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人體知衰老(1 / 3)

一、了解人體知衰老

〖1〗(一)了解人體 1.人體由哪些物質組成 人體是由水、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鈉、鉀、氯、鈣、磷、鎂、鐵、硫、碘、氟、鋅、銅、鈷、硒、錳等)組成。其占人體百分比如下:水55%~67%;蛋白質15%~18%;脂類10%~15%;糖類1%~2%;無機鹽3%~4%。上述五類基本物質,再加上維生素,就構成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為了維持生命活動,人體必須從這六大營養素攝取“能源”,缺少任何一種,都將造成人體功能異常,甚至早衰早亡。

2.什麼是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維持生物體的生長、繁殖、運動等生命活動過程中化學變化的總稱。也是人體與外界環境物質之間的交換過程。據估計,一個人從出生到60歲,通過代謝與體外環境交換的物質大約有:水60 000千克;糖類10 000千克;蛋白質1 600千克;脂類1 000千克。

3.什麼是基礎代謝率 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下,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攝入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叫做基礎代謝率。測定基礎代謝率時,對人體具有如下要求:

(1)空腹(進食後12~14小時);

(2)仰臥半小時;

(3)消除精神及環境的影響;

(4)室溫保持18~25℃。

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在±15%以內。若增高可能為甲亢,降低可能為甲狀腺功能減退。

4.什麼是肥大 肥大是指因人體組織器官體積、重量增加而引起的變化。空腔器官狹窄或過多充滿內容物引起的肥大為代償性肥大;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為功能障礙性肥大。

5.人體為什麼產生水腫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漿、組織之間的液體交換保持著一定平衡。如果機體排出量少於進入量,可導致液體瀦留體內而引起水腫,如皮下水腫、腦水腫、肺水腫等。發生在空腔器官的水腫可稱為積水,如胸腔積水、腹腔積水、腦室積水等。因水腫原因不同,又可分為心性水腫、肝性水腫、腎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內分泌水腫等。

6.什麼是血栓 在心髒及血管內流動的血液中,因血液中(如過多的脂肪)某些成分發生凝集而形成的血凝塊就是血栓。

7.什麼是栓塞 在循環血液中的異常物質隨血流動而堵塞血管的現象,稱為栓塞。

8.什麼是梗死 機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一部分由於血液阻斷而發生缺血性壞死的現象,稱為梗死;因梗死而引起血液中斷,使組織壞死,就稱為梗死。

9.什麼是頭暈 頭暈,即頭脹、頭重腳輕、腦內搖晃、眼花等感覺。

(1)腦性頭暈:多見於腦動脈硬化(如基底分脈硬化)或頸椎骨關節病引起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或由此導致的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常伴有頭暈、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或有體位轉變而頭暈加重。

(2)血管抑製性頭暈:常見於情緒緊張,頭疼、恐懼、疲勞失眠。

(3)心源性頭暈:常見於急性心源性腦供血不足綜合征。如心律失常、陣發性心動過速、房顫等。

(4)藥物中毒性頭暈:如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等藥物中毒引起的頭暈。

10.什麼是眩暈 眩暈是外界景物或自身在運動的錯覺,包括旋轉感、搖擺感或浮感等,是空間定向感覺失諧,多在前庭突然患病時發生。常見於耳鼻喉疾病,也常見椎體動脈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等。

〖1〗(二)了解人體的正常值 1.正常脈搏每分鍾次數 正常人在安靜狀態下的脈搏頻率,成年男性為60~80次/分,女性為70~90次/分。入睡狀態時,脈率減慢,男性為50~70次/分,女性為60~80次/分。9~15歲為70~80次/分。站立、運動、飯後以及患病時脈率可增快。成年人脈率少於60次/分,多見於心髒傳導阻滯、阻塞性黃疸及其他嚴重疾病。如果超過90次/分,多見於發熱性疾病、甲亢等。假若脈搏強弱交替出現,稱為交替脈,可能有心髒性疾病。

2.正常呼吸頻率 成年人正常呼吸男性為14~18次/分,女性為16~22次/分。呼吸頻率與體位變化有關,臥位時為14~16次/分,坐位時為16~18次/分,立位時為18~20次/分。

3.正常人身高體重

(1)成年人身長標準值:我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8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6厘米。一般身高差異在平均值的±20%以內為正常。身高低於相同種族、地區、性別及同齡人的正常平均標準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20厘米以下時為侏儒症。一般而言,男性身高在我國大於200厘米,女性大於185厘米時稱為巨大體型,多見於巨人症患者。

(2)成年人正常體重參考值:體重差異在標準的±10%以內均屬正常。體重在性別上的差異為:10歲以前男孩一般較重,10~16歲女孩較重,16歲以後男性比女性重。在沒有水腫等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如果體重超過相應年齡、身高及性別標準的10%者稱之為肥胖。體重低於相應年齡、身高及性別標準的10%時屬於消瘦。

