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浩特市
二連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邊,是我國唯一與蒙古共和國接壤的口岸城市。全市麵積450平方公裏。有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羌等8個民族。
二連浩特有一個小鹽湖,名叫“額仁淖爾”,在蒙語中“額仁”的意思是五彩繽紛,絢麗多姿,轉音成漢語就是“二連”,“淖爾”是指湖泊,蒙語“浩特”是指人口聚居地,所以二連浩特從字意上理解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二連浩特現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幹旱、多風、溫差大,地表沒有河流水係,屬於幹旱半荒漠草原。年平均降水量139.2毫米,年平均刮風日數65天。夏季短暫,最高氣溫39.9℃,冬季長達7個月,最低氣溫-40.2℃。
二連浩特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享有“恐龍之鄉”的美稱。早在7000萬年前,二連鹽池一帶遍布湖泊沼澤,氣候濕熱,密林叢生,是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100年中,先後有俄、美、加等國和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在這裏進行過6次大型考察和挖掘,陸續發現盤足龍、歐氏阿萊龍、鴨嘴龍、似鳥龍、甲龍、角龍化石十多種,還出土了大量較完整的各類恐龍骨骼化石,其中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創我國最早紀錄。1989年10月這裏建成恐龍博物館。
1956年3月二連開始設鎮,第二年升格為旗縣級。1966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二連浩特市,1985年1月自治區政府同意二連浩特計劃單列。1992年,國務院批準二連浩特為全國沿邊對外開放城市。
二連浩特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早在1697年,清朝康熙年武力統一內外蒙後,就開辟了一條從北京經張家口至外蒙的庫倫(烏蘭巴托)的驛道,名叫“阿爾泰軍台”,又稱“張庫大道”。二連就是這條驛道上的第八台,當時叫“鄂巒胡都克”。1918年,“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張家口至庫倫的公路運輸,“二連站”這一地名正式出現在這條公路上。1954年,集二鐵路建成。1956年元旦,由中、蘇、蒙、朝、越等國家參加的國際鐵路聯建正式通車。自此,國際鐵路運輸一直是這個城市經濟的主要特征,二連浩特便成為東亞“大陸橋”上的重要一環。
二連浩特是一座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有礦產資源,馳名中外的芒硝、色美質高的螢石、晶體純潔的原鹽及天然堿、石膏等儲量都很高,其中芒硝、螢石、原鹽生產已具規模,產品暢銷國內外。動物資源有馬、駱駝、牛、羊等放養牲畜;野生動物有黃羊、猞猁、狐狸及野鴨、沙雞、灰鶴等。植物資源除各種牧草外,還有經濟價值較高的發菜。
口岸外事機構的配套齊全,是這座城市經濟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有海關,邊防檢查站、衛生、動植物、食品、商品檢疫站、國際郵件交換站、外運分公司、中國銀行、國際旅行社和外事處等十幾個部門。
1985年6月,國務院批準二連浩特為甲類開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