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胃病(1 / 3)

一、認識胃病

1.什麼是胃病

胃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從現代醫學上講,胃病包括多種多樣的疾病,有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各種腫瘤、胃下垂、急性胃擴張、幽門阻塞等。在臨床上,它們經常出現相似的症狀,如胃部的疼痛、飽脹、噯氣、胃酸反流、惡心、嘔吐等。 ???

胃炎和潰瘍病加在一起可能占到胃病患者的絕大部分。胃炎是各種病因導致胃的黏膜發生炎症,稱為胃炎,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大類。慢性胃炎遠多於急性胃炎,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10%~20%,好發年齡在40歲以後,60歲左右達到高峰。據報道,國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10%。消化性潰瘍是人類常見病,一般認為人口中10%的人在一生中患過此病。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的消化作用有關,所以稱為消化性潰瘍。本病95%以上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由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在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醫生有時也難以將兩者區分開,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本病臨床表現很有特點:病程很長,少則幾年,多則十餘年或更長;發作呈現出周期性,疼痛也有節律性,常伴有噯氣、胃酸反流、胸口灼熱等感覺。????

人體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功能,就像電腦出現故障時,最好的辦法是關機和重新啟動,故障即可排除。人體出現疾病時,更多的情況隻是功能的紊亂,或很輕的器質性改變,挺一會兒自己便調整好了,這樣的事很常見。有時一段時間後還沒有好,服些藥也就好了,這種情況也不少見。小胃病就是這樣,往往在這種自我調節中出現和消失。有的反複出現,時間久了,也隻是升格成為老胃病,還可繼續對付著。

胃是消化係統的一個特殊器官,它具有消化和貯存食物的雙重功能,每天多次接受不同性質、不同溫度和不同刺激性的食物,真得有個好“脾氣”才能適應,但也容易出現病態。

在這些胃病裏麵隱藏著一種危險,那就是胃癌。胃癌是一種症狀非常特殊的疾病,開始時沒有特殊的症狀,悄悄地長大,等出現症狀時,常與老胃病的症狀差不多,等症狀明顯時,已經不是早期了。目前胃癌的新發病人數全球每年93萬多例,其中有近40萬在中國內地;40萬人在13億人中占30.7/10萬,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如果按原來的習慣對付胃病,說不定有的人將禍降頭上,後悔莫及,所以要另眼看待胃病,要建立胃病防治的新觀念,不馬虎、不挺、不等待,爭取把胃病治好,注意警惕和預防胃癌。

2.為什麼會得胃病

人類的生活處於與環境的相對平衡之中,人總是處於應對環境的變化中。因為人的情緒變化有利於對環境的應對,比如恐懼增加人的警覺性,發怒增加人的攻擊性,擔憂增加人的腦力活動,人對環境的每一次反應都要做出一定的消耗,所以人類強化這些功能,是以減低其他器官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當人處於精神抑鬱狀態時,消化道供血不足,功能減退,就會表現出胃病的係列症狀。

事實上大多數的常見胃病是屬於非器質性的,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據文獻報道,中國人約有20%的人符合標準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而如果算上所有的胃部不適等胃病症狀,其比例可能還要高。在某些高發人群中,比如戰亂不斷的中東地區,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達到60%以上。

胃病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胃不能及時排空:三種飲食習慣卻容易導致胃瀦留。在功能性胃病中,胃不能及時排空,食物滯留在胃中,嚴重者稱胃瀦留,許多人都有胃排空障礙。胃不能排空,就不能獲得休息恢複的時間,易於進一步發展成為器質性病變;另一方麵,滯留的食物會發酵產氣,細菌生長,或者成塊化石,從而產生一係列的胃病症狀,比如反酸噯氣、上腹不適、胃痛、嘔吐、惡心、食欲缺乏等。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①飲食和生活習慣不健康:人的生活是有生物節奏的,一日三餐如果不規律,會妨礙胃腸正常功能。許多人往往在飯後立即開始工作或勞動,在人體調節與分配血液時,胃腸供血、供氧減少,易於產生功能性障礙。飯後進入睡眠狀態,胃腸功能也會相應減弱,會進一步產生消化不良。

