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疏風排毒類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人體衛外不固,營衛失和,常常引起風毒為患,或發熱惡寒,無汗少汗,頭痛鼻塞;或皮膚風熱蘊結,瘙癢斑疹,風疹;或咳嗽咽痛等病證。西醫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大葉性肺炎等。
因此,常用疏風排毒之法,以驅除風毒之患。所謂疏風排毒,即指通過采用具有祛風解表作用的食品、藥物作用於人體,進而達到祛除外邪風毒功效的方法。
第一節 疏風排毒靚湯
葛根芎芷魚頭湯
【原料】 鱅魚頭500克,葛根10克,川芎3克,白芷3克,蔥節、胡椒、生薑片、精鹽各適量。
【製作】
(1)將魚頭去腮,洗淨,葛根、川芎、白芷洗淨紗布包好備用。
(2)連同蔥、胡椒、生薑及藥物紗包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燉半小時,去藥物紗包入鹽調味,分兩次早、晚食魚喝湯。
【功效】 此湯肉嫩肥厚,膠質濃重,食之酥爛入味,湯濃味鮮,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而致頭痛、頭風病、鼻炎前額痛、風濕痹痛等病證。
【說明】
(1)鱅魚又叫花鰱。《本草綱目》記載:“其頭最大……味亞於鰱,鰱之美在腹,鱅之美在頭”,所以以頭入湯為最佳。
(2)鱅魚頭與葛根川芎、白芷同用,可降低其溫燥辛烈之性,祛風而不傷陰血。
(3)川芎活血力強,素有失血及婦女月經過多者,應當慎用。
牛蒡子鹹魚湯
【原料】 鹹魚250克,海帶120克,牛蒡子9克,豬骨頭湯1 500毫升,醬油、精鹽、味精各少許。
【製作】
(1)將牛蒡子用水煎煮,隔渣留汁備用。鹹魚先用水煮約15分鍾,使之減去鹽分和腥味,然後撈起去骨斬件。
(2)將豬骨頭湯和牛蒡子汁放入鍋中同煮,用少許醬油調味,煮滾時放入鹹魚和海帶,再煮片刻,加入精鹽、味精便可飲用。
【功效】 此湯有解毒利咽、祛風除瘟之功。適用於流腦、發熱惡寒、頭痛寒戰、咽喉疼痛等病證。
牛蛙扣芫荽湯
【原料】 牛蛙扣(即牛蛙胃)250克,芫荽50克,堿粉3克,生薑2片,生蔥1條,紹酒10克,淡二湯500毫升,淡上湯900毫升,精鹽5克,味精3克,胡椒粉0.5克,花生油15克。
【製作】
(1)把牛蛙扣剪開,刮洗幹淨,用堿粉醃10分鍾,用清水衝洗至堿味消失。
(2)芫荽去除根部,洗淨,吸幹水,放入湯鍋內。
(3)把牛蛙扣用沸水滾過,馬上用清水衝洗至涼。
(4)用油起鍋,放入薑片、蔥條,濺入紹酒,放入淡二湯,精鹽1克,把牛蛙扣煨過,取出牛蛙扣放在芫荽麵上,撒上胡椒粉。
(5)把淡上湯放入鍋中,調入精鹽4克、味精,待湯燒沸後撇去湯麵浮沫,把湯輕輕倒入湯碗中即成。
【功效】 此湯有補肝益腎、疏風祛邪之功。適用於各種傳染病預防食用。
銀花綠豆湯
【原料】 銀花24克,淡竹葉10克,綠豆30克。
【製作】
(1)將銀花、淡竹葉洗淨,用布包。
(2)把綠豆洗淨,浸泡約半小時,與上藥包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約1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亦可加入蜜糖少許調服。
【功效】 此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適用於感冒屬風熱或暑熱者,症見發熱不退、微惡風寒、頭痛汗出、咽喉腫痛、口渴引飲、小便短少、舌苔黃、脈數。
