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學的科學概念與分支(1 / 2)

地圖學的科學概念與分支

一、地圖學的科學概念

地圖學的研究對象是地圖,這是不言而喻的。原始地圖在很早以前就產生了。關於地圖的學問,也可以追溯到很遠,隻是在近代才形成了一門學科。按傳統的說法:“地圖學是研究地圖的實質與發展,同時也是研究地圖編製與複製的科學”。近三十年來,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論、係統論、感受論以及傳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地圖學吸取了一係列現代科學技術成就,使地圖學從理論到技術都增進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地圖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領域在認識上有了新的擴展,使地圖學具有了跨界於諸多科學部門的橫斷科學方法論的意義;其次是地圖生產與應用以及地圖科學研究的計量化,這是由於數學方法在地圖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正逐步改變著以定性描述為主的傳統方法,使地圖學的研究更加嚴密;再次是電子計算技術擴充並加速了地圖製作進程,豐富了地圖內容,使地圖功能有了新的發展。因此,國際地圖協會,縮寫為ICA)和國內有關學會以及專家們,對地圖學的科學內涵,都進行了研究。國際地圖協會在成立的最初階段就注意了地圖學教育,於第五次(1970)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地圖學教育標準方案和地圖學教育文獻目錄,並於1973年發表了《多種語言地圖學詞典》,給地圖學下的定義是:“地圖學是製作地圖的藝術、科學和技術,以及把地圖作為科學文件和藝術作品的研究。在這個意義上,地圖可以看作是以任何比例尺表示地球或任何星體的包括所有類型的地圖、平麵圖、航圖以及斷塊圖、三維模型和地球儀”。這個定義雖然表示了地圖學跨界於若幹領域的特點,但未能反映出地圖學本身的內涵。從事計算機輔助製圖的蘇聯專家則認為:“地圖學是研究地球和天體的現象結構、空間關係和特性的信息表達、儲存和傳遞方法,以圖形數學模型並按一定的比例尺來表示,並為實際利用目的而進行說明的科學”。這個定義把地圖擴展到圖象處理和解譯範圍,混淆了界限,忽視了地圖的本質。美國地圖學家魯濱遜(Robinson)認為:地圖學是一個傳輸係統,它包含了從地圖製作到使用的各個環節之間的聯係的探索。這個傳輸鏈可以表示為:客觀存在→製圖者的概念→地圖→地圖讀者。地圖學的傳輸係統開始受郵電通信傳輸係統影響很大,但大多數地圖學家都承認這兩種傳輸係統有性質上的差別。美國地圖學家莫裏遜(Morrison)認為:“地圖學是空間信息的圖形傳遞的科學”。蘇聯地圖學家薩裏謝夫(CaЛИЩeB)進一步指出:“現代科學的進步,很好地反映了現代科學的普遍特征。地圖學一方麵正在加強它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麵正在擴大和鞏固同許多學科的聯係。認識客觀世界的地圖方法現在已為所有科學所利用,同數學一樣,它具有橫斷科學研究方法的價值;可以看到科學和實際活動的“地圖化”和地圖學必將成為橫斷科學趨勢”。我國地圖學家對地圖學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關心。中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辭海》對地圖學定義為:“地圖學是研究地圖及其製作的理論、工藝技術和應用的科學。”近些年來由於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到地圖中來,專家們則認為:“地圖學是以地圖信息傳遞為中心的,探討地圖的理論實質、製作技術和使用方法的綜合性科學。”有的還指出:“地圖學今後應著重空間信息的地圖表示以及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地圖信息的利用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上述定義雖不盡相同,隻是由於觀察問題的角度各有側重,但將地圖學看作是:研究地圖理論實質與發展、地圖內容各要素的表示方法、地圖製作技術和地圖使用的一門科學,則是共同的。至於引進怎樣的研究手段並以怎樣的理論為指導,則根據各自條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理論與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