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糖尿病早知道(1)(1 / 3)

第1章 糖尿病早知道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引起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目前糖尿病發病率之高,影響之大引起百姓和社會極大的重視。糖尿病能否預防,一旦患病能否治愈,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本章從糖尿病的流行趨勢、病因和臨床症狀、診斷和實驗室檢查,以及防治措施和治療等基本問題向大家做一較全麵的介紹。“防患於未然”,盡可能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識,盡早行動起來,糖尿病就能得到預防和及時治療。

第一節 糖尿病近在身邊

近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增長勢頭迅猛,中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別高達9.7%和15.5%,以此推算目前中國有9240萬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1.482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居世界第一取代印度。糖尿病離我們越來越近,其危害和影響也越來越大。

糖尿病患者有多少

首先我們看一下專家進行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了解近年發病人群的數量、分布及發病趨勢。

全球 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每年的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統計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1.71億,到2030年還要增長1倍,達到3.66億。發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窮到富急劇變化著的發展中國家。這種迅猛增長的勢頭被專家視為21世紀“流行病”。

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是2型糖尿病的高發區。亞太地區患病率最高的國家及地區是太平洋島國瑙魯、美國皮瑪(Pima)印地安人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某些地區,其發病率高達40%~50%。來自第4屆國際糖尿病聯盟亞太地區大會的資料表明,澳大利亞2型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為4%;新加坡糖尿病患病率由1984年的4%增長到1992年的8%;在某些發達國家,隨著經濟收入的迅速增加,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升高;1型糖尿病患病率在香港華人及日本人均為2.0/10萬人·年,台灣為1.5/10萬人·年,移居美國的華人高達4.9/10萬人·年。

種族 科學家發現某些特定種族患糖尿病危險性更高。如調查亞太地區,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是多民族聚集區,本地區2型糖尿病高危種族包括:密克羅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某些美拉尼西亞人、移居國外的亞洲印度人及華人、澳大利亞澳洲土著居民等。再如兒童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是芬蘭,兒童患糖尿病比例達到20%。

中國 我國20多年前,即使是成年人了解糖尿病的人也不太多,但是今天不但成年人,而且常可從學齡前的孩子口中聽到“糖尿病”這三個字。可見糖尿病確實已經成為今天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有重大影響的疾病。據2007—2008年全國14個省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歲以上人群的糖尿病總患病率為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15.5%,估計糖尿病的總患病人數為9 240萬,而糖尿病前期人數達到1.48億。我國糖尿病患者中95%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僅占少數。我國民族間的發病率差異達12倍,發病率最高的民族是哈薩克族,達3.06/10萬人·年,為最低者(滿族:0.25/10萬人·年)的12倍。

性別 2007—2008年全國14個省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人群的糖尿病人群中,男性發病率為10.6%,女性患病率為8.8%。此外,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從二三十年前的3%急劇升至目前的10%左右。

年齡 年齡是與糖尿病患病最密切的相關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據統計21—39歲糖尿病的患病率為3.2%;40—59歲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1.5%;60歲以上糖尿病的患病率為20.4%。目前糖尿病發病年齡較以往呈現明顯前移的趨勢,在青中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更快。據對全國14個省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2007—2008年與1994年全國糖尿病相比,按相同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5—34歲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8倍,而在55—64歲的人群增加了3倍。

體重 體重與糖尿病有一定關係。體重指數<18.5,糖尿病患病率為4.5%;體重指數18.5~24.9,糖尿病患病率為7.6%;體重指數25~29.9,糖尿病患病率為12.8%;體重指數>30,糖尿病患病率為18.5%;中心型體脂積聚可以顯著增加患糖尿病的相對危險,什麼是中心型體脂積聚?即由於腹部或內髒脂肪增加導致的大肚子(腰臀比增大)。

城鄉 城市和農村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農村和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8.2%和11.4%,而欠發達農村糖尿病的患病率隻有城市的50%,即5.8%。