三絲豆苗湯
【原料】 豆苗15克,熟筍、大香菇、胡蘿卜各20克,鮮湯1 500毫升,紹酒、食鹽、薑末、味精、香油各適量。
【製作】
(1)豆苗摘下嫩頭,洗淨瀝幹,沸水焯一下。筍、香菇、胡蘿卜均切絲。鍋中放入清湯,待沸時,先入筍氽一下,撈起,再入香菇,撈起,後入胡蘿卜,撈起。
(2)將三絲及豆苗同盛入品鍋(湯盆),另置鮮湯,加入鹽、味精煮沸,淋入香油,倒入品鍋即成。
【功效】 此湯色澤美觀,香鮮清口,有疏風散寒之功。適用於風寒外襲而致惡寒、咳嗽、咽痛、口淡不渴等。
黃芪防風烏蛇湯
【原料】 黃芪25克,防風10克,烏梢蛇肉500克,陳皮10克,食鹽少許。
【製作】
(1)黃芪、防風、蛇肉、陳皮分別用清水洗幹淨。紅棗去核,備用。
(2)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煲至水滾後,加入以上全部材料,用中火繼續煲兩小時左右,加入食鹽少許,即可飲用。
【功效】 補氣補血、祛風去濕。適用於血氣不足而致手腳麻痹、風濕性關節痛、蕁麻疹、皮膚劃痕症等。
杏仁桑葉瘦肉湯
【原料】 豬瘦肉250克,菊花9克,光杏仁9克,桑葉9克,生薑2片。
【製作】
(1)瘦肉洗淨,切成細塊留用。
(2)用清水適量,瘦肉連同其他用料一起放進煲內,煮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 此湯能疏風散熱、去痰解鬱。適用於肺熱鬱結、口苦痰稠、頭痛便秘、咳時感腦脹痛的人飲用。
大蔥白菜根湯
【原料】 大白菜根3個(鮮品、幹品均可),大蔥7根。
【製作】 將大白菜根洗淨切成薄片,大蔥洗淨切成一寸長數段,一起入鍋,加水2碗,煎至1碗,濾渣留汁。加白糖少許於湯內調味。
【功效】 發汗解表、通竅,適用於風寒感冒初期,鼻塞流涕,畏寒發熱。
大青葉二根湯
【原料】 大青葉10克,葛根10克,鮮蘆根25克。
【製作】 將鮮蘆根洗淨切段,與大青葉、葛根同入鍋,加水2碗煎至1碗,濾渣留湯,湯內加白糖調味。
【功效】 此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適用於暑季風熱感冒、發熱、口渴咽痛、咳嗽。
菜根薑糖湯
【原料】 白菜根莖1塊,生薑3片,紅糖60克。
【製作】 將白菜根莖洗幹淨,加水1 500毫升,再加入薑片、紅糖同煮15分鍾即成。
【功效】 此湯材料住家必備,有解毒散風寒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咳嗽多痰、胸悶心煩、小便不利等。
玉米薑蔥湯
【原料】 玉米須50克,生薑15克,大蔥10根,紅糖適量。
【製作】 將薑、蔥拍鬆,玉米須擇淨,加水適量,武火煎15分鍾起鍋。濾去藥渣,加紅糖溶化即成。
【功效】 祛風利水。適用於風熱上攻而致急性腎炎、惡風發熱、小便不利、麵目浮腫等。
香花菜雞蛋湯
【原料】 雞蛋2個,香花菜30克,生薑15克,食鹽、味精各少許。
【製作】 將香花菜洗淨,切碎,生薑洗淨切片,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10分鍾,打入雞蛋攪勻,用文火煮熟,加入鹽、味精調味食用。
【功效】 發散風寒、健胃止痛。適用於感冒屬風寒氣滯者,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胸悶不舒、脘腹微脹、惡心欲嘔、飲食不佳、口不渴、舌苔白。
【說明】
(1)濕熱阻滯脾胃者不宜飲用本湯。
(2)本湯不宜久煎,以免影響療效。
山楂銀花湯
【原料】 山楂10克,銀花30克,蜂蜜50毫升。