②脂肪性食物多:飲食習慣多煎炒烹炸,過於油膩,當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脂肪時,胃排空時間就會延長,脂肪的消化與吸收要依靠來自胰腺的脂酶及來自肝髒的膽汁的乳化,便於脂酶分解脂肪及小腸吸收。由於脂肪不溶於水而凝集成團,膽汁將它乳化變成更小的顆粒,為脂酶作用提供更多的表麵空間,脂肪的消化吸收比糖類要慢,所以胃會放慢釋放食糜進入小腸。

③食物過熱:食物過熱也影響胃功能,胃腸的肌肉是平滑肌,平滑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冷縮熱脹,胃腸痙攣疼痛時,在腹部加溫就會緩解,因為溫度升高,平滑肌張力就減弱。吃得過熱可致胃張力減弱,不利於排空。食物烹調的目的是使之變性易於消化以及殺菌滅毒,但用不著吃得過熱,常溫食品更有利於消化。

(2)好的進食習慣:食品種類很多,我們不必擔心吃不到好食品。如果您有功能性的胃病,為了促進胃排空及修複,不妨進行分食製,是指把所有的食品按其消化排空時間進行安排,先喝水喝湯,再吃水果菜蔬,再吃飯,飯後吃肉。吃時一定要細嚼慢咽。進食中與進食後都不要喝水,因為喝水會增加胃內容物的體積。但在胃內容物向腸內逐漸排出後,比如半小時或者1小時後喝水,此時可以稀釋內容物,

同時刺激胃蠕動,有利於胃排空。

(3)不要隨便吃藥:藥店裏大多數治胃病的藥是抑酸藥或者中和劑,如果使用不當,它們對正常的消化功能會造成損害,因為胃酸是消化過程中的必要成分。使用藥物治療最好要了解機製與原理,不適當的藥物會加重胃病,因為胃腸道反應是藥物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的。平常所用的非激素類的抗炎藥,如大多數的感冒藥,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遠離藥品是胃養護的關鍵步驟之一。

(4)了解食物的排空時間表:科學養胃的關鍵是促使胃在適當的時間排空,讓胃得到充分的休息與修複的時間。各種食物的胃排空時間是不一樣的,那麼什麼樣的食物可以促使胃排空呢?液態食品更易排空,脂類食品最不易排空。具體而言,食物的排空時間可以大致細述如下。水0分鍾;水果蔬菜汁、無油菜湯15~20分鍾;不含脂肪、肉類的流汁20~30分鍾;多汁類水果20~40分鍾;多汁類蔬菜30~40分鍾;菜葉類蔬菜40分鍾;根類蔬菜15~50分鍾;富含澱粉類蔬菜60分鍾;穀物類90分鍾;黃豆種子類120分鍾;堅果類150分鍾;減脂牛奶90分鍾;全牛奶120分鍾;蛋30~45分鍾;魚類30~60分鍾;雞肉90~120分鍾;火雞120~135分鍾;牛羊肉3~4小時;奶酪4~5小時;豬肉4.5~5小時。

3.胃病為什麼難治

胃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因為與每天的飲食密切相關,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病;複發率很高;若治療不及時,便容易引起胃潰瘍甚至出血、糜爛,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有一部分可能會導致癌變。許多患者都說胃病難治,那麼究竟難在哪裏?

(1)患者不重視,小病變大病:胃為人體健康之本,胃病對患者健康影響大,但胃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和常見病,人們往往對它不重視。大多數人認為,胃病不是什麼大問題,能拖就拖,實在熬不住了才去買點藥吃;很多人還把胃病誤認為是消化不良,甚至錯誤地吃藥止痛,從而掩蓋了疾病的症狀,導致疾病發展成慢性胃炎、

胃潰瘍,甚至胃癌,而能去醫院找醫生的多半是久治不愈的老胃病患者。

(2)自我治療,影響效果:目前用於胃病治療的中、西藥物不下百種,要在這麼多的藥物中選擇到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實在不容易。很多人對自己的病情並不清楚,隻是聽信別人的經驗介紹,或聽信廣告,或看藥品說明書選藥,在沒弄清楚自己病是怎麼回事的情況下,僅憑經驗買藥吃,能治好的很少。即便經過努力治好了,可能一次進食不當,再次得病而影響信心。把自己當成醫生,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負責任,這是胃病難治的第2大原因。

