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論治

第一節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又稱急性前列腺炎,是細菌、病毒及其他病原體引起的前列腺腺體和腺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青壯年,兒童及老年人少見。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相當於中醫的“熱淋”、“精濁”。其主要症狀特點是:會陰部疼痛向腰及小腹放射,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尿流變細或中斷,伴有發熱。早期不能治愈者容易形成慢性前列腺炎。

一、病 因 病 機

1.熱毒內盛 外感火熱邪毒,或過食辛辣,火熱內生;外陰不潔,熱毒上擾精室,腐肉成膿,而成熱毒壅盛。

2.濕熱蘊結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熱,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或外陰不潔,濕熱之邪上擾精室而致濕熱蘊結。

3.心火亢盛 多為六淫之邪入裏化熱,或肝鬱化火,或過服溫補藥物,以致心火亢盛,熱移下焦,下注於精室而成。

二、辨 證 治 療

1.熱毒內盛

證候:高熱、寒戰,全身酸痛,倦怠,尿頻、尿急、尿痛,多有終末血尿、膿尿及排尿困難,舌質紫暗,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排膿散結。

方劑: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15g,野菊花9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9g,黃柏12g,牛膝12g,敗醬草15g,天花粉12g,赤芍6g,甘草梢6g,王不留行9g。

方解:五味消毒飲選自《醫宗金鑒》,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組成。其中以金銀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癰為主藥;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均為清熱解毒治癰毒之要藥;加黃柏、敗醬草清熱利濕解毒;赤芍、牛膝活血清熱;天花粉清熱護陰;王不留行、甘草梢、牛膝活血利尿導熱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排膿散結之功效。熱毒盛加夏枯草12g,連翹12g;會陰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12g,延胡索12g;尿血者加槐花12g,小薊12g;小便痛甚者可加石韋12g,滑石30g,木通10g;若大便幹結者加大黃9g,厚樸9g;若口咽幹燥加石膏15g,沙參9g,石斛9g;若發熱加石膏30g,知母15g;有釀膿之勢加穿山甲(代)9g,皂角刺12g,白芷12g,製乳香12g。

第1章 中醫論治前列腺病中醫診療養護2.濕熱蘊結

證候:小便頻急,淋漓澀痛,伴會陰、睾丸、少腹疼痛,或尿膿、尿血,尿道口灼熱疼痛,口苦黏膩,渴不欲飲,肢體倦怠,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劑:八正散加減。瞿麥6~12g,萹蓄6~12g,車前子9~15g,木通3~6g,滑石12~30g,甘草梢3~9g,梔子3~9g,製大黃6~9g。

方解:八正散選自《和劑局方》。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方中以瞿麥、萹蓄利水通淋、清熱涼血,木通利水降火為主藥,輔以車前子、滑石清熱利濕,通淋利竅;佐以梔子、大黃清熱瀉火,導熱下行;使以甘草梢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諸藥合用,成為清熱利濕之代表方。伴腰膝酸痛者加川楝子9g,續斷12g,延胡索12g,杜仲15g;會陰部痛甚者加川楝子12g,製乳香、製沒藥各6g;尿血者加白茅根15g,仙鶴草12g,生茜草12g。

3.心火亢盛

證候:小便頻數,短赤澀痛,心煩麵赤,口苦多飲,口舌生瘡,舌紅以舌尖為甚,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利尿。

方劑:黃連解毒湯合小薊飲子加減。黃連6g,黃芩9g,黃柏9g,梔子9g,小薊12g,蒲黃9g,滑石12g,生地黃20g,當歸9g。

方解:黃連解毒湯出自《外台秘要》。方用黃連瀉心火為君藥,黃芩瀉肺火為臣藥,黃柏瀉腎火為佐藥,梔子瀉三焦之火為使藥。4藥合用具有較強的瀉火解毒化濕的作用。小薊飲子出自《濟生方》。方中小薊、藕節涼血止血,炒蒲黃收斂止血,梔子清熱瀉火,滑石、竹葉、木通利水通淋,當歸引血歸經,生地黃涼血養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達清熱涼血、止血通淋之功。兩方合用共奏清心瀉火、涼血利尿的功效。口幹咽燥多飲者加石斛9g,天花粉12g,石膏15g;若小便帶血加琥珀2g(衝服),墨旱蓮、地榆炭各15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厚樸各6g。

第二節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反複出現的前列腺炎性反應。臨床特點是:反複發作,經久不愈,臨床表現多為終末尿後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伴有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感及腰骶部、會陰、睾丸隱痛墜脹感。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相當於中醫的“白濁”、“淋濁”範疇。

一、病 因 病 機

1.脾虛濕滯 過食辛辣或過度飲酒,脾胃受傷,脾失健運,水濕內停,鬱而化熱,濕熱內生,流注下焦,擾於精室而成。

2.濕熱下注 濕熱之邪侵襲人體,流注於下焦,侵及精室,濕熱蘊結,以致下焦氣化不利而成。

3.濕熱蘊結 外邪侵襲人體下焦或因不潔性交,濕熱之邪循經上犯,侵擾精室,濕熱蘊結於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4.氣滯血瘀 濕熱之邪長期不解,鬱而不去,或相火久遏不泄,精道瘀滯,經絡閉阻,濕熱瘀精,阻滯精室而成。

