈短得多。因此,以河流為界的糾紛比以山為界的糾紛多。按照習慣,自然力使河流擺動時,國界隨著變化。伊拉克與伊朗間的戰事起源之一是阿拉伯河的主權。墨西哥和美國間的格蘭德河擺動較快,常有領土糾葛。美國密西西比河是條擺動頻繁的河流。按照美國的習慣,土地歸屬不受河流擺動影響。因此,美國以密西西比河為界的各州在對岸也擁有小片土地。
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劃分行政界線時大都采用幾何直線法。例如,美國和加拿大以北緯49°為界;美國阿拉斯加州與加拿大以西經141°為界;埃及與利比亞以東經25°為界;埃及與蘇丹以北緯22°為界;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幾內亞島上以東經141°為界;智利與阿根廷在火地島上以西經30°56′為界。北美和澳大利亞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幾何直線法。
大多數自然區和社會區沒有涇渭分明的界線,在區與區間有一個寬闊的連續過渡地帶。這類邊界是漸變型邊界線。以植被區為例,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有一個混交林過渡帶。那裏既有常綠闊葉林,又有落葉闊葉林。在起伏不大的平原和低緩丘陵,自然區一般有過渡帶。民族區、語言區、文化區、民俗區等都有過渡帶。在過渡帶中民族雜居,語言混用,民俗多樣。
2.地理梯度與地理趨穩性
地理梯度又稱地理勢,是衡量地理過程強度和方向的概念。氣壓梯度、重力梯度、溫度梯度等是自然方麵的地理梯度。人口密度梯度、生活水平梯度、國民收入梯度等是社會方麵的地理梯度。決定地理梯度強弱的要素有兩個。一是兩地間的絕對指標差度;二是兩地間的距離。指標差度與地理梯度強弱成正比。距離長度與地理梯度強弱成反比。
地理梯度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流動的基礎。風疾水急是地理梯度大的表現。
由於要素流動,地理梯度逐步減弱,最終趨於一致。這一過程稱地理趨穩性。原先比較穩定的地理係統,經過擾動,出現新的地理梯度,產生新的地理趨穩性運動。這一過程稱地理趨穩性循環。
地理梯度是地理係統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地理趨穩性說明地理係統有自我調節、自我組織能力。人們可以根據地理梯度和地理趨穩性預測地理過程強度和變化趨勢,可以根據地理梯度和地理趨穩性調節地理過程、利用地理過程。
地理梯度和地理趨穩性概念有助於說明許多複雜的社會活動。以人口的經濟遷移為例,它的強度與兩地的經濟收入成正比,與兩地的距離成反比。經濟收入趨向平衡後,遷移強度逐步減弱。改革開放前,香港與寶安縣經濟收入差距大。寶安農民大批遷往香港。改革開放後,寶安一帶經濟發展加快,外遷趨勢減弱,有些遷到香港的勞力返回寶安。在山東與東北間也有類似情況。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發展較快,原來由山東移居東北的勞力,有些返回山東。1949年以來,我國政府主持的移民,不少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逆向遷移,由收入較高的地區遷往收入較低的地區,違反地理梯度概念。
3.邊界優勢
邊界優勢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發達國家邊境繁榮的現實提出的概念。在西歐,德國南部、法國東部經濟發展較快。法國的經濟開發區大部分在東部。阿爾薩斯州是法國經濟水平最高的一州。法、德、比三國接壤的盧森堡成為新興的金融中心。美國利用稅製差在沿加拿大一線開設商店。墨西哥沿美國邊境全線開放,建立經濟開發帶。
邊境優勢的主要根據有三個:邊境地理梯度較大;邊境兩重性;內陸國家的過境要求。
(1)邊境地理梯度較大。在自然方麵,海陸邊界、山地和平原邊界、大氣鋒麵、地質斷層線是沉積、剝蝕、氣流活動最活躍的一線。這裏有瀑布,有沉積礦床和變質礦床,有三角洲、洪積扇等堆積地貌單元。在社會方麵,陸地邊境是人口、民族、資源、經濟、社會結構、政策法令等出現劇變的地帶。邊界以內的同質性與邊界以外的異質性在邊界上造成強大的地理梯度與地理勢能。強大的地理梯度與地理勢能可以轉化為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效益。
