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潰瘍性結腸炎合理用藥
一、求醫問藥路線圖
(裏急後重:裏急是指腹痛,想排便。後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門時產生便意,實際上又沒有什麼大便,即想便又便不出來。)
二、潰瘍性結腸炎典型病例1例
患者陳某,女,34歲。4年前,無明顯誘因便黏液性稀大便,伴便前腹痛,便後緩解。在某醫院治療症狀稍有緩解,但後又複發,有時大便幹,仍伴黏液,色白。2007—2008年多次在外院(上海、蚌埠、南京)診治,療效一般。近1個月上述症狀加重,大便表麵伴膿血,為暗紅色,每日3~4次,腹痛不明顯,無發熱。病程中,飲食、睡眠尚可,小便正常。
陳女士被確診患潰瘍性結腸炎。
三、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結腸始於盲腸,終止於直腸,整體呈方框狀,包圍在空腸和回腸的周圍。結腸的生理結構上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結腸是消化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生素、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及糞便形成的重要場所。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等,多呈反複發作的慢性病程。本病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0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老年。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本病在我國較歐美少見,且病情一般較輕,但近年患病率有明顯增加,重症也常有報道。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局限在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疾病。它常有腹痛、腹瀉、反複發作等症狀。流行病學估計在15~25歲好發人群中每10萬人就有70~150例發生該病。潰瘍性結腸炎也會感染兒童,但是學齡前少見。該病通常累及直腸,但也可就近蔓延至部分甚至全結腸。40%~50%的患者局限在直腸或乙狀結腸部分,30%~40%的患者可以蔓延至乙狀結腸以上部分但不包括全結腸,20%的患者為全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這個許多人都很陌生的疾病,對每一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卻是“切入肌膚”“痛入骨髓”。平常需要注意個人飲食衛生,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避免受涼,控製不良情緒。
四、為什麼會發生潰瘍性結腸炎
1.感染因素 因本病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與細菌性痢疾非常相似,有些病例糞便中能培養出細菌,部分病例應用抗生素有效,因而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多年來反複研究還未能直接找到感染微生物學的根據。在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有0.5%~8.2%的病人由菌痢轉變而來,因此還有人提出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
2.精神因素 由於精神障礙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內因主要有性格內向、孤僻、情緒不穩定等性格缺陷,對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適應環境、應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外因則為長期持久的強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糾紛、戀愛挫折、事業失敗或人際關係緊張,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睡眠不足等。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高級神經中樞過分緊張,因而導致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如出現胃痛、胃脹、嘔吐、腹瀉等胃腸神經症;隨之出現腸道運動亢進、肌肉痙攣、血管收縮、組織缺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最終導致腸壁炎症及潰瘍形成。
3.遺傳因素 基因因素在本病病因中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因為白人中猶太人為非猶太人的2~4倍,而非白人比白人約少50%。在歐美國家,本病的發病率較高,並有較明顯的家族性,種族間的發病率有明顯差異,所以有人提出本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4.大腸內酶的局部因素 在病變部位用免疫熒光和酶標方法證明有免疫複合物沉積,還有大腸內酶的局部因素。腸壁分泌過多的溶菌酶、蛋白質分解酶等。溶菌酶是一種溶解黏液的酶,其濃度在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時降低,故認為此酶在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體內過度形成,破壞了黏液的保護作用,因而導致細菌的侵入,發生黏膜壞死。
5.變態反應(過敏反應) 某些食物(如牛奶)可使少數病例病情複發。
