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常見症狀自療偏方(1 / 2)

第1章常見症狀自療偏方

巧用偏方治

發熱

◎鮮蘆根50克,甲魚1隻(約重500克),胡椒末、香菜末、蔥段、薑片、料酒、白糖、醋、精鹽、味精各適量。做法:先將甲魚宰殺,去頭、爪及內髒,洗淨,切塊,再與胡椒末、香菜末、蔥、料酒、精鹽、薑片拌勻,放入醋、白糖、味精調味即可。用法:飲湯,食甲魚肉。每日1次,連食5~7天。功效:清熱利濕,生津止渴。適用於溫熱病高熱口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痰稠而黃等病症。

冰敷與冰水療法治高熱不退

驗方1冰敷法

◎用夾層冰帽和冰袋置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利用傳導散熱。冰敷之初血管會收縮,繼而血管擴張,達到降溫作用。利用冰帽對頭部進行選擇性降溫,可以盡快使腦組織達到較低溫度,又能避免因全身降溫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故頭部降溫較全身降溫對腦缺氧的治療更為有利。

驗方2冰水灌腸

◎體溫高達40℃的清醒患者,可采用4℃以下生理鹽水100~150毫升灌腸,收效甚捷。

驗方3冰水靜滴

◎對體溫高達40℃的中暑患者,用4℃以下的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 000毫升靜脈滴注,既可適時補充體液,又可收到良好的降溫效果。

二甲複脈湯治熱邪深入下焦

◎炙甘草18克,幹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15克 (不去心),阿膠9克,麻仁9克,生牡蠣15克,生鱉甲24克。用法:上藥用水800毫升,煮取640毫升,分3次服。功用:育陰潛陽。主治:溫病熱邪深入下焦,脈象沉數,舌幹齒黑,手指微微蠕動,有發痙厥之勢,或痙厥已作者。

編者按:方中炙甘草資助胃氣;地黃、白芍、麥冬、阿膠滋養陰液;生牡蠣、生鱉甲介類潛陽。諸藥合用,有育陰潛陽之功。對於熱傷陰液,陰虛不能潛陽,肝風內動

者,用之可以防止痙厥的發生,即使痙厥已作者,亦可應用。

三甲複脈湯治熱深厥甚

◎炙甘草18克,幹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15克(不去心),阿膠9克,麻仁9克,生牡蠣15克,生鱉甲24克,生龜甲30克。用法:上藥用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服。功用:滋陰潛鎮。主治:溫邪深入下焦,熱深厥甚,心中悸動,甚或心胸疼痛,脈象細促者。

編者按:三甲複脈湯係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所創,出自《溫病條辨》,由龜甲、鱉甲、牡蠣、幹地黃、白芍、麥冬、阿膠、炙甘草8味藥組成。原本主治溫病後期,熱灼陰傷風動之證。餘於臨床,除將其用於溫病後期、陰虛風動證外,還常常用於治療內科某些雜病,如頭暈頭痛,辨證屬陰虛陽浮夾風者。

現代研究,三甲複脈湯在臨床上運用廣泛,凡證屬陰虛風動者皆可以本方施治。尤其是對因缺鈣所引起的病變有較好療效。因本方除對人體有直接補益作用外,尚可增加血鈣。如牡蠣、龜甲、鱉甲均含大量鈣質,口服阿膠又可促進鈣的吸收,使血鈣濃度顯著地增高,這不僅可糾正人體鈣質的平衡,且能抑製骨骼肌的興奮性及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另外,芍藥、甘草對肌肉,特別是平滑肌有解痙作用。地黃、芍藥尚有鎮靜之功。現代還用於兒童多動症、皮膚瘙癢症等。

青蒿鱉甲湯治夜熱早涼

◎青蒿10克,鱉甲20克,生地黃15克, 知母9克,牡丹皮10克。功用:養陰透熱。主治: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症見夜熱、早涼,熱退時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編者按:臨床上,本方可用於治療熱性病後期、小兒夏季熱、肺結核、腎結核、腎盂腎炎等病而有上述病症者。加減法:如果虛熱較重者,加地骨皮12克,白薇10克,胡黃連5克;如果兼有肺燥者,則加北沙參15克,麥冬8克;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則加入白薇10克,荷梗15克;用於治療腎盂腎炎及腎結核病之低熱不退者,則加入白茅根18克,澤瀉12克。

清骨散專退骨蒸癆熱

◎鱉甲(醋炙)、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銀柴胡5克, 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功效:清虛熱,退骨蒸。主治:虛癆發熱。症見骨蒸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形體消瘦,唇紅顴赤,困倦盜汗,或口渴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編者按:本方為治療骨蒸勞癆的常用方劑。以骨蒸潮熱,形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若血虛者,加當歸、白芍、生地黃以養陰益血;嗽多者,加阿膠、麥冬、五味子以益陰潤肺止咳。可用於結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發熱骨蒸,屬陰虛內熱者。臨床報道[新中醫,1984(3):33],以清骨散去鱉甲加白薇治療創傷發熱21例。患者局部有血腫、瘀斑,午後至傍晚體溫升高,翌晨熱退,無表證,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數。服藥1~2劑熱退者20例,1例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