(3)飲食、生活不當影響治療:飲食、生活與胃病的發病和治療的關係很密切,有的人一邊吃藥,一邊卻在吸煙、酗酒、暴飲暴食、濃茶咖啡、通宵熬夜,這治療還能有效嗎。

專家建議,治療胃病用藥之前首先要經正規的、有一定資質的大型中西醫院進行確診,明確自己的胃病類型、輕重程度,然後采取相應的積極治療,並在飲食、生活各方麵積極地配合治療,才是正確的治病之道。

4.哪些胃痛的情況要立刻去醫院

既往患胃炎、潰瘍病或其他胃病,這次發作胃痛較重,以下情況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⑴?當過量飲酒、暴飲暴食等因素引起胃部疼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出現時,立刻去醫院檢查。

⑵?病情較為嚴重,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如闌尾炎、胃穿孔、腸梗阻等急腹症,需要去醫院。

⑶?胃痛合並有妊娠、其他疾病、老年、小兒等特殊情況,最好去醫院治療觀察。

⑷?患急性胃炎,自行服藥3天症狀不見改善;或平時就有慢性胃炎,但各種因素造成胃痛、食欲缺乏、嘔吐等症狀嚴重時,也需先去醫院檢查。如果經診斷問題不嚴重,症狀較為輕微,僅僅是胃部略微不適,或燒灼感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自行服藥。

⑸ 如患有急性感染性胃炎時,需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菌情況選不同的抗生素,再回家治療。

5.潰瘍病的臨床表現

潰瘍病也稱消化性潰瘍,是指在某種情況下胃腸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破壞,而形成的慢性潰瘍。本病隻發生在與胃酸接觸的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腸,也可發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及曼格爾(Meckei)憩室。95%~99%的潰瘍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分別稱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人類的常見疾病,一般認為人口的10%在一生中患過此病。由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在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醫生有時難以將兩者區分開來,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本病的臨床表現很有特點:病程很長,少則幾年,多則十餘年或更長;發作呈現出周期性,如秋季或春季發病,疼痛也有節律性,常伴有噯氣、胃酸反流、上腹或胸口灼熱等感覺。胃鏡下可見圓形、橢圓形的慢性潰瘍。潰瘍病的症狀有疼痛、灼心、反酸、噯氣、打嗝、惡心、嘔吐、體重減輕、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的表現,以及出血與貧血等。

但還有一些潰瘍病患者可以沒有任何較明顯的症狀,隻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或死後解剖時才被發現患有胃潰瘍病;少數病人僅在發生了嚴重的並發症,如穿孔、出血、幽門梗阻時才被發現。這些病人查體可無陽性體征。此外,還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如食欲缺乏。飯後脹滿、惡心、嘔吐等症狀的出現並不一定標誌著幽門梗阻的發生。

6.潰瘍病的疼痛特點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常常有腹痛的表現。潰瘍病的疼痛還有其值得注意的特點。

⑴?長期性:由於潰瘍發生後可自行愈合,但愈合後又好複發,故常有上腹疼痛的長期反複發作的特點。整個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⑵?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呈反複周期性發作,也是潰瘍反複愈合又發病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中、上腹部疼痛發作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全年都可發作,但以冬春、秋冬季節發作者多見。

⑶?節律性?:潰瘍疼痛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在一天中,清晨3點至早餐的一段時間,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時間內很少發生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在兩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抑酸藥物後緩解。部分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由於夜間的胃酸較高,尤其在睡前曾進餐者,可發生半夜疼痛。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出現上述節律。

⑷?疼痛部位: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於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胃潰瘍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部,但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胃體部潰瘍的腹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線的左側或左上腹部;位於胃小彎高位的潰瘍、賁門或胃底部的潰瘍,疼痛可出現在前胸的左下部位;當胃潰瘍位於後壁或向後穿透胰腺時,可以出現後背疼痛。胃潰瘍的疼痛定位不如十二指腸潰瘍那樣局限。疼痛範圍約數厘米直徑大小。因為空腔內髒的疼痛在體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確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準確反映潰瘍所在的解剖位置。

⑸?疼痛性質:多呈鈍痛、灼痛或饑餓樣痛,一般較輕而能耐受,持續性劇痛提示潰瘍穿透或穿孔。

⑹?影響疼痛的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抑酸藥、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如天寒時常發作疼痛,所以許多患者都在腹部加一個薄棉墊保暖,可減輕疼痛或減少發作。十二指腸潰瘍常出現饑餓痛,還可為少量進食所緩解,尤其進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如油煎雞蛋、蛋糕等。雖然疼痛,但食欲多保持正常,這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特點。胃潰瘍則可因食後疼痛發作而懼食。

