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預 防(1 / 2)

十、預 防

1.胃切除術後要加強對殘胃的監控

胃部分切除後的胃叫殘胃,胃良性病變手術後殘胃發生的癌稱殘胃癌,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於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內,亦可發生於單純胃腸吻合術,或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內。一般認為,應限於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做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一般認為在1%~5%。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從胃手術至殘胃癌發生的間隔時間文獻報道不一,平均為13~19年,最長間隔為40年,少數病例短於10年。一般認為,胃手術後15年內,殘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後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後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因此,過去認為早期胃切除可以防止消化性胃潰瘍惡變的觀點,現已被否定。胃與十二指腸手術切除後殘胃癌的發生率兩者大致相仿。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做畢羅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羅Ⅰ式者更易發生殘胃癌。殘胃癌的好發部位是吻合口,但亦可彌散發生於整個殘胃。良性消化性潰瘍手術5~10年後,殘胃可發生腺癌,稱為殘胃癌。胃切除手術後癌的確實發生率仍不清楚,可能是正常人口發病率的2倍。在胃癌病例中約5%發生於手術後殘胃。有研究者於1973年收集文獻已達1100例。在屍解材料中,殘胃癌發生率為8.2%,多於未手術患者癌的發生率(5.9%)。

手術切除後的胃必然要做胃空腸或胃十二指腸吻合,吻合口可因受到侵擾和感染,最易發生炎症,長期的炎症就是胃癌的基礎或前提。故胃切除術後5年以上者,應定期做胃鏡檢查。胃手術後尤其在術後10年開始,發生率顯著上升,更應提高警惕,定期檢查。

2.怎樣預防潰瘍病

對於沒有潰瘍病的人,預防潰瘍病非常重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⑴學會處理精神壓力:練習放鬆的技巧——包括深呼吸,引導想象,並堅持適當的鍛煉,可有助於減輕壓力。開擴胸懷,大度豁達,保持樂觀情緒。

⑵不食用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憑借平常的感覺,當你食用某些食品時,如果食物使胃感覺不適,就不應再吃它。人各不同,但辣味食物或高脂食物通常是有刺激性的。

⑶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纖維素被認為是抗癌成分,富含纖維素飲食同樣可以減少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機會。纖維素已被認為能促進黏蛋白分泌,而黏蛋白可以保護胃和十二指腸黏膜。

⑷戒煙:吸煙可致胃酸增高,為引發潰瘍病創造條件,大量吸煙的人更有可能發生十二指腸潰瘍,主要是因為尼古丁被認為可以阻止胰腺分泌胰酶。

⑸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很多藥物都會刺激胃黏膜,如抗生素,氯化鉀,鐵劑,特別是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不僅可以刺激潰瘍形成,也可以阻止出血性潰瘍愈合,老年人常患多種疾病,用藥品種更多,應注意選擇用藥,不應用藥過多,且可改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必要時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⑹不酗酒:大量酒精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易得潰瘍病。咖啡不要過濃、過量,飲茶不要過濃。

⑺潰瘍病容易複發:治療上應注意殺滅幽門螺杆菌,近年來注意用抗生素藥物聯合治療殺滅幽門螺杆菌後,潰瘍病複發大大減少。潰瘍病容易在秋末春初季節變化時犯病,在季節變化前適當用藥,有助防止複發。

3.警惕潰瘍病的癌變

一般認為,十二指腸潰瘍不發生癌變,部分胃潰瘍會發生癌變,癌變率為5%~10%。癌變者大多數都有長期胃潰瘍病史,潰瘍癌變實際上並非潰瘍本身的癌變,而是潰瘍邊緣上皮細胞經受反複的破壞和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後導致癌變。潰瘍癌變可能發現的先兆有以下幾點。

⑴年齡超過40歲的人,有多年潰瘍病病史,原來典型的潰瘍病症狀不明原因地發生了改變,原來有效的藥物治療變得效果不佳,尤其是抗酸藥物治療不再有效。

⑵潰瘍病的規律性疼痛消失,代之以無規律的上腹痛,原來的隱痛變成持續性痛,原來的夜間不痛出現了夜間痛。

⑶病人出現無原因的勞累、乏力、食欲缺乏或變成厭肉食,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尤其是在吃肉類食品後腹瀉更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