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正常妊娠、分娩護理
一、妊娠期護理
(一)妊娠期孕婦生理變化及護理
1.妊娠期子宮有什麼變化
子宮體: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子宮逐漸增大。其形態與位置也隨妊娠月份增加而改變。血管豐富且增粗,血流量增多,彈性增強,質地變軟。子宮變得敏感而易引起收縮。
子宮頸:妊娠後子宮頸血管增多,組織水腫,淋巴管擴張,故宮頸肥大而柔軟,呈紫藍色。頸管內膜腺體增生、擴張,分泌的黏液增多,形成黏液塞,有防止微生物侵擾的作用。
子宮峽部:位於宮體、宮頸的交界處,未孕時長1cm,妊娠12周時增至3cm。16周時已部分變為子宮下段,成為宮腔的一部分。足月分娩時可長達10cm。
2.什麼是宮縮?如何感知宮縮
子宮平滑肌為了在妊娠期出現一係列變化,以適應妊娠期胎兒的發育,並為分娩期有足夠的收縮力排出胎兒,從早孕9周開始子宮即出現一種稍低強度的收縮。這種收縮不能從腹部觸及,孕婦也感覺不到。到中孕期以後這種不規則的收縮頻率增加,逐漸被孕婦感知,特點為間歇時間不規律,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0秒,強度不大,隻感到下腹部有輕微的墜脹感,不伴有宮頸管縮短,可被鎮靜藥物緩解。臨產後規律宮縮的特點是間隔時間由開始的10分鍾左右1次,逐漸縮短為5~6分鍾1次,甚至2~3分鍾1次,強度由弱變強,痛感逐漸加強,持續時間逐漸加長,並伴有宮頸的擴張和胎頭的下降。子宮收縮但感覺不到痛,不刺激的時候無宮縮,用手觸摸或胎動的時候會出現比較弱的宮縮。
3.出現規律宮縮如何護理
(1)建立良好護患關係,使產婦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指導家屬陪護,給予精神安慰與鼓勵。
(2)消除產婦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將產程進展及胎兒情況告訴她們,同時介紹分娩常識,增強自然分娩信心。
(3)用轉移注意力、按摩、深吸氣法減輕宮縮痛,同時交代產婦及時排空膀胱,進高熱量飲食,保持體力,使其精神振奮,情緒高漲,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力。
(4)注意休息。指導產婦充分休息,做好分娩準備。
(5)做好檢查。注意胎心及宮縮變化,觀察宮口擴張及破膜情況,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4.如何區分規律宮縮和假宮縮
(1)規律宮縮是臨產前兆,間隔時間縮短為5~6分鍾,宮縮強度由弱變強,宮縮痛由弱變強,持續時間也逐漸延長,並伴有宮頸口擴張及胎頭下降。
(2)假宮縮發生在分娩前1~2周,間隔時間不規律,強度弱,腹部輕微脹痛,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0秒,可被鎮靜藥物抑製。
5.妊娠期乳房有什麼變化
妊娠期乳腺發育的程度是決定乳汁分泌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妊娠後皮下靜脈曲張,腺體管腔擴大,乳房體積增大,重量增加。
(1)妊娠初期:乳房體積增大,孕婦自覺乳房發脹或偶有觸痛及麻脹感。乳暈區色素加深,範圍加大,乳頭增大,色素沉著,皮下淺靜脈曲張,可有初乳出現。
(2)妊娠中期:黃體素分泌逐漸增多,乳管終末部擴大,腺泡增生。乳腺變大而結實,淺靜脈擴張,乳頭、乳暈色素加深,至妊娠後期腺泡進一步增大,產後開始分泌初乳。
6.妊娠期如何進行乳房護理
(1)擦洗乳頭:妊娠6個月後,適當用幹淨的溫濕毛巾擦洗乳頭。力度適中,以防損傷乳頭皮膚。通過擦洗可增加乳頭皮膚的堅韌性,有效防止產後乳頭疼痛或損傷。
(2)按摩乳房:妊娠7個月後,適當用手掌側麵輕輕按摩乳房壁,使乳頭從指縫中露出,按順序繞乳頭均勻按摩。
(3)糾正乳頭扁平、凹陷:注意如孕婦有先兆早產的症狀,糾正乳頭的練習不應過早進行,至妊娠35周後再開始糾正,如孕期未糾正者產後即可開始糾正。
7.妊娠期循環係統有哪些變化
(1)心髒:妊娠後期因膈肌升高,心髒向左、上、前方移位。心髒容量至妊娠末期約增加10%,心率於妊娠晚期休息時每分鍾增加10~15次。
(2)心排血量:心排血量增加對維持胎兒生長發育極重要。心排血量自妊娠10周逐漸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高峰,平均增加30%,持續至分娩。臨產後在第二產程心排血量顯著增加。
