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揭開慢性肝炎難治之謎
人們常說慢性肝炎是個“富貴病”,不信您問問老張。老張從年輕時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後,體質一直不好,動不動就休假,現在發展為肝硬化。吃了不知多少種藥,除服用保肝及抗病毒藥物外,還有補充維生素的、補蛋白的、利膽的、防止出血的、調節免疫的、利尿的、調節電解質的、調節腸道菌群的、抗纖維化的藥物等,這是怎麼回事?
不過對於這些,老張是久病成醫,他說這在舊社會,沒錢隻能不治療,現在好了,大部分治療費可以報銷,他才得以維持到現在。
老張說的沒錯,中醫認為疾病有四大難症——“關、勞、臌、格”,肝病就占其三。這主要是因為肝髒是人體新陳代謝最重要、最複雜的器官,就好比人體的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在物質代謝、膽汁生成及排泄、解毒、凝血、免疫、產生熱量、水電解質調節等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心髒跳動、血液流通、消化吸收、大腦運作、肌肉運動——這一切都要依靠肝髒提供能源。
教您認識肝髒在體內的分工
1.代謝功能
(1)糖、蛋白質、脂肪代謝:肝髒是糖、蛋白質、脂肪這三大物質的合成、分解、儲存等場所。這就是為什麼肝病病人尤其在肝硬化階段會出現血糖、血脂異常,白蛋白低,血氨升高,繼而出現糖尿病、高脂血症、腹水、肝性腦病(也就是肝昏迷)等。
為了糾正代謝異常,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醫師就可能使用下列藥物:降血糖藥、提升蛋白藥物、降血氨藥、利尿藥等。
(2)維生素代謝:許多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K的合成與儲存均與肝髒密切相關。所以肝髒明顯受損時會出現維生素代謝異常。
比如維生素A缺乏會出現皮膚幹燥瘙癢;維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就會缺乏,可能出現凝血功能異常,通俗點說就是容易出血,出血後不容易止住。
因此慢性肝炎患者也常需要服用補充維生素類的藥物。
(3)激素代謝:肝髒參與激素的滅活,尤其是雌激素的滅活。肝髒受損,雌激素太多,所以慢性肝病病人會出現肝掌、蜘蛛痣,甚至有些男性乳房發育。
肝硬化腹水患者常用的藥物螺內酯(安體舒通)有抗雄激素樣作用,也可造成體內雌激素太多。長期服用本藥,男性可致乳房發育、陽萎、性功能障礙,女性可致乳房脹痛、聲音變粗、毛發增多、月經失調、性功能障礙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改用其他藥物,或減量並加服中藥利尿藥。
2.膽汁生成和排泄 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以及膽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髒承擔。肝細胞製造、分泌膽汁,經膽管輸送到膽囊,經膽囊濃縮後排入小腸,幫助消化和吸收。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肝病病人會有皮膚和眼睛發黃、食欲不佳,這都是膽紅素、膽汁酸惹的禍。因此利膽退黃類藥物也是慢性肝炎患者不可缺少的藥物。
3.解毒作用 人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有害廢物、外來的毒物、毒素以及藥物的代謝和分解產物均在肝髒解毒。“是藥三分毒”,酒精中毒之“毒”主要是針對肝髒的。
因此,治療慢性肝炎時常使用還原型穀胱甘肽等來保護肝髒的解毒功能。
4.免疫功能 肝髒是最大的吞噬係統,它能通過吞噬隔離、消除、改造各種致病物質。當肝髒有病變時,免疫功能受損,人體抵抗力就大大下降,容易被感染。
因此免疫調節藥以及免疫增強藥也常應用於慢性肝炎的治療。
5.凝血功能 肝髒在人體凝血和抗凝血兩個係統的動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幾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髒合成。所以很多肝硬化患者死於出血。
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療中,常用維生素K1及凝血酶原複合物等改善凝血功能。
6.其他 肝髒參與人體血量的調節,參與熱量的產生和水、電解質的調節。如肝髒損害,鈉、鉀、鐵、磷等電解質調節失衡。所以肝硬化時,會出現貧血、乏力、低鈉、低鉀、水腫、腹水等。
此時,利尿藥物與調節電解質平衡等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
必須了解的肝功能化驗指標
以下化驗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肝髒功能狀態,並指導合理用藥。
1.可以反映肝髒合成功能的生化指標
(1)白蛋白(化驗單的英文標誌為Alb):肝髒是合成白蛋白的惟一場所,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肝損傷很好的指標之一。