6.自身免疫因素 在大約不到半數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中可查出抗自身結腸細胞抗體。這種自身抗體可與結腸組織浸液起交叉反應。這種交叉反應結果可引起腸黏膜的免疫性損傷。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檢測到抗結腸抗體。由於本病常並發類風濕關節炎、橋本病、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製藥治療有一定效果,因此提示本病很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潰瘍性結腸炎分哪幾型?各有什麼特點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起病多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腹瀉是主要症狀,排出膿血便、黏液血便或血便,常伴裏急後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緩解的特點。
潰瘍性結腸炎有兩種分類法,即按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輕重分類和按潰瘍性結腸炎病程經過分類。
1.按本病病情程度分類
(1)輕度:此型最常見,通常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病情輕,腹瀉每日少於4次,腹痛、便血輕或少見,缺乏全身症狀和體征。
(2)中度: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起病突然,腹瀉每日4~5次,為稀便和血便,腹痛較重,有低熱,體重減輕,食欲減退,可有腸道外表現。近年來由於免疫學研究的進展,已經發現本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其腸外表現如下。
①皮膚黏膜的表現:可有結節性紅斑、多形紅斑、口瘡性潰瘍、壞疽性膿皮病、局限性膿腫、鵝口瘡等。其中結節性紅斑較多見,發病率11.5%。
②眼的表現:有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眼色素層炎。
③關節的表現:潰瘍性結腸炎並發關節炎的發生率在11.5%左右,且常與眼部及皮膚特異性損害的並發症同時存在。其特點是多在腸炎病變的嚴重階段並發,以大關節受累多見,且常為單個關節病變,表現為關節腫脹、滑膜積液,而骨質無損害。化驗檢查無風濕病血清學方麵的改變。
④肝的表現:可有脂肪肝、膽管周圍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壞死性肝硬化、硬化性膽管炎等。
⑤血液係統的表現:可出現缺鐵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微血管性溶血等。
⑥腎的表現:常常有腎盂腎炎和腎結石。
(3)重度:起病急驟,腹瀉、便血嚴重,並有持續嚴重的腹痛,可出現低血壓,甚至休克。
2.按本病的病程、程度、範圍及病期進行綜合分型
(1)初發型:既往無病史,此次為初次發病,病情輕重不等,可轉為其他類型。
(2)慢性複發型:臨床最多見,結腸病變範圍小,症狀較輕,往往有緩解期,但易複發,預後好,多數對水楊酸、柳氮磺吡啶治療有效。
(3)慢性持續型:結腸病變範圍廣,首次發作後可持續有輕重程度不等的腹瀉、便血,常持續半年以上,可有急性發作。
(4)急性暴發型:少見,起病急驟,局部和全身症狀嚴重,常有高熱、水樣瀉、急性結腸擴張,易發生下消化道大出血、腸穿孔及其他並發症。暴發型病例急需用皮質激素、輸血等治療,預後差,有些潰瘍性結腸炎病例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可在2周之內死亡。
六、醫生如何診斷潰瘍性結腸炎
第一步:看病時怎樣向醫生講述病情?
1.反複持續地腹瀉 這是最常見症狀,多為黏液血便、血便、水樣便、黏液便、稀便或大便帶血,尤其是血性黏液便幾乎成為所有活動期病人的必有症狀,也常常是輕型病人的唯一表現。腹瀉的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3~4次,重者每日排便次數可多達10~20次。5%左右的病人可有便秘,這種情況多是直腸炎型病例,因其排便時帶血,常易誤認為痔出血。
2.腹痛 輕型和緩解期病人可無此症狀,慢性反複發作的病人常有腹痛,多為輕度到中度痙攣性痛,多在左下腹及左側腹部,亦可遍及全腹,有腹痛想解大便排便後減輕的規律。
3.食欲缺乏與惡心嘔吐 為中度或嚴重結腸炎的症狀。
第二步:需要排除哪些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腸道特異性感染,如腸道寄生蟲、腸道結核、腸道腫瘤、其他腸道炎症性疾病、以及克羅恩病和免疫異常性疾病等(進行病理檢查可排除以下疾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第三步:懷疑潰瘍性結腸炎時醫生要安排做哪些檢查?
1.糞便檢查 外觀常為膿血狀,也可見到較多黏液,顯微鏡下可見到紅細胞、白細胞和膿細胞。糞便鏡下紅細胞數量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病變累及腸管的長度而增加。
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為什麼要查糞便?
糞便檢查,即可證實糞便中白細胞或紅細胞的存在,這是一項比較簡便又有效的證明腸道存在炎症的檢查。
2.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可兼做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暴發型和重症病人可暫緩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可見①受累結腸黏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黏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於出血,或可覆蓋有膿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有時可見到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黏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到黏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必須要做結腸鏡檢查嗎?
結腸鏡檢查在很多情況下已成為首選,其檢查方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通過直觀觀察,可以迅速、直觀、明了地了解病變部位、範圍和性質,有確診價值。但是已有腸穿孔及腹膜炎者,嚴重心肺功能損害或功能衰竭者,近期有急性心肺梗死或嚴重心律失常者,最好延期做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前如何準備?