(3)血壓:在妊娠早期及中期血壓偏低,在妊娠晚期血壓輕度升高。一般收縮壓無變化,舒張壓輕度降低,使脈壓稍增大。
(4)靜脈壓:妊娠對上肢靜脈壓無影響。由於下肢、外陰及直腸靜脈壓增高,加之妊娠期靜脈壁擴張,孕婦易發生下肢、外陰靜脈曲張和痔。
8.什麼是仰臥位低血壓?如何護理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指足月妊娠孕婦仰臥位時,由於子宮壓迫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產生血壓迅速下降、心慌、胸悶、頭暈、惡心、麵色蒼白、出冷汗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係列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孕28周之後,32~36周最易發作。
(1)對已發生過仰臥位低血壓或有低血壓病史的孕婦,要加強指導和監護。
(2)在睡覺時取左側臥位或取右側臥位。
(3)臨睡前適當飲用些流質食物,如蛋湯、菜湯之類,可有效減少疾病發作。
(4)睡覺前應避免過多出汗、過食甜食、過於勞累,活動後不宜立即臥床,更不宜仰臥。
9.妊娠期血液係統有哪些變化
(1)血容量:循環血容量於妊娠6~8周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高峰,增加40%~50%,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血漿增加多於紅細胞增加,出現血液稀釋。
(2)血液成分
① 紅細胞:妊娠期骨髓不斷產生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輕度增多。血細胞比容下降,容易缺鐵,導致貧血。
② 白細胞:從妊娠7~8周開始輕度增加,至妊娠30周達高峰,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增多。
③ 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時間輕度縮短,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紅細胞沉降率加快。
④ 血漿蛋白:妊娠早期開始降低,主要是清蛋白減少,以後持續此水平直至分娩。
10.為什麼妊娠期易患貧血
妊娠期貧血以妊娠後3個月為多見。其發生與以下因素有關。
(1)妊娠期生理性貧血:妊娠期血漿容量增加較多,而紅細胞數增加較少,故引起生理性稀釋性貧血。此類貧血於分娩後數周內即可恢複至正常。
(2)缺鐵:妊娠期鐵的缺乏多由於需求量增加和攝入不足,妊娠期每天鐵的需求量約4mg/日,32周以後增加到6~8mg/日,所以必須每日額外補鐵4~8mg,這是一般飲食無法提供的。
(3)缺乏葉酸:妊娠期每日葉酸的需要量是非孕期的5~10倍,如果妊娠期吸收消化不良或營養不夠多元化,可因葉酸缺乏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1.妊娠期貧血孕婦有哪些護理要點
(1)指導合理調配飲食:多補充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C、鐵和葉酸的食物。
(2)指導補充鐵劑:每日補充量30~60mg,口服鐵劑應注意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達到足量。飯後服用,可減少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同時,口服維生素C 100mg,每日3次,可促進鐵的吸收。服藥前後1小時左右禁飲茶、咖啡等。服用鐵劑後會出現黑糞。
12.妊娠期泌尿係統有哪些變化
(1)腎體積改變:妊娠時腎體積增大,葡萄糖濾過增多,可出現糖尿,約有15%的孕婦有糖尿。產後6個月可恢複正常。
(2)腎盂和輸尿管改變:妊娠中期腎盞、腎盂和輸尿管擴張,尤其以右側明顯,可使兩側腎盂和輸尿管輕度擴張。
(3)膀胱改變:妊娠早期,膀胱由於受到逐漸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容量減小,排尿次數增多。
(4)水瀦留:孕婦久站或久坐時,水分可在下肢積聚,出現凹陷性水腫,多在臥床休息後消退。當體內水分瀦留更多時,則下肢水腫不消退。
13.妊娠期為什麼容易尿頻、尿急?如何處理
