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近現代醫家醫案選析(2)(1 / 3)

[69] 耿鑒庭,劉亮.槁城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鬱李仁.文物,1974,(8):54

[70] 王範之.先秦醫學史料一斑.中華醫史雜誌,1953,(4):220

[71]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72] 胡厚宣.八十五年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4,(5):17-24

[73]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台北:大通書局,1983

[74] 崔高維校點.周禮 儀禮.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75] 金祖同.殷契遺珠.台北:台北藝文印書館翻印本,1974

[76]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77]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78] 程士德.“藏象學說”初探.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0,(2):1-5

[79] 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855

[80] 張金良.光照度與衛氣的生理.中醫藥學報,1983,(3):7

[81] 明·馬蒔著.王洪圖,李雲點校.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91

[82] 日·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83] 柯雪帆.陰陽勝複是《傷寒論》的理論基礎.上海中醫藥雜誌,1980,(4):14

[84] 陳治垣.關於《傷寒論》三陰三陽的探討.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2,(4):23

[85] 林如祥.論失眠辨治.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1):34

[86] 廖鴻靈.“胃不和則臥不安”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3):13

[87] 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98

[88]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89] 王玉川.溫膽湯命名的含義.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2):3

[90] 嚴季瀾,顧植山.中醫文獻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91] 梁·陶弘景編.尚誌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92] 裘沛然等.中國醫籍大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93] 傅維康.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

[94] 晉·王叔和.脈經.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95]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96] 清·張誌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1959

[97] 清·於鬯著.張華民點校.香草續校書.北京:中華書局,1963

[98] 魏守建.《諸病源候論》對五髒生理病理的認識.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0,19(2):7-8

[99] 明·吳昆.醫方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100] 清·張秉成.成方便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101] 清·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102] 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03] 林毅.《中藏經》髒腑辨證部分考.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4):8-9

[104] 李聰甫.中藏經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105] 唐·魏徵,令狐德.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6]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107]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8] 宋·許叔微.雞峰普濟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09] 清·餘楙.方解別錄.見白嶽盦雜綴醫書五種.清光緒十五年己醜(1889)刻本

[110] 裘沛然.壺天散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11] 金·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見:葉川,建一便纂.金元四大醫學家名著集成.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

[112] 明·高濂.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

[113] 宋·張杲.醫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14] 張山廣,王今榮.《太平聖惠方》消渴證方藥分析.河南中醫,1994,14(4):236

[115]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16] 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117]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18] 金·劉完素.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19] 金·李杲.東垣試效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20] 清·王孟英.溫熱經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21] 金·張元素原著,任應秋點校.醫學啟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122] 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123] 元·戴良.九靈山房文集.見:段逸山.醫古文.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24] 元·朱震亨著,冷方南校.丹溪手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25] 明·王綸.明醫雜著.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26]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127] 明·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128] 明·繆希雍撰.王新華點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29] 明·秦昌遇.症因脈治.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130] 明·李中梓.傷寒括要.見: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31] 明·孫誌宏撰.餘瀛鼇等點校.簡明醫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32] 元·朱震亨.金匱鉤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133] 明·戴思恭.推求師意.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34] 明·朱橚.普濟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5] 明·龔廷賢著.魯兆麟校.壽世保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136] 明·吳球.活人心統.見:鄭金生等.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叢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137] 明·江瓘.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

[138] 明·解楨.醫學便覽.見:明·胡文煥輯.李經緯等點校.壽養叢書全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13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40] 宋·盧多遜等撰.尚誌鉤輯校.開寶本草.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41] 李玉娟,梁鑫淼,肖紅斌等.生、炒酸棗仁鎮靜催眠作用及化學成分比較.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1):35-37