(1)腸鏡檢查前3天宜吃無渣或少渣半流質飲食,不吃蔬菜、水果。若疑為腸息肉,則不能吃牛奶及乳製品。
(2)檢查前1天晚上22:00時以後禁食,腸鏡檢查當天早晨禁食早餐。術前5~6小時口服腸道清潔藥,每包衝開水1?000ml,要在1.5小時內共飲3?000ml洗腸液。目前常用的、安全性較好的腸道清潔藥是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液。如排便中仍然有糞渣,則需再飲1?000ml洗腸液,直到排出物為清水為止。如出現惡心、嘔吐,應告訴醫生或護士,必要時給予清潔灌腸。
(3)檢查時最好穿寬鬆、方便、易鬆解的衣褲,不要攜帶貴重物品;帶有活動義齒的病人,要取下義齒。此外,不宜帶手機等有輻射的物品進胃腸鏡室,以免幹擾機器正常運行。灌腸5小時後進胃腸鏡室做檢查前準備,檢查前30分鍾護士將為您注射藥物,以減輕腸鏡給您帶來的不適。
無痛結腸鏡怎麼做?
一般的結腸鏡檢查病人會有些不適或疼痛,可行無痛結腸鏡檢查。無痛結腸鏡檢查其實就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結腸鏡檢查,由麻醉師根據檢查要求,對病人的情況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在進行生命體征監測下給予靜脈麻醉藥物以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使結腸鏡檢查在安全、低刺激、無痛苦的情況下進行。一般病人在注射麻醉藥10~20秒後就進入夢鄉,10多分鍾檢查結束後麻醉師停止注射藥物,輕喚患者,病人就會從“夢中”醒來。病人對檢查過程不會有印象,反而會覺得睡得特別香。
3.X線鋇劑灌腸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程度及範圍,同時排除其他疾病。氣-鋇雙重造影檢查效果更好。應用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有利於觀察黏膜形態,但重症或暴發型病人一般不宜做此項檢查。可見黏膜粗糙紊亂,多發性潰瘍則出現腸壁邊緣鋸齒樣變化。慢性病例可有腸腔變短、狹窄、結腸袋消失及假性息肉改變。
4.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血漿蛋白、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肝功能等生化指標檢查,一般需要抽10毫升左右血液,大部分檢查需要空腹,早晨檢查比較適宜。抽血化驗有助於確定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程度。
5.自身抗體檢測?近年研究發現,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細胞細胞體抗體和抗釀酒酵母抗體。它們分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相對特異性抗體,同時檢測這兩種抗體有助於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但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待進一步評估。
第四步,如何確診潰瘍性結腸炎?
1.根據臨床表現和結腸鏡檢查結果和(或)黏膜活檢可診斷本病。
2.結合臨床方麵和鋇劑灌腸有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
3.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
4.臨床方麵有典型症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應予追蹤檢查。
七、潰瘍性結腸炎需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在日常生活中潰瘍性結腸炎比較好辨認,如有腹瀉、大便不成形,黏液便及膿血便,腹痛、腸鳴等症狀,通過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此病剛開始服用磺胺類及抗生素藥物可控製病情,多次複發後,用此藥療效甚微,應到當地醫院請專科醫生幫助診斷。容易與下列疾病相混淆:
1.急性自限性結腸炎 各種細菌,如痢疾杆菌、沙門菌、耶爾森菌、空腸彎曲菌等感染。急性發作時發熱、腹痛較明顯,糞便檢查可分離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療有良好效果,通常在4周內痊愈。
2.慢性細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糞便檢查可分離出痢疾杆菌,結腸鏡檢查時取黏液膿性分泌物培養的陽性率較高,抗菌藥物治療有效。表現有持續輕重不等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黏液膿血便的痢疾症狀,病程超過2個月。
