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十二時辰養生述要
一年有十二月,一天也有十二時辰。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要符合一日十二時辰的規律。
古代醫家、養生學家根據許多百歲壽星的養生經驗,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律作息結合,製定了一日十二時辰養生法,它是中國傳統延壽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麵。我們在這裏係統地闡述十二時辰與人們健康的關係,揭示十二時辰的養生奧秘。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取十二時辰養生法的精華,進而擁有健康的身心、精彩的人生。
古老的十二時辰養生妙法
傳統中醫認為,一年有十二月,一天也有十二時辰之分。每日的十二個時辰,對應人體十二條經脈,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地進行著一個完整的循環。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要符合一日十二時辰的規律。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篇雲:“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這是最古老的子午流注學說,也是十二時辰養生法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還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亦應之。以一旦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惠;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說明人體的正氣與邪氣在時辰的不同,正邪鬥爭所產生的病理結果就不同。所以,應強調順時攝養。
先秦時期“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老子想爾注》載有行氣的功法,這是較早的氣功養生法。他認為氣功養生也要選擇最佳的時機,張道陵說:“師設晨暮,清靜大要。”主張行氣時機應選擇在早晨大地清新、陽氣上升之時進行,即通常說的卯時或辰時,或選擇在晚上萬籟俱寂、陰氣退符之時進行,即通常所說戌時左右。認為這兩段時間內行氣,最能抑製大腦皮質活動,收到靜神益腦的良好效果。可以說這是古代哲人養生實踐的科學實錄。
唐代偉大的醫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是醫學界名副其實的壽星。孫氏非常重視順時養生,如“早飯清清一碗粥,夜飯少吃莫教足”;“每夜洗腳臥,飽食終無益”;若“飽食則臥”,就會“食不消成疾,乃生百病”。這些都是順時養生的經驗之談。孫思邈還指出:“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故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強調了順時養生的重要性。
順時養生與吞津咽唾相結合是古人創造的益壽妙道。《備急千金要方》中還記載了三國時曹操向名醫皇甫隆請教養生術的故事。曹操問曰:“卿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導引可得聞乎?”皇甫隆答曰:“嚐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十七遍。此者乃名煉津。”證明皇甫隆在當時已認識到,早晨未起時漱煉津液而咽之,有驅蟲排毒,清潔口腔,堅固牙齒的作用。
古醫籍記載服食“玉泉”的方法較多。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言:“每旦初起……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令人延年不老。”隋·巢元方說“朝未起,常咽津”,能“補益虛勞,令人強壯”。唐代的孫思邈說“每食訖,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如此則津液流通,“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他還把這種方法稱為“飲玉漿”,由此足見其對這一養生法的重視程度。明代的《胎息銘》則認為半夜子時的咽津尤為重要,還說常咽津“非隻治病,決定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