孕早期膀胱受增大的子宮體壓迫,膀胱容量減少,故排尿次數增多。孕中、晚期隨子宮增大膀胱位置上升、膀胱三角隨之升高、輸尿管開口處的膀胱組織增厚,可致尿液流通不暢,加重了輸尿管擴張。胎頭入盆後,膀胱受壓,膀胱壓力及尿道壓力增加,常出現尿頻現象。某些孕婦咳嗽、擤鼻涕或打噴嚏時有尿外溢情況。護理時需要向孕婦解釋出現症狀的原因,無尿道感染情況時,尿頻、尿急屬於正常現象。不必為此限製孕婦液體的攝入量,以免導致脫水,影響機體正常代謝過程。同時指導孕婦做縮肛運動,訓練盆底肌肉的張力有助於控製排尿。尿頻、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況,在妊娠終止後,症狀自然消失。如果症狀持續存在,表示會陰肌肉過度鬆弛或盆底有損傷,應該進一步檢查並作處理。同時指導孕婦注意局部衛生,保持清潔幹燥,防止感染。
14.妊娠期如何預防尿道炎
(1)勤清洗:睡前、便後用溫水清洗下身。清洗順序應先洗外生殖器,後洗肛門,避免交叉感染。
(2)節製性生活:頻繁或不潔的性生活會導致尿路感染。特別是原有尿路感染病史的孕婦,孕期最好避免性生活。
(3)不憋尿:過度憋尿會造成尿液濃縮而刺激膀胱黏膜,導致發病。
(4)科學飲食、多喝水:多喝水能增強利尿作用,通過衝洗尿道,有利於細菌和毒素的排出。
(5)注意睡眠姿勢:懷孕中晚期宜采取側臥位,可解除子宮對輸尿管的壓迫,不僅利於尿液通暢、預防尿路感染,且有利於增加胎兒血液供應量。
15.妊娠期呼吸係統有哪些變化
(1)解剖學改變:妊娠後由於膈肌上升,肋骨向外擴展,胸腔各徑均有增加。到妊娠後期子宮增大,腹壓增加,膈肌運動幅度減小。而胸廓活動增加,以胸式呼吸為主,氣體交換不變。
(2)肺功能改變:妊娠後呼吸頻率不變,但每分通氣量增加,由妊娠前的8升增加至足月妊娠的11升,以滿足孕婦對氧的需要。由於通氣量的增加可吸入更多的氧氣,以保障胎兒和胎盤的需要;呼氣時可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利於胎兒體內二氧化碳向母體擴散及排放。
16.為什麼妊娠期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如何護理
妊娠以後,鼻、咽、氣管上呼吸道黏膜充血,並有水腫,容易發生感染。此外妊娠期間甲狀腺功能旺盛,體內新陳代謝加快,汗腺分泌增加,大多數孕婦都因汗多怕熱,貪涼而患感冒。另外,妊娠期細胞免疫功能有所降低,也易發生疾病。由於以上原因孕婦不僅易患感冒,還容易並發肺炎。因此,妊娠期間孕婦應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與患病者接觸,尤其感冒流行季節更應注意。如妊娠期發生了呼吸道感染,護理要點如下。
(1)環境要注意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室溫應保持在20~22℃,相對濕度為55%~60%,定時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
(2)高熱者溫水擦浴物理降溫,注意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食物,供給足夠水分。
(3)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潔。
(4)注意呼吸道隔離,減少繼發細菌感染的機會。
(5)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咳、化痰、抗生素等藥物。
17.妊娠期消化係統有哪些變化
(1)食欲改變:妊娠後6~8周,可出現惡心,有時伴有嘔吐,晨起更加明顯。食欲缺乏,胃口改變,喜食清淡、酸類食品,喜飲水,偏食,厭油等。
(2)口腔改變:妊娠後出現牙齒鬆動,牙齦充血、水腫、增厚,刷牙時牙齦易出血。有的孕婦唾液增多和流涎等。
(3)胃腸改變:妊娠時隨著子宮逐漸增大,胃被上抬,小腸也被推向上方和兩側,盲腸和闌尾的位置也發生改變。胃腸道平滑肌張力減低,蠕動減慢,胃排空時間延長,因此孕婦多有上腹部飽脹感。妊娠中晚期,胃內容可反流至食管下部,而產生燒心感。腸蠕動減慢、減弱易出現便秘,常可引起痔或使其加重。
18.妊娠期為什麼易患口腔疾病
妊娠期的婦女飲食習慣改變,進食的次數增多,愛吃零食又偏愛酸甜食物,且常忽略口腔衛生保健。因此孕前本來沒有齲病的婦女在妊娠期可患齲病,孕前已有齲病者在孕後齲病可加重或齲齒數增多。此外,由於內分泌的改變,孕婦若不注意口腔衛生容易患妊娠期牙齦炎。妊娠期間,由於激素分泌的改變,孕婦的牙齦(牙肉)會對牙菌膜內的細菌所分泌的毒素產生過度反應,這現象稱為妊娠期牙齦炎。孕前已患牙齦炎者,牙齦炎症狀可加重。有吸煙嗜好的孕婦,牙齦炎的症狀一般較重,甚至可出現牙周袋,導致牙齒鬆動。?