3.腸易激綜合征 發病與精神、心理障礙有關,常有腹痛、腹脹、腹鳴,可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黏液便等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持續存在或反複發作,經檢查排除可以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伴有全身神經官能症症狀。糞便有黏液但無膿血,顯微鏡檢查偶見少許白細胞,結腸鏡等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4.大腸癌 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多見於中年以上人群,直腸癌指診檢查時常可觸及腫塊,糞隱血試驗常呈陽性。結腸鏡和鋇灌腸檢查對鑒別診斷有價值,但須和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相鑒別。直腸結腸癌表現為早期多無症狀。早期征兆是:糞便形狀改變,如由粗變細。糞便變黑或黯紅色,糞便變稀、有黏液。排便次數增多,但卻排不出糞便。痔反複不愈,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腹脹、腹痛。一旦進入晚期,可出現較明顯的症狀,例如:消瘦、貧血、腹部腫塊,但有些症狀並非特異,且與癌腫所在的部位有關。
5.阿米巴腸炎 病變主要侵犯右側結腸,也可累及左側結腸。結腸潰瘍一般較深,邊緣潛行,潰瘍與潰瘍之間黏膜多為正常。糞便檢查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通過結腸鏡采取潰瘍麵滲出物或潰瘍邊緣組織也可查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體陽性。抗阿米巴治療有效。
6.結腸血吸蟲病 有血吸蟲疫水接觸史,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膿血便。慢性期直腸可有肉芽腫樣增生,可有惡變傾向。多數有以左葉為主的肝大,少數伴脾大。糞便檢查可發現血吸蟲卵,孵化毛蚴呈陽性結果。直腸鏡檢查在急性期可見黏膜有黃褐色顆粒,活檢黏膜壓片或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發現血吸蟲卵。
7.缺血性結腸炎 多見於老年人,由動脈硬化而引起。突然發病,下腹痛伴嘔吐,24~48小時出現血性腹瀉、發熱、白細胞增高。輕者為可逆性過程,經l~2周至1~6個月的時間可治愈;重症者發生腸壞死、穿孔、腹膜炎。鋇灌腸X線檢查時,可見指壓痕征、假性腫瘤、腸壁的鋸齒狀改變及腸管紡錘狀狹窄等。內鏡下可見由黏膜下出血造成的黯紫色隆起,黏膜的剝離出血及潰瘍等,與正常黏膜的明顯分界。病變部位多在結腸脾曲。
8.其他 感染性腸炎(如腸結核、沙門菌結腸炎、耶爾森杆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抗菌藥物相關性腸炎、真菌性腸炎等)、放射性腸炎、過敏性紫癜、膠原性結腸炎等應與本病鑒別。
八、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要分級、分期、分段治療。分級治療指根據疾病的嚴重度,分輕、中、重度,采用不同治療方法;分期治療是指根據疾病的活動期、緩解期治療,活動期以控製炎症、緩解症狀為主要目標,而緩解期繼續維持緩解,預防複發;分段治療指根據病變範圍,選擇不同給藥方法,如左半結腸炎用局部治療,廣泛性及全結腸炎或有腸外症狀表現者則以係統性治療為主。
一般治療:①由於本病與胃腸道營養的關係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種營養物質的缺乏,如蛋白質、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等,而營養不良反過來又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因此,近年來無脂無渣的要素飲食已成為其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應給予易消化、少纖維、富營養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製品。發作期給予流質飲食,嚴重者應禁食,通過靜脈給予高營養治療,使腸道獲得休息。②暴發型和急性發作期患者應臥床休息,精神過度緊張者可適當給予鎮靜藥;腹痛或腹瀉明顯者可給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堿(654-2)等藥物,但大劑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結腸擴張的危險。③有貧血、失水、營養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應酌情輸血、補液及給予全身性支持治療。應用蛋白合成激素能改善一般狀況,增進食欲,加速潰瘍愈合。尤應注意水及電解質平衡,補充多種維生素,有利於病變恢複和改善全身狀況。
(一)西藥治療
1.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的用藥方法 可選用柳氮磺吡啶片劑,每天3~4克,分次口服。條件允許的病人可選用相當劑量的5-氨基水楊酸片劑,如美沙拉秦每次0.5克,每日3次口服。
2.輕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還可灌腸治療 病變分布於遠段結腸可酌情用5-氨基水楊酸栓劑1克,每日2次或氫化可的鬆琥珀酸鈉鹽灌腸液100~200毫克,每晚1次保留灌腸,也可用中藥保留灌腸。
3.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處理 可用上述劑量水楊酸類製劑治療,反應不佳者,適當加量或改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常用潑尼鬆每日30~40毫克口服。
4.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處理 一般病變範圍較廣,病情發展變化較快,作出診斷後應及時處理,給藥劑量要足,治療方法如下。