7.潰瘍病的胃部不適與體重減輕

灼痛、反酸、噯氣、打嗝、惡心、嘔吐都是胃功能失調的症狀,其中十二指腸潰瘍以灼痛、反酸者為多,這與胃酸過多有關,並可因服抑酸藥後緩解;胃潰瘍則以噯氣、打嗝的出現率較高。惡心和嘔吐常表現在活動性的潰瘍,而且把出現嘔吐作為潰瘍活動的重要征象。至於出現睡前吐出當天的食物或嘔吐前一天食物,那是幽門梗阻的表現。

不少胃潰瘍病人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這是由於熱量攝入減少的結果。胃潰瘍病人常於進食後引起腹痛,不進食則不疼痛,因此為了減少疼痛,病人寧可少吃或不吃。由於食物的種類和量與疼痛有關,往往使病人過於慎重地選擇食品或減少食量。因而長期熱量攝入不足,便會導致體重下降,甚至營養不良。體重減輕有時相當顯著,如果發生在40歲以上的病人,甚至會使臨床醫生疑為惡性腫瘤。體重減輕並非在所有的潰瘍病患者都有表現,相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則可能不出現體重減輕,因為這些患者常因出現饑餓痛而不斷進食,以緩解疼痛,實際攝入食物量常不減少。

此外,潰瘍患者常有全身症狀,可有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的表現,或有緩脈、多汗等自主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的症狀。

8.潰瘍患者常表現有出血和貧血

胃潰瘍較十二指腸潰瘍易出血,且出血量大,容易反複發作。潰瘍病出血因出血量不一,表現差別很大。少量出血可無臨床表現,僅表現為糞便潛血檢驗陽性。這種檢驗隻是查出糞便中有鐵離子,所以還必須排除吃了鐵劑、含血量較多的肉類,尤其是肝類食品,或禁食這些食品2~3天,並排除了腸鉤蟲症後,此時若發現便潛血陽性才有意義,所以臨床上通常讓患者進食潛血食(即不含鐵離子的飲食)3天後才作潛血試驗。如果出血量很大,則可因大便像柏油那樣,稱之為柏油樣便。但對於一般腸部情況良好的患者,要排除在上次排便後不曾食用動物血製品,如血腸、豬血等,才有意義。對於大量出血的患者,可呈現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的變化。長期的出血,那怕量不很多都會引起貧血。

9.潰瘍病的並發症

潰瘍病的並發症有時十分嚴重,必須及時識別,主要的並發症有以下幾方麵。

⑴?出血:潰瘍出血是一個常見的並發症。出血是由於病灶處的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裂所致。出血量的多少與被侵蝕的血管大小相一致。小量出血僅表現為糞便隱血,大量出血表現為嘔血和(或)黑糞。特點是原來的潰瘍症狀在出血前可加重,出血後血液和血塊阻隔了胃酸對潰瘍麵的刺激,疼痛可得到減輕。24~48小時內進行早期纖維胃鏡檢查,其出血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

⑵穿孔:當潰瘍深達漿膜層時可穿透而發生急性穿孔,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溢入腹腔,導致急性彌散性腹膜炎。臨床表現為上腹部劇痛突然減輕,相繼出現向全腹擴散的持續性劇烈疼痛,如活動則疼痛更劇而不敢動,可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呼吸運動受限而變淺,腹式呼吸消失,手足涼,出冷汗和血壓下降等症狀。繼則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全腹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腹肌強直呈板樣硬,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X線片檢查,可見遊離氣腹征。部分病人在穿孔前潰瘍底部已與周圍組織或鄰近器官粘連,故在穿孔時,不發生彌散性腹膜炎的症狀,但可引起較劇烈的上腹持續性疼痛,當穿透至胰腺時則呈現後背的明顯疼痛,亦可有一定程度的胰腺炎表現。這類穿孔稱為慢性穿孔,即穿透性潰瘍。若穿孔不大,穿孔時胃又處於空虛狀態,可隻伴有局限性腹膜炎,其臨床表現與急性穿孔相似,但程度較輕,稱為亞急性穿孔。這種情況適合中西醫結合非手術療法。

