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心理行為的核心與框架
一、自我是人格健康和問題的核心,人性整體模式
是把握人格自我的框架與起點 人類發展的曆史充分表明,人的心理行為的相互傷害和自我傷害,是人類所麵臨最多最大的傷害之一。人類常犯“聰明反被聰明誤”毛病的原因,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類生存發展可能造成最重大的負麵影響,例如生態環境破壞、社會道德滑坡、人與人明顯不和諧,根源在於人們的心理行為缺乏適當有效的自知和自控。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強調關愛和珍重人性,就是關愛和珍重人格及其核心的自我。每個人要學會有效地為人處世,處世的前提是為人,為人的前提是了解把握自己和他人的自我。所有的人,麵對現實世界紛呈的困擾事件、持續的壓力挑戰、紊亂的信息秩序,都需要終生開發和維護健康心態,保持自身及與環境的協調適應。《國際歌》裏有幾句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4句詞,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無論對於全人類,還是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組織、群體、家庭和個人,要想實現長久和諧地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人們自知與自控的心理行為;要學會適當自知自控,就需要學習運用心理自助、互助和助人的最佳手段——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方法。
人,不僅僅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更重要的,是在最高級信息監測和反饋調節的心理行為功能中介整合下,人的生物遺傳屬性和社會文化屬性逐步結合成具有生物界最高自主反饋控製特性的,保持內部心身並與外部生態和社會環境之間,適當動態平衡地生存發展的“社會動物”。人的生物屬性,決定了在自然生態係統中生存發展的基本地位與特點,屬於自然科學研究範圍;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在人類社會係統中生存發展的基本地位與特點,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範圍。隻有了解和把握整合這兩重屬性的心理行為活動,才能更全麵正確地了解把握人的生物和社會屬性,了解把握人性與人的本質。心理行為功能的實質,就是具備最高級自身檢測和反饋控製功能的大腦,自主地對內外環境信息的有效接收、處理、存儲、提取和輸出,是特有內外環境信息的雙向影響和交流,可以說是每個人的心理整合屬性。實質上,心理學是從信息角度研究基本人性特點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維護、開發和改善基本人性。主要由先天生物遺傳決定的人性物質基礎,與主要由後天環境社會化影響的人性內容表現,是在整合中介人性的心理信息處理作用下,相互依存製約而不可分割的3個方麵,這就是正確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生物-心理-社會整體模式。這個概念,是筆者借用了美國內科醫生恩格爾(Engel G,1978)的現代醫學模式提出的。如果脫離和違背人性整體模式,就無法全麵科學地看待人性、人的本質和人格自我,也無法有效處理個人和整個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關於健康、教育、幸福、疾病及其預防與康複的各種實踐問題。人們不難發現,一個人,隻要人格心理是健康的,哪怕身體缺陷、有病,哪怕考分差、學曆低,仍然能良好地適應社會,能夠獲得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甚至能為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反之,如果人格心理不健康,哪怕身體健全、考分高、讀名校、成績出類拔萃,仍然表現出社會適應不良,仍會遭遇事業坎坷和家庭生活失敗,不僅談不上社會貢獻,還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身心傷害。顯而易見,健康、教育和幸福問題的核心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的核心是人格健康;而人格健康的核心是自我狀態完整協調和有效的自主性功能。所以,每個人都特別需要學習應用有關自我心理的知識和技能。
縱觀古今中外,為什麼人們會廣泛地把那些出於嚴重心理行為變態,采用冷酷無情方式傷害他人心身健康、逼人發瘋或剝奪他人生命的人,往往痛斥為“不是人”,往往把他(她)們說成是“滅絕人性的禽獸、魔鬼”,至少說他(她)們是“喪失人性”?為什麼這類說法,似乎具有超越時空界限的高度一致性?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良知,是人類對於人性認知和人的本質認同的一個普通公理。
法國著名學者弗蘭西斯·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隻有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從心理學和社會學雙重角度看,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個體從生物人逐步轉變成社會人,也是人格和自我終生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大量嚴酷事例表明,人格和自我的健全,在當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需要占有多麼高的位置、多麼廣的範圍、多麼大的投入。這恰恰是每個教師、每個管理者、每個為人父母者、每個心理谘詢(治療)師,都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努力學習和運用自我心理的知識與方法,需要不斷改善自己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原因。如果我們的中學生、大學生,我們的碩士、博士,學習了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恰恰沒有學習心理學知識,沒有學習人格和自我心理健康知識,不懂得怎樣了解把握自己和他人,缺乏心理行為的自知自控能力,難道不是個人成長的重大失誤和缺陷嗎?
中國古代賢哲早就提出三條著名的為人處世、把握人性的至理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與“和為貴”。可是,在現代自我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普及之前,就是一件很難做好的事情。在心理谘詢輔導的實踐過程中,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方法能為當事人提供自我了解與調整的獨特視野和手段,是迄今其他心理學理論方法所無法比擬的;麵對現實生活千奇百怪、千變萬化、層出不窮、難以捉摸的個人和社會心理行為現象,它可以成為每個人都能有效運用的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