19.如何指導妊娠期婦女做好口腔保健
(1)平時做牙齒保健。經常叩動上下牙齒,增加口腔唾液的分泌,利於殺菌潔齒。
(2)適時治療口腔疾病。一般在妊娠前3個月容易發生流產,因此,妊娠 3~7個月是治療口腔疾病的最適當時期。
(3)保持口腔清潔。早晚刷牙,飲食後用漱口水漱口。選擇軟毛牙刷,以防損傷牙齦。
(4)注意營養。多吃雞蛋、肉類、豆製品和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等,可防止牙痛,且有利於胎兒牙齒和骨骼的發育。
(5)注意牙齦炎。妊娠2~4個月易發生牙齦炎,分娩後可逐漸好轉,其臨床表現為牙齦紅腫,應及時到口腔科診治。
(6)早防早治口腔病。最好在妊娠早期和晚期進行2次口腔常規檢查,及早防治牙病和牙周病。
20.什麼是妊娠反應?什麼是妊娠劇吐
妊娠早期(停經6周左右)孕婦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多,胃酸分泌減少及胃排空時間延長,導致頭暈乏力、食欲缺乏、喜酸食物或厭惡油膩、惡心嘔吐等一係列反應,統稱為妊娠反應。
妊娠劇吐:少數孕婦早孕反應特別嚴重呈持續性惡心、嘔吐,甚至不能進食進水,發生體液失衡及代謝障礙,稱為“妊娠劇吐”。嘔吐除食物外,還有黏液性泡沫,也可能有膽汁或血性物。嘔吐頻繁時孕婦處於失水狀態,嚴重者導致抽搐、昏迷、黃疸等,甚至造成死亡。
21.妊娠反應對胎兒有影響嗎
妊娠的前3個月是早孕反應最重時期,也是胚胎各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此時孕婦與胚胎本身的營養需求量不是很大,一般早孕反應輕微的厭食、嘔吐並不會對胎兒產生很大影響。 但如果妊娠前體質虛弱、營養欠佳,厭食與嘔吐不僅會影響孕婦自身的營養需要,還會影響胚胎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的攝取,尤其是影響葉酸及一些微量元素的攝入。因此,妊娠早期的劇烈嘔吐會導致酸中毒及電解質平衡失調或肝功能異常,孕婦應及早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治療,否則對胚胎的發育與成長極為不利,同時會影響孕婦自身的健康。
22.妊娠反應如何護理
妊娠反應是指孕婦在妊娠早期出現輕度惡心、嘔吐、食欲缺乏等症狀,常在妊娠12周左右自愈。妊娠嘔吐的護理要點如下。
(1)注意情緒調節,可通過聽音樂、散步、與家人聊天等放鬆和轉移孕婦的注意力。
(2)飲食隨孕婦需求而定,不必硬性規定,若孕婦厭油膩則宜清淡、易消化;應經常變換花樣促進食欲;宜少食多餐。
(3)備食醋少許,供嘔吐時飲用;將大米炒黃,拌生薑汁曬幹,每次取數粒嚼服或甘蔗汁1杯,鮮薑汁1湯匙,調勻加熱溫服。
(4)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外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噪聲和各種不良刺激以防加重嘔吐。
23.妊娠期為什麼容易便秘?如何預防
妊娠期便秘主要有以下原因:
(1)飲食結構不合理。部分孕婦進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少食蔬菜水果,使胃腸道內纖維素含量不夠,不利於食糜和大便的下滑。
(2)活動過少。許多女性妊娠後活動減少,使蠕動本已減少的胃腸對食物的消化能力減弱,加重腹脹和便秘。
(3)妊娠後期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分泌大量的黃體酮,使子宮平滑肌鬆弛、消化道蠕動減弱。子宮不斷增大,重量增加,壓迫腸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減弱排便功能。食物殘渣在大腸內滯留時間較長,水分被腸壁吸收過多,使大便幹燥、堅硬。此外,腹壁肌肉張力低,收縮力不足,孕婦也易便秘,常兩三天,甚至1周排便1次。
預防便秘,孕婦應注意:
(1)注意生活調理,應多食新鮮蔬菜和瓜果等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