青少年 兒童糖尿病多為1型糖尿病。根據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在14歲以下的兒童糖尿病患者中,90%為1型糖尿病。我國兒童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特點是女孩發病率高於男孩;不同性別的確定校正發病率分別為男0.52/10萬人·年,女0.66/10萬人·年,女孩的1型糖尿病確定校正發病率顯著高於男孩。另外,有報道近年2型糖尿病在有遺傳傾向的肥胖兒童中增加迅猛。

地域 地域不同糖尿病發病率也有一定差異。就1型糖尿病來說,全世界不同地區發病率有數十倍的差異,最高的是芬蘭白人,達36.0/10萬人·年,而東南亞地區則較低,報告的結果為2.0/10萬人·年左右。我國20個地區之間1型糖尿病確定校正發病率的變化範圍為0.22/10萬人·年(長沙)~1.21/10萬人·年(上海),相差近6倍。以長江為界,我國南北兩大地區1型糖尿病的確定校正發病率分別為0.50/10萬人·年和0.65/10萬人·年;不同緯度地區兒童1型糖尿病的確定校正發病率分別為:北緯20°以南為0.30/10萬人·年;北緯20°及其以北至北緯30°以南為0.41/10萬人·年;北緯30°及其以北至北緯40°以南為0.73/10萬人·年;北緯40°及其以北為0.60/10萬人·年,顯示了南低北高變化規律。我國大陸兒童的1型糖尿病標化發病率為0.57/10萬人·年,而台灣為1.5/10萬人·年,香港為2.0/10萬人·年,移居美國的華人高達4.9/10萬人·年。城區與郊縣(農村)兒童1型糖尿病的確定校正發病率分別為1.12/10萬人·年和0.38/10萬人·年,城市兒童的發病率顯著高於農村。

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

1.糖尿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目前糖尿病發展迅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及“甜蜜的殺手”,流行病學調查糖尿病是全球死亡率居第4位死因的疾病,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導致了許多社會衛生和經濟問題。糖尿病本身並不導致死亡,但其危害主要是引起的各種並發症,如心血管病變、腎及神經損害、腦卒中等。下麵看一組數據。

(1)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概率為非糖尿病者25倍以上。

(2)糖尿病患者腦卒中概率是一般人的3倍。

(3)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概率是一般人的2~4倍。

(4)在終末期腎病患者中有1/3是糖尿病腎病患者。

(5)糖尿病患者發生神經病變概率為50%。

(6)糖尿病患者合並高血壓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7)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嚴重危及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心理健康。

(8)妊娠期糖尿病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可導致孕婦流產、早產、死胎、妊娠高血壓等,且容易發生妊娠子癇,造成眼睛、腎髒的損害及產後出血等。

上述數據顯示“殺手”涉及麵之廣,危害之大,但就目前的治療手段來說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均難以治愈,其並發症的控製也是比較棘手的問題。

2.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降低

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低於健康人群,並且在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獨立性、社會交往及物質生活環境領域的主觀滿意程度低於健康人群。其主要原因:一是一旦得了糖尿病就需要終身治療,疾病本身給病人帶來痛苦,加之長期嚴格的飲食控製和使用降糖藥物,降低糖尿病人的體能,使之容易感到疲乏和精力不濟、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二是糖尿病因病程長、病情反複,合並症多的特點,給糖尿病人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有可能損害他們的心理功能,易產生絕望、焦慮、憂鬱等負性情感,從而影響糖尿病人與親屬及同事的情感交流,還表現為社會交往及娛樂活動減少、社會適應和工作能力減退。三是糖尿病病人長期患病,非常依賴藥物及醫療服務,渴望獲取各類醫療信息,更看重家庭的支持和同事的關心。如果生活條件差、經濟負擔重、居住環境惡劣,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時,家人無法持久照顧,易產生自卑、抑鬱的心理狀態,且無法自我調整,這樣又加重他們的不良心情,使他們對自我生活現狀產生不滿。