正常情況下總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的範圍分別是:TP為60~80克/升,A為35~50克/升,G為20~30克/升,A/G比值正常為1.0~2.0。
慢性肝炎、肝硬化時常出現白蛋白減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2)凝血酶原時間(PT):肝功能損害時,相關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礙,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這是肝功能異常的早期預測指標之一。
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靜脈點滴維生素K又無法糾正,則預示肝功能極差。在暴發性肝衰竭中,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診斷指標。凝血酶原時間正常值是11~14秒。
(3)脂質和脂蛋白:脂質和脂蛋白不是肝髒損害的敏感指標,但是在肝細胞損害時,血清膽固醇酯水平降低,而且與肝髒的損害程度成正比。慢性肝病時,脂蛋白降低,而且其水平與轉氨酶、膽紅素呈負相關,即轉氨酶和膽紅素越高,脂蛋白越低。
總膽固醇(Ch)及膽固醇酯(ChE)可反映肝病時脂質代謝障礙情況,阻塞性黃疸時Ch可增加,脂肪肝時也可能增加。如嚴重肝髒損害,總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均可下降。總膽固醇的正常值是2.90~6.00毫摩/升。
2.可以反映肝髒排泄功能的生化指標
(1)膽紅素(BIL):總膽紅素的正常值為1.71~17.1微摩/升(1~10毫克/升),直接膽紅素的正常值為1.71~7微摩/升(1~4毫克/升)。
肝病時出現黃疸,兩者均可不同程度地升高,如直接膽紅素明顯升高,提示為梗阻性黃疸。
(2)堿性磷酸酶(ALP):正常參與值為30~90單位/升。肝髒疾病出現排泄功能障礙、膽道疾病均可使ALP上升。
一般來說,ALP>正常2.5倍,ALT、AST<正常8倍,90%為膽汁淤積;ALP>正常2.5倍,ALT、AST>正常8倍,90%為病毒性肝炎。
3.血清酶學水平的意義
(1)穀丙轉氨酶(ALT):參考值為<40單位,是診斷肝細胞實質損害的主要項目,其高低往往與病情輕重相平行。
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活動時,ALT均可升高。
(2)穀草轉氨酶(AST):參考值為<40單位,AST升高的意義在於診斷肝炎方麵與ALT相似,一般情況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於ALT,說明肝細胞損傷、壞死的程度比較嚴重。
(3)穀氨酰轉肽酶(GGT):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40單位,GGT在反映肝細胞壞死損害方麵不及ALT,但在黃疸鑒別方麵有一定意義,當肝髒內排泄不暢(肝內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膽道係統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腫瘤時均可升高。
90%肝膽疾病病人有GGT升高。GGT>正常10倍時,多與酒精肝、肝內外淤膽、原發性肝癌等相關。
了解了這些指標的意義就可以對照以下幾章中介紹的藥物作用,迅速了解醫生處方的目的,並與處方醫師交換意見。
給慢性肝炎輕重程度劃界線
肝炎就是肝髒炎症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肝髒發炎,通常是指多種原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毒物、藥物、酒精等侵害肝髒,破壞肝細胞,使肝功能受損而引起的一係列症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異常。
◆慢性肝炎的定義
將肝炎分為急性與慢性主要是因為有些致病因子既可引起急性肝炎又可引起慢性肝炎。而急性肝炎一般於發病3個月內完全恢複。因此急慢性肝炎的劃分是根據得病時間長短來定的。簡單地說,時間不到半年的為急性肝炎,時間超過半年的為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均可能引起急性肝炎。一般起病急,病初可有發熱,症狀較明顯,病情轉歸快,一般無肝掌和蜘蛛痣,但可有肝髒腫大,邊緣鈍,脾髒腫大,質地柔軟。急性肝炎患者隻要得到及時的治療,多數在2個月內肝功能就可以恢複正常,然後經過休息可以痊愈。
慢性肝炎:主要是指病情超過6個月不見好轉的肝炎,多見於乙型及丙型肝炎,一般認為甲型、戊型肝炎不會轉為慢性肝炎。有時,患者肝炎病史雖短,起病相對較急,但仍屬於慢性肝炎的急性發作。慢性肝炎起病可急可緩,但病初一般無發熱。症狀可輕可重,但病情轉歸較緩,可有麵色晦暗,麵頰部毛細血管擴張,肝掌和蜘蛛痣等表現,肝脾腫大,質地可軟可硬。其病程較長,一般在1年左右,甚至幾年未能痊愈。