(2)注意活動和臥床休息相結合,適當進行一些輕便的活動,一方麵鍛煉了身體,有助於胎兒的健康成長和順利分娩,另一方麵還可促進腸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
(3)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排便最好安排在起床後、早餐後或者是臨睡前,因為此時最易引起排便反射。良好的排便習慣也有助於孕婦和胎兒的身心健康。
(4)已經便秘的孕婦,可每早空腹飲一杯溫開水,刺激胃腸蠕動,有助於排便。另外,蜂蜜也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
24.孕婦易患痔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護理
(1)妊娠初期和後期容易便秘,因為孕期分泌大量的黃體酮使子宮平滑肌鬆弛、大腸蠕動減弱。子宮不斷增大,重量增加,壓迫腸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因而減弱了排便功能。
(2)妊娠期子宮日漸增大,使下腔靜脈壓力升高,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血管,使下肢、外陰部及直腸等處的靜脈血不能通暢地返回心髒,盆腔內的血液回流受阻,肛門周圍靜脈叢的血液淤滯,容易形成痔。
(3)孕婦便秘的發生也與腹痛、運動不足、擔心用力排便影響胎兒、飲食習慣不良、精神壓力、睡眠質量問題、體質差異等因素有關,大多數孕婦在孕期都會發生便秘,而長時期的排便不暢又導致痔的形成。
護理:注意飲食及適量活動,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便秘較嚴重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緩瀉藥;出血、腫痛時應保持局部清潔,必要時外用藥物。
25.妊娠期內分泌係統有哪些變化
(1)腦垂體:妊娠期腦垂體前葉增大,血流豐富,妊娠早期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的負反饋作用使FSH、LH分泌減少,抑製卵泡發育。催乳素隨妊娠進展逐漸增量,促進乳腺發育,為產後泌乳做準備。
(2)甲狀腺: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旺盛,有些孕婦的甲狀腺可發生輕度腫大。孕婦耗氧量大,基礎代謝率高。
(3)腎上腺:妊娠期腎上腺肥大,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和醛固酮增加。調節體內的糖、蛋白質和水鹽代謝。
(4)胰腺:妊娠期胰島功能旺盛,分泌胰島素增多,孕婦空腹血糖值略低於非妊娠婦女。
26.妊娠後陰道分泌物為何增多
妊娠後卵巢的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以維持孕卵的著床和發育。12周以後,胎盤形成,逐漸代替了黃體,繼續合成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因此孕婦體內始終保持著高雌激素和高孕激素狀態,使雌激素和孕激素依賴的細胞發生明顯變化,外陰組織變軟、濕潤、陰道上皮增厚、血管充血、滲出液和脫落細胞增多,宮頸肥大、柔軟、充血,腺體分泌旺盛。宮頸腺的分泌和陰道滲出液以及脫落細胞混在一起形成白帶,在妊娠期就會不斷地排出體外。
27.妊娠期如何做好會陰護理
(1)保持局部清潔、幹燥,經常更換衛生墊及內衣。
(2)孕婦應使用清洗會陰部專用的盆具及毛巾,清洗時用溫開水由上至下,由前至後清洗會陰,最後洗肛門。
(3)多喝水、多排尿,衝洗尿道。
28.妊娠期皮膚的變化及護理
皮膚的變化
(1)皮膚水分增多,孕婦可有肢體末端腫脹感。
(2)由於孕激素的關係,皮膚失去了以前的柔軟感而略呈粗糙。
(3)孕婦身體、手足部位的皮下脂肪增厚,新陳代謝旺盛,汗腺、皮脂腺分泌增加。
(4)妊娠早期,孕婦乳頭、乳暈、外陰、肚臍等部位色素加深,由茶褐色漸變成黑褐色。第4、5個月起,麵孔出現黃褐斑。