【製作】 山楂、銀花放入沙煲內,加清水適量,用猛火燒沸,5分鍾後,濾出藥液,加水再煲1次,將藥液一起放入碗內、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宜常服。
【功效】 清熱祛風。適用於風熱感冒,症見發熱有汗、鼻塞流黃稠涕、咽紅腫疼痛明顯,且常伴有扁桃體腫痛;幹咳或咳黃稠痰;舌偏紅,常伴口幹。
綠豆蘿卜湯
【原料】 綠豆50克,白蘿卜200克,豬油、食鹽各適量。
【製作】 綠豆淘洗,以溫水泡發。蘿卜去皮切薄片,與綠豆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至熟,加豬油、鹽即成。
【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適用於風溫襲肺而致大葉性肺炎、高熱煩渴、咳嗽痰中帶血等。
黃瓜根肝糊湯
【原料】 豬肝150克,胡蘿卜100克,洋蔥50克,黃瓜根9克,雞骨湯1 500毫升,精鹽、胡椒粉各少許。
【製作】 將洋蔥、黃瓜根洗淨,豬肝用熱水燙過,切成豆粒大丁狀;胡蘿卜也切成丁狀。鍋內先放奶油,隨即放入其他用料和雞骨湯,用慢火煮,直至煮成糊狀,加鹽和胡椒粉調味便可。
【功效】 養肝明目,清熱祛風。適用於肝血不足而致兩目幹澀、視物不清、迎風流淚等。
白菜母雞湯
【原料】 老母雞半隻(約350克),白菜心250克,黃酒、蔥節、薑片、精鹽、味精各適量。
【製作】 雞切塊,加黃酒、薑、蔥、清水,用文火煮約30分鍾。白菜心從根部剖成8片,加入後再煮沸5~10分鍾,加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 散風除寒。適用於風寒犯肺而致感冒、咳嗽、惡塞等。
蘇葉杏仁雞蛋湯
【原料】 雞蛋2個,紫蘇葉30克,北杏仁10克,植物油、食鹽各少許。
【製作】 將紫蘇葉、北杏仁分別洗淨,起油鍋,打入雞蛋煎至微黃,鏟起與紫蘇葉、北杏仁一齊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30分鍾,調味食用。
【功效】 發散風寒、化痰止咳。適用於寒邪閉肺而致急、慢性支氣管炎,症見咳嗽痰稀、胸悶不渴、咽癢、鼻塞流涕、微惡風寒、舌苔白。
薄荷藕絲湯
【原料】 薄荷20克,蓮藕150克,清水250毫升。
【製作】
(1)先將薄荷去雜,清水洗淨,直接放入鍋內,加水,置於火上煎熬成汁。
(2)把藕刷洗淨,切成藕絲,再將藕絲放入薄荷汁內,煮10~15分鍾,即成。
【功效】 此湯湯鮮味美,有清熱補血之作用。適用於風熱型感冒患者,尤宜於陰虛內熱的貧血患者飲用。
芫荽牛百葉湯
【原料】 切好牛百葉250克,芫荽20克,淡上湯750毫升,精鹽4克,味精1.5克,胡椒粉1克,麻油適量。
【製作】
(1)芫荽去根部,洗淨,吸幹水,放入湯碗內,加入麻油,撒上胡椒粉。
(2)牛百葉飛水至剛熟,倒入笊籬中,濾去水,放在芫荽麵上。
(3)洗淨鍋,放上淡上湯、精鹽、味精,待湯燒至微沸時,撇去湯麵上的泡沫及浮油,把湯慢慢淋入湯碗中。
【功效】 有宣肺祛風之功。適用於感受風寒所致咳嗽、胸悶、咯痰者。
杏仁陳皮湯
【原料】 陳皮6克,杏仁6克,甘草1克,蜂蜜10克。
【製作】 將杏仁、陳皮、甘草分別揀去雜質、洗淨後曬幹,陳皮切碎,甘草切成片,與杏仁同放入沙鍋,加適量清水,浸泡片刻,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30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取汁,盛入杯中,趁溫熱加入蜂蜜,拌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