在國際貿易上,地理梯度和勢能相當於經濟上的互補性,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基礎。以我國與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為例,對方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發達,輕工業和農業比較薄弱,勞動力較少,與我方的互補性極強。黑龍江的邊貿從西瓜開始,又稱“西瓜外交”。1987年9月黑河市給對方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送了200餘噸西瓜。對方極為重視,用發票的辦法把西瓜分給市民,同時回贈300餘噸化肥。1991年新疆伊犁地區向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出口大批活畜、玉米和糖,緩解了對方食物短缺的困境,也解決了伊犁地區遠離大城市售畜、售糧難的矛盾。1992年3月新疆在阿拉木圖開設一家合資百貨商店。開幕那天,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理親臨剪彩,還到了7位市長,3位部長和8位區長。在每人限購一件商品的情況下,當天準備的商品在兩個小時內銷售一空。
在旅遊上,地理梯度和勢能帶來奇異風光,是獵奇旅遊的上好去處。我國邊境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民俗民族文化景觀構成旅遊景點的富集帶。1992年在我國雲南猛臘縣曼臘鄉馬叭村發現在一戶瑤家吊腳樓“對半開”地矗立在與老撾交界的邊境線上,頓時成了旅遊景點。一位有識之士願出高價購買這座跨界樓,開發旅遊資源。由於陸地邊境口岸出國的便捷性,邊境一日遊、幾日遊已成為旅遊業的重要項目,為口岸增添不少客源。
(2)邊境兩重性與和平趨勢。自古以來,邊境就有軍事作用和經濟、文化作用。茶馬互市是我國古代北方邊境經濟作用的體現。軍事作用占主導地位時,壓抑邊境經濟發展。和平趨勢占主要地位時,促進邊境經濟、文化繁榮。和平、談判、裁軍是當前世界的主導趨勢。由於科學技術發展,地球的通達性加強,全球意識加強,在經濟領域出現兩個新現象。一是湧現大批跨國經營的候鳥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選擇最廉價的原料,選擇勞動力相對低廉處加工,到售價最高處推銷。二是區域性集團加強。這兩個新現象都加強邊境的經濟和文化作用。
我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睦鄰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不斷改善。雲南麻栗坡建設經濟開發區的第一件工作是排除開發區內和公路兩側的地雷,反映邊境由軍事作用為主向經濟、文化作用為主的急速轉化。
(3)內陸國家的過境需求。邊境口岸不但為相鄰地區服務,而且為鄰國過境和整個國際貿易服務。內陸國家開辟出海通道,交替采用武力與和平兩種手段。在和平趨勢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協商借道是內陸國家走向大洋的主要途徑。
原蘇聯解體加強了我國陸地邊境在借道中的地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除與獨聯體其它國家接界外,隻與中國相鄰。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四國的經濟重心和首都與中國新疆邊境線較近,直線距離不超過400公裏。烏茲別克除獨聯體外隻與阿富汗相鄰,塔吉克與中國、阿富汗相鄰。阿富汗是內陸國家,崇山峻嶺,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政局動蕩,吸引力較小。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繁榮,貨源充足,對獨聯體中亞國家有吸引力。1992年上半年哈薩克共和國對外貿易的56%與我國進行,其次是韓國、土耳其、日本。借道我國是東亞四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向。此外,蒙古共和國借道我國早有協議。
沿海國家的部分內陸地區也有借道需求。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可以借道我國出海。我國雲南、西藏有借道越南、緬甸、印度出海的傳統。
4.陸地邊境口岸
在開放的時代,陸地邊境口岸是城市的重要生長點。回顧我國開放的曆程,先從建設沿海特區入手,進而開放沿海十四座城,沿海三個地區,再進一步進入沿江開放,陸地邊境口岸開放,實現全方位開放。這一開放程序是環境條件所決定的。對比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