(1)腸外應用廣譜抗生素控製腸道繼發感染,如阿莫西林、硝基咪唑及喹諾酮類製劑。
(2)患者要臥床休息,適當輸液、補充電解質,以防水鹽平衡紊亂。
(3)便血量大,發生貧血的患者如血紅蛋白每升90克以下和持續出血不止的患者應考慮輸血。
(4)營養不良,病情較輕者可用飲食增加營養,病情嚴重者應給予腸外營養。
(5)靜脈類固醇激素使用7~10天無效者,可考慮環孢黴素靜脈滴注,每人每天每千克體重2~4毫克。由於藥物有免疫抑製作用、腎毒性及其他不良反應,應嚴格監測血藥濃度。
(6)頑固性結腸炎病人也可考慮其他免疫抑製藥,如硫唑嘌呤等。如上述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應及時進行內、外科會診,確定結腸切除手術的時機與方式。
(7)慎用解痙藥及止瀉藥,以避免誘發中毒性巨結腸。
(8)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腹部體征變化,及早發現和處理並發症。
(二)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由外邪內侵、飲食所傷、內傷七情、脾胃虛弱所致。屬中醫泄瀉、腸風、便血、腹痛等範疇,中醫藥治療本病已顯示出其優越性和廣闊的前景。
1.溫熱蘊毒型 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糞便夾有膿血、黏液,苔黃膩,脈滑數。
[作用]清利濕熱,理氣導滯。
[組成]白頭翁lO克,秦皮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車前子12克,木香2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
2.脾虛濕滯型 大便時溏時瀉,遷延日久,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糞便帶有黏液或膿血夾雜不消化食物,納呆脘悶,麵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作用]健脾化濕,和中止瀉。
[組成]黨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木香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5克,陳皮10克,澤瀉10克,葛根10克。
[中成藥]鍋類散,每晚1支,用20~40毫升開水調用,保留灌腸。
3.肝旺脾虛型 腹瀉多於情緒緊張或激動後發生,腹痛即瀉,瀉後痛減,或伴有裏急後重,胸脅脹痛,脹滿納呆,矢氣頻作,苔薄白,脈弦細。
[作用]抑肝扶脾,理氣止痛。
[組成]白芍12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柴胡IO克,枳殼10克,葛根10克,薏苡仁12克,焦山楂10克。
[中成藥]逍遙丸,瀉痢固腸丸。
4.腎陽虛衰型 晨起腹瀉、腹痛、腸鳴,便急,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作用]溫腎固腸。
[組成]四神丸加減,可用吳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補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炮薑5克,訶子肉10克。
(三)手術治療
因手術後複發率高,故手術適應證主要是針對並發症,包括完全性腸梗阻、瘺管與腹腔膿腫、急性穿孔或不能控製的大量出血。應注意,對腸梗阻要區分炎症活動的功能性痙攣與纖維狹窄引起的機械梗阻,前者經禁食、積極內科治療多可緩解而不需手術;對沒有合並膿腫形成的瘺管,積極地內科非手術治療有時也可閉合,合並膿腫形成或內科治療失敗的瘺管才是手術指征。手術方式主要是病變腸段切除。術後複發的預防至今仍是難題。一般選用美沙拉嗪口服,甲硝唑可能有效,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多,硫唑嘌呤或巰嘌呤在易複發的高危患者可考慮使用。預防用藥推薦在術後2周開始,持續時間不少於3年。
(四)食療
要掌握以下原則。
1.供給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盡可能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增強體質,利於病情緩解。
2.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纖維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蘿卜(心裏美)、韭菜、芹菜等多渣及含粗纖維豐富的食物。疾病發作時,應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帶刺激性的蔥、薑、蒜等調味品。刀工要細,不要用大塊肉烹調,要經常用碎肉、肉丁、肉絲、肉末和蒸蛋羹、煮雞蛋等形式。
3.腹瀉時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各種菜肴應盡量少油,並經常采用蒸、煮、燜、汆、燉、水滑等烹飪方法。可用紅茶、焦米粥湯等收斂飲料,加餐宜少量多餐,增加營養。
在飲食調養過程中,病人及其家屬應注意觀察病情,注意哪些食物對病人治療效果好,哪些食物病人食後感到不適或有過敏反應,應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摸索適合病人的飲食。在疾病發作期,因不能食用蔬菜、水果,應注意適量補充維生素製劑,以保證機體對維生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