3.糖尿病治療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1)全球每年因糖尿病控製不好而導致死亡的人數為380萬,是艾滋病和瘧疾死亡人數的總和;未來20年糖尿病病人總數將有3.8億,其中發展中國家人口占80%;各地區糖尿病病人治療花費分布不均衡,美國擁有8%的世界糖尿病病人,但花費卻是全球總額的50%,人均費用超過6 000美元,而在非洲的布隆迪,每個人平均費用僅為6美元。

(2)中國糖尿病專家提到我國大陸每年用於糖尿病治療的費用目前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其中治療糖尿病並發症的相關費用占80%以上,平均每年每例有並發症患者治療費用為18 828元,是無並發症患者的5.1倍。

(3)糖尿病並發症住院費用高,尤其是心腦血管並發症和糖尿病足部病變治療費用高昂。據全國14家三甲醫院的調查顯示,我國大陸糖尿病足平均住院日為26天,平均住院費1.5萬元,大約是糖尿病平均住院費用的4倍。

(4)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計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將明顯削弱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由於三大疾病的影響,未來10年,中國GDP產值將減少5 577億,印度和俄羅斯分別減少3 366億和3 032億。

第二節 糖尿病常常偏愛誰

糖尿病以其快速的增長和嚴重的危害,引起了全球的重視和研究。到底誰更易患病?如何遏製蔓延的勢頭?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目前的研究表明發生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缺陷和不良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在糖尿病患者的親屬中,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高於無糖尿病史家族者約17倍。而肥胖、高齡、病毒感染等均與糖尿病有關。

糖尿病有4個常見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不盡相同。下麵分別介紹各型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可能的誘發因素。

1型糖尿病偏愛誰

1型糖尿病偏愛有遺傳和自身免疫方麵缺陷的人,這些人遇到不良環境因素就可能發病。

名詞解釋

什麼叫遺傳:遺傳是指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功能等由上代傳給下代。

什麼是遺傳缺陷:遺傳缺陷是指父親和(或)母親傳給孩子的基因有問題。

1.1型糖尿病的親屬發生糖尿病的機會顯著高於一般人群

1型糖尿病父親對子女的影響比母親影響更為顯著: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且他在青少年時期就確診為糖尿病,那麼他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可能是1/17。但如果孩子的媽媽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時候還不滿25歲,她生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可能是1/25。如果媽媽是滿25歲以後才生的孩子,孩子患糖尿病的可能就會降低到1%。然而,如果父母雙親都患有1型糖尿病,他們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可能將提高到1/4。同卵雙胎若有一人得1型糖尿病,另一人得1型糖尿病的概率有50%。

2.病毒感染、化學物質及飲食作為環境因素可使人得1型糖尿病

其中以病毒感染最重要。目前已發現腮腺炎病毒、柯薩奇B4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腦心肌炎病毒及肝炎病毒等與1型糖尿病發病有關。

為何感染了上述病毒就可能患1型糖尿病呢?因為病毒直接破壞胰島B細胞,B細胞內的物質被釋放出來,人體在清除這些物質時,進一步損傷B細胞;或病毒引導人體免疫係統,間接損傷胰島B細胞。在這些機製中可能有遺傳因素參與。胰島B細胞被破壞後,胰島素減少甚至不能產生胰島素,因而血糖升高引起1型糖尿病。

3.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藥物可引起1型糖尿病

目前已知對胰島β細胞有毒性作用的化學物質或藥物有:四氧嘧唑、噴他脒、鏈脲佐菌素、煙酸、糖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二氮嗪、α-腎上腺素能激動藥、噻嗪類利尿藥、苯妥英鈉、α-幹擾素等。

4.牛奶作為飲食因素與1型糖尿病的發生

據報道牛奶喂養的嬰兒以後發生1型糖尿病的風險性高,有人認為牛奶與胰島B細胞表麵某些結構相似,使免疫係統把胰島B細胞誤認為牛奶予以清除,損傷了胰島B細胞,從而引發1型糖尿病。須強調的是,這種情況,隻發生在喝牛奶且有HLADQ/DR易感基因的嬰兒。