不同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轉變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急性期過後多能痊愈,預後良好,不發生病毒持續攜帶狀態,亦不轉變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約15%轉變為慢性肝炎,約20%發展為肝硬化,約0.6%發生肝癌;丙型肝炎亦約有36%(26%~55%)轉變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或從急性病毒性肝炎轉變而來,或由於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造成,或是長期應用損害肝髒藥物及機體對藥物過敏引發。另外,酗酒以及某種酶的缺乏、代謝紊亂等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因此根據得病原因,可分為病毒性慢性肝炎、藥物性慢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慢性肝炎以乙型、丙型肝炎居多,藥物性慢性肝炎次之,自身免疫性肝炎較少見。
慢性肝炎病程呈波動性或持續進行性,如不給予適當治療,部分患者可因反複炎症、肝纖維化進展為肝硬化,甚至引起癌變。除此之外,慢性肝炎還可累及肝外許多器官,出現肝外並發症,如慢性膽囊炎、腎衰竭等,慢性重型肝炎還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等。
◆慢性肝炎病情分度
45歲的老張在一次大量飲酒後出現食欲下降,不想吃東西,惡心、嘔吐、全身乏力、懶動,右肋部脹悶不舒暢,自行服用多潘立酮(嗎丁啉),上述不適加重,而且出現小便發黃,趕緊前往醫院化驗。乙肝五項:HBsAg陽性、抗-HBe陽性、抗-HBc陽性、抗-HBs陰性、HBeAg陰性;抗-HAVIgM陰性、抗-HEVIgM陰性;肝功能:穀丙轉氨酶450單位/升、穀草轉氨酶380單位/升、總膽紅素67.8微摩/升、直接膽紅素54.9微摩/升;腹部B超提示慢性肝損害。醫師問他是否有肝病家族史,老張回憶起母親當初死亡原因為肝硬化晚期。醫師當即下的診斷是: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發作)。老張一聽,自己剛得了病怎麼就成了慢性肝炎呢?
原因在於很多病人長期不檢查身體,而很多肝炎早期是沒有症狀的,或者症狀不明顯。等出現症狀去醫院看病時已經病了很久了,隻是自己不知道而已。醫師通過查體、看化驗單、B超檢查會做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的診斷。或者在飲酒、勞累、情緒波動的誘因下,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老張就是此類情況。
下麵就是醫師判斷慢性肝炎輕重的依據。
根據病情輕重,慢性病毒性肝炎無論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劃分為輕度、中重、重度三類。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炎也可按照此標準進行分度。
1.輕度 患者症狀體征輕微或缺如,生化指標僅1~2項輕度異常。
2.中度 其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居於輕度與重度之間。
3.重度 有明顯而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及大便稀溏等,可有肝病麵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臨床上無門靜脈高壓的證據。血清穀丙轉氨酶及穀草轉氨酶反複或持續升高,白蛋白減低或白/球比值異常,蛋白電泳γ球蛋白明顯升高。除以上條件外,凡白蛋白≤32克/升,膽紅素>85.5毫摩/升,凝血酶原活動度為40%~60%,膽堿酯酶≤4500單位/升,四項中隻需一項達標者,即可診斷為重度慢性肝炎。
生化檢查與肝炎病情輕重關係詳見表1-1。
表1-1 肝炎病情程度與生化檢查指標對應表
轉氨酶 膽紅素 白蛋白
(克/升) 蛋白
比值 γ球蛋白(克/升) 活動度(%) 膽堿酯酶(單位/升)
輕度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1.4 ≤21 >70 >5400
中度 >正常3倍 >正常3~5倍 32~35 1.0~1.4 21~26 60~70 4500~5400
重度 >正常3倍 >正常5倍 <32 <1.0 ≥26 40~60 ≤4500
不過判斷慢性肝炎的病因及輕重最準確的指標是通過肝穿刺觀察肝組織病理學變化,尤其是可以確定乙肝攜帶者是否有活動性炎症或纖維化。因此當醫師要求患者做肝髒穿刺檢查時,應該主動配合。
目前有些醫院已采用B超引導下的細針穿刺,優點是損傷小,定位準確,對肝內占位性病變確定其性質尤為適用。肝穿刺術後有的患者會有短暫肝區痛或肝穿刺部位疼痛,但一般反應輕微,不需要處理,經過24個小時可自行緩解。
有人認為肝穿刺會損傷“元氣”,當醫師提出要做肝穿刺時,往往精神很緊張,顧慮重重,術後也常感到這樣或那樣的不適,當醫師向病人作詳細解釋之後,不適感會很快消失。但是病人如有出血傾向或其他禁忌證時,則應緩做或不做。
如果您做了肝穿刺檢查,可以通過病理報告了解自己病情的輕重。輕度慢性肝炎的病理結果提示是G1至G2、S1至S2;中度慢性肝炎為G3、S2至S3;重度慢性肝炎為G4、S3至S4。其中G1至G4表示炎症的程度逐漸加重,S1至S4表示慢性肝炎纖維化的程度逐漸加重,若是G0、S0則表示沒有炎症,也沒纖維化。
輕鬆解決慢性肝炎帶給您的煩惱