⑶幽門梗阻:十二指腸球部或幽門潰瘍可引起幽門痙攣,潰瘍的周圍組織也可因炎性水腫,形成暫時性的幽門梗阻,這種梗阻可隨著炎症好轉而消失。但約3%的潰瘍患者可因瘢痕形成或與周圍組織粘連而引起持久性、器質性的幽門狹窄而致幽門梗阻,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餐後加重,常伴有胃蠕動波、蠕動音、振水音等;後期無蠕動波,但可見擴大的胃型輪廓。常有嘔吐,嘔吐物中可見有隔夜食物,味酸臭,吐後上述症狀可減輕或緩解,嚴重者可引起脫水、低鉀、低氯性堿中毒和氮質血症等。

⑷?癌變:一般認為十二指腸潰瘍極少發生癌變,少數胃潰瘍會發生癌變,癌變率僅在5%~10%。嚴格地說,並非是潰瘍的癌變,而是潰瘍周圍的組織在不斷的炎性變和修複的交替中發生癌變。癌變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長期胃潰瘍病史,潰瘍邊緣上皮細胞反複破壞和黏膜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後導致癌變。潰瘍癌變常可發現的征象有:①?年齡超過40歲的人,有多年潰瘍病的病史,原來典型的潰瘍病症狀不明原因地發生了改變,原來有效的藥物治療變得效果不佳,尤其是抗酸藥物治療無效?;②?潰瘍病的規律性疼痛消失,代之以持續性或無規律的上腹痛;③?病人出現無原因的勞累、乏力、食欲缺乏或變成厭多油食品,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尤其是在吃肉類後腹瀉更為加重等;④?全身狀態短期惡化、營養狀態轉差,出現消瘦、體重下降、貧血或頑固性嘔吐;⑤?不明原因低熱,大便隱血持續陽性超過1個月,胃液檢查未查到胃酸;⑥?胃鏡檢查取得病理證實。癌變的治療是手術切除。

10.為什麼小兒也會得潰瘍病?

小兒潰瘍病以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多見。主要與飲食無規律、飲食量不節製、暴飲暴食等因素有關。部分幼兒邊吃邊玩,有些家長或是在飯桌上挑逗小孩或是吃飯時訓斥孩子。有些兒童早上起床晚,為了趕上課,連早餐也顧不上吃。有些兒童為了貪玩或為了趕功課,囫圇吞棗地將飯咽下,為了吃得快而用湯泡飯,或開水泡饅頭,時間長了就容易引發潰瘍病。或因過時誤餐使胃部強烈的饑餓蠕動引起高度饑餓感,又造成胃的逆蠕動,致胃黏膜血管擴張,黏膜水腫,胃酸的破壞使局部引發炎症和潰瘍,或飲食過飽時,胃竇部高度擴張,胃泌素分泌減低了幽門括約肌的能力,引起十二指腸液的反流,容易破壞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而引起潰瘍。小兒得潰瘍病的原因,歸納起來不外有以下幾種:①飲食習慣不好,饑飽不勻,生活不規律;②早餐過分馬虎或狼吞虎咽,或根本不進早餐;③過食冷飲和零食;④過度疲勞,精神緊張;⑤得了胃炎沒有堅持治療,由慢性胃炎或胃竇炎發展成潰瘍病。

小兒消化道潰瘍雖然不如成人發病率那麼高,但近年來已有上升趨勢。因此,了解小兒胃潰瘍與成人胃潰瘍有哪些不同,對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小兒潰瘍病不像成人那麼典型,成人得了潰瘍病常有噯氣、反酸及上腹部疼痛的症狀,而小兒常表現上腹部或臍周圍的隱痛,多數無規律。而反酸、噯氣相對比較少見。年齡越小,症狀就越不典型。新生兒、嬰兒時期的潰瘍病主要表現為反複嘔吐、厭食、便血和哭鬧不安等,因而症狀無特異性。有報道,小兒潰瘍病與成人相同點有:O型血型者發病率較其他血型為高。一般認為潰瘍沒有遺傳性,但是存在同一家庭成員中發生幾個病者的傾向。一般認為兒童潰瘍病與精神因素有關,成人病例中,其病史不少是兒童時期由於環境的劣性刺激或精神創傷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