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皮膚病防治ABC
皮膚病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近年來,它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不以為然的生活細節都有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病。而許多皮膚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通過有效的預防,可減少皮膚病的發生,不受或少受皮膚病的折磨,所以對於預防皮膚病的基本常識,應引起人們廣泛、高度的關注。
一、了解你的皮膚嗎
人的皮膚因人種、年齡及部位不同而存在差異,總麵積為1.5~2㎡,厚度為0.5~4mm,覆蓋全身。大家都知道皮膚具有保護作用、感覺作用以及分泌(汗液)作用,可是,你知道嗎?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調節體溫、吸收、代謝等作用,而且這些作用,對於皮膚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
皮膚有哪些作用?
1.保護作用 皮膚是機體的外在屏障,對於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刺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感覺作用 皮膚中有極豐富的神經纖維網及各種神經末梢,能將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傳至大腦而產生感覺。如瘙癢是皮膚、黏膜的一種特殊感覺,常伴有搔抓反應。
3.調節體溫作用 皮膚對保持正常體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當外界溫度或某些疾病使體溫發生變化時,體溫調控中樞會調節皮膚血管的收縮和擴張,從而改變皮膚中的血流量及熱量的擴散,以調節體溫。
4.分泌和排泄作用 小汗腺在室溫下,隻有少數處於分泌狀態,氣溫高於30℃時,活動性小汗腺增加,排汗明顯。同時,皮脂分泌中含有較多三酰甘油(甘油三酯)(50%以上)、蠟類(26%)、固醇類(4.3%)及角鯊烯等。
5.皮膚的吸收作用 皮膚是機體較好的保護屏障,角質層中的脂類成分能防止水分及某些化學物質進入機體,減少皮膚水分的丟失。但皮膚不是絕對無通透性的組織,長期接觸可使某些物質透過表皮角質層細胞而被吸收。外用藥對皮膚病的治療作用、大多數化妝品對皮膚的護理作用都是借助皮膚的吸收作用完成。皮膚吸收作用主要通過角質層的細胞膜完成的。
6.皮膚的代謝作用 皮膚中的水分主要在真皮,它不僅是皮膚的各種生理作用的重要內環境,而且對於皮膚整體的水分也可起到調節作用。機體脫水時皮膚可提供機體水分的5%~7%,以補充血液循環中的水分。每日從皮膚散發出的水分約為500ml,這部分水分是從真皮中吸取通過表皮蒸發的。皮膚有炎症時水分的蒸發顯著增多。皮膚中的電解質以氯化鈉及氯化鉀的含量最多,此外還有微量的鎂、銅、鈣、磷等。皮膚還具有糖代謝、蛋白質代謝、脂肪代謝的功能。
皮膚的構造是什麼樣的?皮膚受損後是否都要留瘢痕?
要想知道受損皮膚是如何修複的,首先要了解皮膚的結構。皮膚由外向內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層(圖1-1)。而損傷是在表皮層還是在真皮層,決定了損傷愈合程度的不同。
1.表皮 表皮是皮膚最外麵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mm,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幹燥,出現鱗屑或皸裂。由於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很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而掌、蹠部位最厚。
(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和化學物質的透過,故又稱屏障帶。此層於掌、蹠部位最明顯。
(3)顆粒層: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堿性透明角質顆粒。
(4)棘細胞層: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5)基底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經常有3%~5%的細胞進行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後角化脫落。在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脊的黑色素細胞(又稱樹枝狀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色素顆粒),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而基底細胞分裂至脫落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8天。
由上可知,如果損傷隻限於皮膚的表皮層,則損傷愈合後不會遺留瘢痕。
2.真皮 來源於中胚葉,由纖維、基質和細胞構成。接近於表皮的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又稱真皮淺層;其下稱為網狀層,又稱真皮深層,兩者無嚴格界限。
(1)纖維:有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3種。
①膠原纖維:為真皮的主要成分,約占95%,集合組成束狀。在乳頭層,纖維束較細,排列緊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織。在網狀層,纖維束較粗,排列較疏鬆,交織成網狀,與皮膚表麵平行者較多。由於纖維束呈螺旋狀,故有一定伸縮性。
②彈性纖維:在網狀層下部較多,多盤繞在膠原纖維束下及皮膚附屬器官周圍。除賦予皮膚彈性外,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的支架。
③網狀纖維:被認為是未成熟的膠原纖維,它環繞於皮膚附屬器及血管周圍。
(2)基質:是一種無定形的、均勻的膠樣物質,充塞於纖維束間及細胞間,為皮膚各種成分提供物質支持,並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
(3)細胞: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基質。
②組織細胞:是網狀內皮係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謝產物、色素顆粒和異物的能力,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
③肥大細胞:存在於真皮和皮下組織中,以真皮乳頭層為最多。其細胞質內的顆粒,能貯存和釋放組胺及肝素等。
綜上所述,如果皮膚的損傷涉及真皮層,並由於纖維細胞的作用會形成瘢痕。
瘢痕疙瘩是怎樣形成的?
有不少人,身體的某些部位,受到外傷、蚊蟲叮咬,毛囊發炎、出現痤瘡等,皮膚會出現表麵色紅發亮、突出皮膚表麵、質硬,伴癢或刺痛等感覺的瘤樣增生,這就是瘢痕疙瘩,中醫稱蟹足腫或巨痕症,是纖維瘤的一種。此病與體質有關,是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的產物。凡屬此體質者表皮若受到以上損傷及防疫注射、燒燙傷等就很有可能形成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發展較緩慢,但持續增大,有的患者偶爾有惡變(反複感染潰瘍者),瘢痕疙瘩好發於胸、肩、頸、背與耳郭。男女均可發生。
二、哪些因素會促發皮膚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素都可以促發皮膚病,包括自身的遺傳因素、自身身體素質因素、年齡因素、季節因素、環境因素等。本節讓我們來認識這些因素是如何促發皮膚病的,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預防。
哪些皮膚病是因遺傳而得的?能治好嗎?
你知道嗎?有些皮膚病是會遺傳的,如我們常見的雀斑、銀屑病、魚鱗癬、白化病等。這類皮膚病由親代將其本身的異常或突變後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從而使下一代出生時或以後出現該基因所特有的皮膚損害。可以出生後即有,也可在兒童或青春期出現(如雀斑、毛周角化)。症狀不一定為該遺傳性皮膚病所特有,例如摩擦引起的大皰與先天性大皰表皮鬆解症者相似。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表現的症狀輕重不同,例如魚鱗病輕者僅四肢有輕微改變,重者軀幹、四肢均可累及,並且角化幹燥突出,還可伴發毛囊角化、掌蹠角化等。同一種病可有不同的遺傳方式,例如尋常性魚鱗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此病的另一型則是性聯隱性遺傳。
因遺傳而致的皮膚病多數沒有有效療法,不能根除。個別疾病可通過先行以藥物或飲食治療得到改善,例如遺傳性是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C1酯酶抑製劑缺乏所致,可給血管舒緩素和雄激素樣藥物達那唑治療;苯丙酮尿酸症則限製飲食中攝入苯丙氨酸即可不發病;腸病性肢端皮炎可通過給鋅製劑加以控製;有些先天性酶缺陷或丙種球蛋白缺乏,可通過補充缺少的有關物質進行治療。另有一些病也可以通過預防來減少或減輕症狀的發生,如著色性幹皮病患者應避免日曬,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應避免摩擦與壓迫。另外,通過遺傳谘詢和產前診斷可減少本類皮膚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