胰島B細胞的自述

我是胰島(胰島是散在胰腺內的百萬個內分泌細胞團塊)中4種內分泌細胞中的一種,主要功能是生產胰島素。胰島素是動物體內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能促進人體的組織、細胞攝取和利用血中葡萄糖,促進葡萄糖進入脂肪細胞,把血糖合成糖原,並貯存於肝和肌肉中,同時抑製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物轉化成糖,促進葡萄糖轉變為脂肪酸,貯存於脂肪組織。胰島素還能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合成,抑製蛋白質分解和脂肪的分解。這樣使血糖水平下降。

5.存在自身免疫因素的人易得糖尿病

約90%新發現的1型糖尿病人循環血中有多種能與胰島B細胞結合、繼而損傷胰島B細胞的物質,目前發現至少有10種,這些物質均為胰島B細胞自身免疫和損傷的標誌,在糖尿病發病前就已存在於人的血清中。目前認為1型糖尿病是一種由體內淋巴細胞幫助的、以自我損傷導致的胰島炎和選擇性胰島B細胞損傷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名詞解釋

免疫反應:是機體在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識別自我、排斥異己”的一種重要功能。

自身免疫:是機體把自身的東西誤認為異己,進行排斥。

自身免疫因素:是指人體內存在能把自身的結構當作異己進行排斥而引起疾病的東西。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機體把自身物質當作異己進行排斥而導致的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

2型糖尿病偏愛誰

2型糖尿病偏愛有多個遺傳基因缺陷且遇到不良環境因素的人。2型糖尿病的發病涉及胰島素作用和胰島素產生兩方麵的缺陷,二者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均有關,遺傳因素是內因,環境因素是外因,環境因素通過遺傳因素起作用,大多數2型糖尿病是多個基因及多種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的複雜病。

1.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

具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早期即存在胰島素抵抗,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由於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或疾病本身的演進,胰島素抵抗逐漸加重。為彌補胰島素作用的日益減退及防止血糖升高,B細胞生產胰島素增多,出現高胰島素血症。當B細胞生產能力不足以完全戰勝胰島素抵抗時,就出現血糖升高,首先是餐後血糖升高(IGT期)。當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B細胞因長期過度生產胰島素而衰竭,血糖進一步升高,終致糖尿病。高血糖時,B細胞生產胰島素不僅不增加反而減少,並增強胰島素抵抗,即“葡萄糖毒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2.遺傳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較1型糖尿病更為重要

基因缺陷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產生不足),從而引發2型糖尿病。據調查同卵雙胎患2型糖尿病一致率為90%,雙親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風險率為5%~10%,父母皆患病者的子女中5%有糖尿病,12%有葡萄糖耐量減退。

名詞解釋

胰島素抵抗:是指各種因素使胰島素作用的對象(肝、脂肪、骨骼肌、血管內皮等)攝取和利用胰島素的效率及作用降低,一般在早期,胰島B細胞為了維持血糖的正常而產生過多的胰島素,還會使血中的胰島素水平增高。

3.引起胰島素抵抗主要因素

(1)阻礙胰島素信號傳導的因素可引起胰島素抵抗

◎長期高血糖(葡萄糖毒性作用):可使胰島素信號通路中的蛋白絲氨酸磷酸化受阻而阻礙信號轉導,從而降低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遊離脂肪酸升高(脂毒性作用):近年認為大量脂肪在肝、肌肉和B細胞等組織堆積為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三酰甘油含量與胰島素抵抗關係尤為密切。

◎細胞因子:在肥胖(尤其中心性肥胖)、氧化應激等狀況下產生的一些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瘦素、白介素-6等對胰島素信號途徑起到阻礙作用。

(2)某些基因突變與胰島素抵抗有關

◎使胰島素信號在細胞內轉導的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胰島素信號不能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而引起胰島素抵抗。

◎基因變異可使已進入細胞的胰島素信號不能打開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門,導致胰島素抵抗。

◎進入細胞內的胰島素因基因突變,不能傳遞胰島素的多種生物效應,造成不同部位的胰島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