(5)妊娠後期,腹前壁、兩股上部、臀部和大腿內側等部位出現不規則的波紋,呈粉紅色,稱妊娠紋。
皮膚的護理
(1)保護皮膚清潔。由於汗腺、皮脂分泌旺盛,陰道分泌物增多,孕婦自身皮膚呈過敏狀態。清潔皮膚不能用太強的洗劑,最好使用平時用慣的洗劑,堅持每天淋浴。
(2)為減少對皮膚的刺激,防止皮膚炎症,化妝品用量應控製在最少範圍內。
(3)散步,並進行日光浴。孕婦麵孔直接接觸紫外線時會出現褐斑,最好能塗上防曬油或帶上遮陽傘、帽子。
(4)飲食營養要平衡。多吃優質的動物蛋白和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食物。
29.妊娠紋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預防
妊娠紋的形成主要是妊娠期受增多的糖皮質激素影響,腹部的膨隆使皮膚的彈性纖維與膠原纖維因外力牽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或斷裂,皮膚變薄變細,腹壁皮膚會出現一些寬窄不同、長短不一的粉紅色或紫紅色的波浪狀花紋。分娩後,這些花紋會逐漸消失,留下白色或銀白色的有光澤的瘢痕線紋,即妊娠紋。
預防妊娠紋要注意孕前和孕後的保健工作。孕前就要注意鍛煉身體,經常做按摩,堅持溫水擦浴,增強皮膚的彈性。同時注意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增加皮膚的彈性。孕後要堅持適度運動,保證均衡膳食,避免過多攝入糖類和過剩的熱量,導致體重增長過多;淋浴時水溫不宜過高,可用微涼於體溫的水衝洗腹部,並輕輕按摩腹部皮膚,從而增強皮膚彈性。
30.妊娠期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及護理
妊娠期間子宮逐漸增大,增大的子宮對下腔靜脈和靜脈的持續壓迫,導致血液回流不暢;孕婦活動減少,肌肉收縮較少,血流緩慢,靜脈淤血;妊娠中晚期盆腔血流量增加,盆腔內靜脈的負擔加重,導致血管代償性擴張;同時機體內產生的雌激素水平升高,從而導致陰部靜脈鬆弛。上述因素均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壓力持續增高,導致靜脈曲張。此外,孕婦久坐、久站加重阻礙下肢靜脈曲張的血液回流,使靜脈曲張更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小腿及踝部淺靜脈擴張、蜿蜒、紆曲。護理要點如下。
(1)妊娠期靜脈曲張要適當增加活動,避免過久站立、久坐少動,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預防及減輕靜脈曲張。
(2)應用循序減壓彈力襪,人為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使下肢水腫減輕,使曲張的靜脈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得以緩解,防止靜脈曲張程度加重。
31.妊娠期下肢水腫的原因及護理
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靜脈血回流受阻而導致下肢輕度水腫。這種水腫一般在較長時間休息後能夠消退,早輕晚重,不是病理現象。但如果下肢水腫經過6小時以上休息仍不能消退,且逐漸向上發展者屬於異常。
出現下肢水腫首先注意不能過於緊張和勞累。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適當抬高下肢,睡眠采取側臥位。不要久站、坐。防止情緒激動和避免較劇烈或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其次適當注意營養。要攝取高蛋白、低糖的飲食。體重在整個妊娠期間增重10kg左右比較理想。飲食要清淡,不必完全禁鹽。
32.妊娠期腿部肌肉痙攣的原因及護理
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下肢肌肉痙攣(俗稱小腿肚抽筋)是一種缺鈣表現。50%以上的孕婦在抽筋影響下夜間睡眠時會突然驚醒,甚至白天也會出現,尤其在久坐、疲勞或受寒後。一般發生的部位在小腿腓腸肌(小腿肚),於妊娠後期多見。發作時,應將痙攣的下肢伸直,並行局部按摩會迅速緩解。