5.陰虛火旺 房室不節或久病傷腎,精氣耗損,陰虛火動,內擾精室。

6.腎陽虛衰 先天稟賦不足,腎陽虧虛,下元虛衰,精關不固。

二、辨 證 治 療

1.濕熱下注

證候:多為慢性前列腺炎的重度症狀,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感,小腹及會陰部墜脹疼痛或疼痛連及睾丸,小便黃赤,大便幹結,大便後尿道口可滴白濁,口幹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劑: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萆薢10g,黃柏9g,蓮子心9g,茯苓12g,白術9g,石菖蒲9g,木通6g,萹蓄12g,瞿麥9g,丹參15g,車前子9g。

方解:本方選自《醫學心悟》。由萆薢、茯苓、車前子、炒黃柏、白術、丹參、石菖蒲、蓮子心組成。以萆薢、車前子清熱利濕通淋為主;黃柏清熱利濕,茯苓滲濕為輔;白術健脾以滲濕,丹參、石菖蒲活血止痛;蓮子心清心降火;加萹蓄、瞿麥加強清熱利濕的作用。共奏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兼暑濕表證可加滑石、甘草、薄荷;濕熱重者可選龍膽草、敗醬草、土茯苓、金錢草、虎杖;有血精者加白茅根、生茜草、小薊;射精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製乳沒。

2.瘀阻精室

證候:一般病程較長,經久難愈,病情頑固,顏麵可有黑斑,以疼痛為主,痛引下腹、睾丸、腰骶部、肛門、腹股溝及恥骨上區。小便淋漓澀痛,終末滴白,舌質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緊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劑:前列腺湯加減。本方為經驗方,其組成為:丹參、澤蘭、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白芷、敗醬草、蒲公英。

方解:本方以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為主;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青皮、川楝子、小茴香行氣止痛為輔;澤蘭、王不留行、白芷活血利尿,消腫止痛;赤芍、敗醬草、蒲公英清熱涼血止痛。諸藥合用,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少腹痛甚者加五靈脂、蒲黃;小便澀痛者加六一散;會陰刺痛加沉香;小便滴白加萆薢、烏藥、茯苓、薏苡仁;睾丸痛甚可加荔枝核、橘核。

3.腎陽不足

證候:病程日久,小便頻數,餘瀝不盡,夜尿頻多,尿末滴白清稀,腰酸乏力,少腹拘急,手足欠溫,性欲淡漠,陽痿不舉或舉而不堅,舌質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斂氣固精。

方劑:濟生腎氣丸加減。製附子6g,肉桂6g,幹地黃20g,山茱萸6g,山藥15g,牡丹皮12g,澤瀉9g,茯苓12g,車前子9g,牛膝12g。

方解:本方以少量製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取微微生長少火以生腎氣之意;幹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脾,輔助滋補腎中之陰,屬於“陰中求陽”;澤瀉、茯苓、車前子、牛膝健脾益腎、利水滲濕,牡丹皮清肝瀉火,意在補中寓瀉,使補而不膩。諸藥合用達溫腎利水的作用。製附子用量,根據病情程度,少則6~9g,多則9~15g。特別是一些久病陽虛的病人,對附子的耐受量遠較一般病人為大;除可配用桂枝(或肉桂)外,還可配用鹿角膠、菟絲子等溫補腎陽之藥,以壯腎陽。鹿角膠味甘、性溫,有溫補下元、補陰中之陽的作用,功用與鹿茸大致相同,但補力緩慢,需久服方效,用量一般為6~9g,烊化服。菟絲子味甘性溫,有補肝腎、益精血、強腰膝、固下元的作用,一般用9~12g。附子、肉桂、鹿角膠、菟絲子均為溫熱藥物,若腎陽虛不明顯,不宜應用;若見陰虛火旺,熱病津傷者忌用。加減:腎陽虛甚者可加沙苑子12g,鹿角膠9g,菟絲子15g,巴戟天15g;尿滴白重者可加芡實9g,桑螵蛸12g;若性欲減退及陽痿者可加淫羊藿12g,蛇床子12g,蜈蚣3條;少腹及會陰疼痛者可加製乳香12g,延胡索12g,烏藥12g,小茴香9g。

4.腎陰不足

證候:多見於中年人,病久體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遺精早泄,或有血精,尿後餘瀝不盡,莖中作痛,或陽事易興,甚或欲念萌動時常有乳白色分泌物溢出,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滋補腎陰,清泄相火。

方劑: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2g,黃柏12g,熟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2g,牡丹皮9g,茯苓9g,澤瀉9g。

方解:方中熟地黃、黃柏滋陰降火為主;山藥滋腎補脾,山茱萸益肝補腎,知母滋陰瀉火,加強滋陰降火之力;澤瀉配熟地黃降腎濁,牡丹皮配山茱萸瀉肝火,茯苓配山藥滲脾濕;最終達到滋陰而不膩、降火而不傷陰的作用。失眠、多夢加龍骨、牡蠣、遠誌、石菖蒲;五心煩熱加梔子、地骨皮;腰膝酸軟可加續斷、桑寄生、杜仲;遺精早泄加金櫻子、芡實;滴白重者加益智仁、烏藥、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