一旦得了慢性肝炎,特別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苦惱常隨之而來:入托、上學、參軍、就業、結婚等,或多或少會遇到麻煩;親朋好友恐其傳染而避之;四處求醫,卻難見效果……不少乙肝患者從無奈到失望,身心備受煎熬。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會碰到沒有得肝炎的肝炎病人家屬(尤其是配偶)前來就診,當被問到哪裏不舒服時,她的第一句話就是“哪都不舒服,渾身難受”,你再仔細詢問就知道無非是一些西醫所說的慢性焦慮綜合征,或中醫所說的肝鬱脾虛證的一些表現。這些都是由慢性肝炎帶來的心理負擔造成的。如果給患者及家屬認真解釋一下,走出認識上的誤區,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那麼慢性肝炎有什麼可怕之處呢?
◆這個病壓力大
除來自疾病本身難治的壓力外,主要來自社會的壓力,中國談“肝炎”色變,盡管多方宣傳肝炎不是那麼容易傳染的,但是大家還是很顧忌,病人在工作、生活、學習各方麵的精神壓力都非常大。
首先要弄清慢性肝炎的病因。慢性肝炎有傳染性肝炎和非傳染性肝炎之分,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是不會傳染的。甲肝和戊肝一般不會發展為慢性肝炎。丁型肝炎隻能和乙型肝炎同時發生,或在病人已經攜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為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它必須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傳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轉變為慢性肝炎。有傳染性的慢性肝炎主要是指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而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傳染途徑主要是血液傳播,這都是可控的。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入學和就業體檢項目,維護乙肝表麵抗原攜帶者入學和就業權利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用人單位在公民入學、就業體檢中,不得要求開展乙肝項目檢測,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項目檢測報告,也不得詢問是否為乙肝表麵抗原攜帶者。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不得在入學、就業體檢中提供乙肝項目檢測服務。因職業特殊確須在入學、就業體檢時檢測乙肝項目的,應由行業主管部門向衛生部提出研究報告和書麵申請,經衛生部核準後方可開展相關檢測。通知強調,入學、就業體檢需要評價肝功能的,應當檢查穀丙轉氨酶(ALT,簡稱轉氨酶)項目。對轉氨酶正常的受檢者,任何體檢組織者不得強製要求進行乙肝項目檢測。
這就是說,根據我國有關法規,絕大多數的乙肝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結婚生育,尤其是病毒攜帶者或輕度慢性肝炎患者,他們在隨訪、治療的同時,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生活,這些都為慢性肝炎患者創造了寬鬆的社會環境。
因此,沒必要談之色變。否則,傳染病科的醫師護士不都感染上肝炎了嗎?相反,傳染科醫護人員反而是感染率最低的人群。難道他們真的是鋼鐵衛士?其實他們都是肉體之軀,隻是懂得了防護常識,有愛心肯奉獻而已。
◆這是個“懶病”
一些患者認為這個病不能勞累,一累了就容易發病,因此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同時也給患者家屬造成嚴重的經濟與心理負擔。
所謂不能過於勞累是指不能劇烈運動、不能熬夜加班而已。這是因為肝髒是人體新陳代謝最重要、最複雜的器官,在物質代謝、膽汁生成及排泄、解毒、凝血、免疫、產生熱量、水電解質調節等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心髒跳動、血液流通、消化吸收、大腦運作、肌肉運動等都依靠肝髒提供熱量,過度勞累會加重肝髒負擔,而使其發病。
慢性肝炎病程處於靜止期,肝功能穩定,即使有輕微的消化道症狀,如肝區不適、腹脹及容易疲勞,一般無需臥床休息,可以從事正常的工作與學習,但要避免重體力勞動。活動量因人而異,以不覺疲勞為度。
長期的臥床休息不僅影響消化功能,使胃腸蠕動減弱,導致便秘,而且使肢體的肌力減弱,一旦有大的活動量,便心慌氣短。慢性肝炎患者的休息宜動靜結合,以動為主較合適。若又出現症狀,肝功能反複波動,則應以休息為主。在休息的基礎上,可適當散步、做操、打太極拳等。
因此,慢性肝炎病人要有樂觀的情緒,正確對待疾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生活規律,養成勞逸結合的生活習慣,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同時患者要堅持定期複查肝功能和病毒指標,依照肝功能是否正常,可每隔1~2個月複查一次,連續隨訪1~2年,這樣可以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便於醫師監測治療效果,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這是個花錢的病