缺鈣的孕婦遵醫囑合理補鈣。痙攣發生時平臥,家屬幫忙按住孕婦膝蓋(患側),協助伸直小腿,同時使足背屈,症狀即可緩解。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將腳部墊高後入睡,有助於預防痙攣發生。抽筋時輕輕按摩小腿後方變硬的肌肉、局部熱敷和扳動足部能夠幫助緩解。
33.妊娠期為什麼會出現腰腿痛?如何護理
孕婦在妊娠期間,由於內分泌的變化,關節韌帶鬆弛。子宮增大向前突出,腰椎前突,腰背肌持續緊張勞損,都會引起腰腿痛,同時雙下肢常常輕度水腫,活動和勞累後加重,可引起雙下肢脹痛。此外,在妊娠期間若患有某些疾病,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也會引起腰腿痛。
輕微的腰腿痛多由於妊娠生理及身體姿勢的變化引起,屬於正常情況,一般可臥床休息,避免勞累。下肢輕度水腫時應臥床休息,睡眠時取側臥位,下肢稍墊高,水腫大多可減輕。疾病嚴重時應到醫院檢查疾病原因,確診後對症治療。
34.妊娠晚期為什麼會容易憋氣?如何緩解
由於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下肢及盆腔靜脈回流受阻,孕婦長時間處於仰臥位姿勢會造成回心血量減少,左心房壓下降,心髒每搏量減少。臨床表現為頭暈、煩躁、胸悶、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稱為仰臥位低血壓。
妊娠晚期一旦發生心慌、氣短、胸悶、憋氣,不必驚慌,休息一會兒即可緩解,也可側臥靜睡一會兒,注意不要仰臥。 若是妊娠前無心髒病史,在妊娠最後3個月發生心慌氣短,休息後不能緩解,則應及時就診。
(二)妊娠分期及各期護理
35.妊娠過程的分期和護理
(1)妊娠1~12周末為妊娠早期。此階段正是受精卵向胚胎分化的重要時期,此期會有早孕反應。應該注意:避免在公共場所活動,避免接觸放射線、煙、酒、濫用藥物、各種有毒物質(如苯、鉛、汞、砷等),各種微生物感染等。
(2)妊娠13~27周末為妊娠中期。早孕反應消失,此期間胎兒發育較快。孕婦應從早期妊娠開始定期做產前檢查,每4周檢查1次。每次應查體重、血壓、測宮底高度、腹圍,聽胎心,了解胎動情況。做必要的輔助檢查,了解孕婦和胎兒發育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妊娠28~40周為妊娠晚期。應每2周檢查1次;妊娠36周以後,1周檢查1次。對孕婦進行分娩前宣教和指導。
36.妊娠早期的症狀有哪些
(1)停經:停經是妊娠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狀。由於受孕而致正常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剝落的現象停止。
(2)早孕反應:停經6周左右出現畏寒、頭暈、乏力、嗜睡、食欲缺乏、喜酸食物,或厭惡油膩、惡心、晨起嘔吐等一係列症狀。與孕婦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加,胃酸分泌減少及胃排空時間延長等改變有關。
(3)尿頻:妊娠早期,尤其在8~12周時,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造成小便次數增加。
(4)易疲倦:激素水平及糖代謝的改變,導致孕婦在早孕期間出現渾身乏力、疲倦。
(5)下腹部抽痛:主要是支撐子宮的韌帶因懷孕子宮脹大而上提所造成。
(6)乳房脹痛:胎盤分泌大量雌激素刺激乳腺管發育,分泌大量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發育,孕婦會感到乳房不適、脹痛。
(7)陰道分泌物增加:受性激素急劇增加的影響,陰道分泌物增多。
37.妊娠早期孕婦有哪些注意事項
(1)保持口腔清潔,調節飲食,增加食欲。進食應清淡,利於消化吸收,少食油膩的食物,少食多餐,同時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