4.正常人的聽力 正常成年人一般在距離約1米處可聽見機械表的聲音為正常。

5.血壓正常數值 正常人血壓收縮壓為11.97~18.62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7.98~11.97千帕(60~90毫米汞柱)。收縮壓隨年齡增長而相應升高,40歲以上每增長10歲收縮壓增高1.33千帕(10毫米汞柱)左右。反之,年齡越小,收縮壓越低,嬰幼兒血壓與4歲小兒大致相同,一般收縮壓不得低於9.9~10.7千帕(75~80毫米汞柱)。4歲以後兒童血壓的參考值可按下式計算:收縮壓(毫米汞柱)=(2×周歲數)+80,而舒張壓為收縮壓的2/3~3/5。血壓換算1千帕=7.5毫米汞柱。

血壓與性別有關,中年以前女性的收縮壓常較男性低0.7~1.3千帕(5~10毫米汞柱),中年以後男女血壓無明顯差異。左右臂也有區別,收縮壓右臂較左臂約高1.3千帕(10毫米汞柱),舒張壓右臂較左臂約高0.7千帕(5毫米汞柱)。夜間收縮壓降低2.7~4.0千帕(20~30毫米汞柱)。情緒及精神緊張對血壓影響也較大,一般早晨起床之前測量的血壓較為準確。40歲以下血壓高於18.62/11.97千帕(140/9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低於11.97/7.98千帕(90/60毫米汞柱)為低血壓。如果測不到血壓,表示有生命危險。

6.體溫正常數值 因測量部位不同有所變化,一般人體正常體溫舌下測量36.5~37℃;腋窩下測量36~37℃;肛門直腸內測量36.5~37.5℃。口腔溫度比腋窩下溫度平均高0.2~0.5℃;肛門直腸內溫度比腋窩下溫度平均高0.4~0.6℃。

兒童體溫高於成年人,成年人體溫高於老年人,女性體溫高於男性。正常人一天中的體溫也有變化,淩晨睡眠中最低,在上午7∶00~9∶00時很快上升,以後上升緩慢,下午17∶00~19∶00時是人體一天中體溫的最高點,到深夜時達到最低的穩定值。正常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體溫之差一般在1℃以內。一般女性的體溫略高於男性,女性在月經前體溫較高,月經來潮時體溫下降0.2~0.3℃,到排卵時體溫通常又降低0.2℃,此後則突然升高。婦女在妊娠早期體溫可出現持續性的輕度升高。

人體體溫是恒定的,凡是超過正常體溫數值均為病態。發燒的類型如下:微熱37~38℃,常見於風濕、結核病;中等發熱38.1~39℃,多見於感冒;高熱39.1~41℃,見於感冒或細菌感染;高於41℃為超高熱。

7.胃容量及食糜排空時間

(1)胃容量:初生兒為7毫升;嬰兒時為25~60毫升;3個月時約為140毫升;6個月時約為180毫升;1歲幼兒約為270毫升;3歲時約為600毫升;成年人為2 000~3 000毫升。胃進食後5分鍾開始蠕動,3次/分,每次蠕動排出食糜量為1~3毫升,約4小時後排空。但每種食物排出時間是不一致的,如水為3~4分鍾,穀物、糧食為2小時,脂肪(肥肉、油脂)為5~8小時,混合食物為4~5小時。

(2)腸蠕動頻率:十二指腸17~18次/分;空腸15~16次/分;回腸12~14次/分;大腸總蠕動3~4次/日;腸鳴音3~4次/分;直腸有“便意閾”。當直腸內容達25~50克壓力時,即可產生便意。

(3)腸排空時間: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為3~8小時;食物在大腸內停留時間為10小時;大腸對水分的吸收量約300毫升/日。

8.排泄糞便時間 各種食物通過消化道的總時間,由咽至食管上端用0.1秒;由咽至賁門,流體食物用3~4秒;半流體食物約用5秒;固體食物用6~8秒;通過胃用3~4小時;通過小腸用3~8小時;通過結腸約用10小時;全部時間為20~40小時。一般正常人每24~48小時應大便1次,每次量為100~300克(幹重23~32克),如果超過兩天以上不大便,糞便則變幹,極臭,而且易罹患腸癌。

9.每次心跳輸出血量 成年人每分鍾心跳60~80次時,心室收縮射血量每次60~80毫升,每分鍾搏出血液4 000~5 000毫升,24小時約搏出7 000升。人體總血量有5 000~6 000毫升,心髒用壓力把血擠到血管裏,然後又流回來,以靠心髒規律地跳動與血管的彈性,使全身血液周而複始,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