據統計,肝炎病人平均每人每年至少要花費1萬元,在中國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600億元。
經常聽到患者問醫師:“大夫,我這慢性肝炎花多少錢能治好”,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因為在臨床中確實有“一分未花”轉陰的乙肝患者,也有“人財兩空”的案例。
所謂“人財兩空”是指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療,花費大,病死率高,“一分未花”轉陰是指所謂的乙肝“自然轉陰”。
乙肝“自然轉陰”是指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經過20~50年,體內免疫係統自發地將乙肝病毒清除,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自然陰轉,乙肝表麵抗體(HBsAb)出現,達到自愈。乙肝“自然轉陰”率為每年1%~2%。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一生中,HBsAg自然陰轉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發生在10~20歲,每年的自然轉陰率約為2.7%;第二個高峰發生在50歲以後,每年的自然轉陰率可以高達6.6%。
醫學是一門複雜的、充滿未知、變化和風險的學科。盡管目前醫學有長足的發展,但在慢性肝炎的治療上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般針對病因治療的藥物大多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用藥而不能間斷,因此看病應該懷有一顆平常心,避免急於求成。
對慢性肝炎病人來說,目前還缺乏非常有效的藥物,因此有些病人“求醫心切”“有病亂求醫”,一看到廣告或宣傳治療肝病的藥物就買來服用,這也吃,那也吃,結果花了錢卻沒治好病。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慢性肝炎病人選擇用藥應掌握以下原則:
1.應該到綜合醫院的傳染病專科或傳染病醫院就診。既不聽信廣告一麵之詞的“快速療法”“一針療法”,也不盲從朋友或左鄰右舍的“曾經看好過”的信息,不能輕信民間秘方,以免病情加重,耽誤治療。而是做好持久應對慢性肝炎的心理準備。
2.用藥要量力而行。由於肝髒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在物質代謝、膽汁生成及排泄、解毒、凝血、免疫、產熱、水電解質調節等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問題,以上功能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用藥保肝就是為了維持肝髒這些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治療肝髒的藥物種類繁多。除病因治療外,還有針對肝髒以上功能缺失的各種保肝藥物。這些藥物的價格不一,特別是免疫調節藥一般價格都較高,且多數半年一個療程,患者在治療前,一定要向醫師說明自己的經濟情況。一般正規醫院的醫師都會體諒病人的處境,為您量身定做適合您經濟情況的治療方案。患者也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抓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國產藥有效的盡量選擇國產藥,不可全選擇最貴的藥物。
我們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一些經濟能力較差,但心態樂觀,生活簡樸規律的患者,雖然用藥相對簡單,但病情也可得到有效的控製。
3.用藥過程中不應忽視休息、營養等。休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俗語說“三分治七分養”,因為藥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隻有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忽視休息、營養,而單純依靠藥物治療,就本末倒置了。我們也常遇到一些忙於應酬、交際的“大款”,藥物治療尚能堅持,但病情仍不能控製在理想範圍內,就是由於失於勞逸調養的原因。
4.應用五味子或甘草酸等藥物或其他藥物常可使轉氨酶下降甚至正常,但並不代表疾病已經好轉或痊愈,停藥後常出現反跳現象,因此在應用這些藥物使轉氨酶降至正常後,應逐漸減量,並堅持服用2~3個月甚至1年。
反複的自行停藥以致耐藥、病情反複甚至加重也是加重家庭經濟和思想負擔的重要原因。患者小張,因患慢性乙型肝炎,服抗病毒藥病毒轉陰,便自行停藥而導致肝衰竭,搶救時花費了本不富裕家庭的幾乎全部積蓄。總之,用藥應遵照、醫囑,不可隨意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