[142] 李廷利,劉立,孫加源等.生、炒酸棗仁催眠作用的實驗研究.中醫藥學報,2001,29(5):35-36

[143] 清·張秉成.本草便讀.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

[144] 明·吳瑞.日用本草.見:魯軍.中國本草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45] 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146] 明·張介賓.質疑錄.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147]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148] 明·吳又可.溫疫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149] 嚴世芸.中醫學術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

[150] 清·王普耀.醫學體用.見:裘慶元.三三醫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151] 清·無名氏著.馬茹人,王榮根,鄧麗娟編.醫方辨難大成.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5

[152] 清·汪蘊穀.雜症會心錄.見:裘吉生.珍本醫書集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53] 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154] 清·陳士鐸.石室秘錄.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155] 清·陳士鐸.辨證玉函.見:柳長華.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56] 清·王宏翰.醫學原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影印本,1989

[157] 清·張璐.張氏醫通.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

[158] 清·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159]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影印本,1987

[160]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161] 張鍾明,王祥.失眠症病因學本質的臨床探討.醫學理論與實踐,2002,15(11):1268-1269

[162] 清·汪必昌.醫階辨證.見:裘慶元.三三醫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163] 清·張節.張氏醫參七種.中研院圖書館藏:清宣統元年己酉(1909)張氏家刻本

[164] 清·鄭欽安.醫法圓通.成都:巴蜀書社,1991

[165] 清·鄭欽安.醫理真傳.成都:巴蜀書社,1989

[166]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167] 清·吳師機.理瀹駢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68] 清·唐宗海.血證論.上海:千頃堂書局,1940

[169] 張鵬,鼓建偉.失眠症的研究進展.腦與神經疾病雜誌,2001,9(2):128-130

[170] 徐廣潤.失眠症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1999,26(6):289-292

[17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7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科大學腦科醫院.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173] 葉瑞繁.失眠的評估.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4,12(2):207-209

[174] 施建安,王煥林.失眠症的臨床研究進展.中華精神科雜誌,1994,27(1):52-54

[175] 張遠惠,袁強.失眠症的診斷及治療.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6,23(3):153-156

[176] 孫明.內科學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177] 吳杲,瞿發林,吳漢斌.失眠症的藥物治療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4,13(6):835-837

[178] 賀弋,邵繼紅,曾瑞蘭.失眠的非藥物治療進展.人類工效學,2000,6(3):51-53

[179] 蔣天佑.失眠的診治討論.山西醫藥雜誌,1976,(3):20-22

[180] 周培敏.從“五神”論不寐的辨證論治.陝西中醫,1999,20(8):353-354

[181] 施明,徐建,許紅等.失眠臨床辨證論治探討.上海中醫藥雜誌,2003,37(3):18-20

[182] 彭述憲.失眠證治.黑龍江中醫藥,1985,(5):32-34

[183] 姚憬.不寐證治療臨證經驗.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2,12(5):302-303

[184] 陸偉珍.五髒與失眠.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5,11(5):381-382

[185] 王朋慶.治療不寐二十法.福建中醫藥,1984,(3):41-42

[186] 吳化林.治療不寐應注意疏達和清化.遼寧中醫雜誌,1985,(6):39

[187] 餘耀文.平肝補腎化瘀以寧神——不寐證整體辨治之我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97,(7):16

[188] 嚴石林.從心辨證治失眠.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3):59-61

[189] 雍履平.試論中醫腦病範疇及其理論基礎.上海中醫藥雜誌,1998,(3):12-13

[190] 陳麗芬.失眠“從肝論治”淺議.湖北中醫雜誌,2001,23(10):10-11

[191] 戴東曦.失眠從肝論治淺析.浙江中醫雜誌,1996,(8):367

[192] 王平,孔明望.疏肝解鬱論治失眠.湖北中醫雜誌,2001,23(10):17-18

[193] 王坤山,王慧豔.失眠當從肝治.甘肅中醫,1995,8(4):1-2

[194] 許成群.試論調肝治失眠.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4,11(2):10

[195] 張葉青,劉平.從肝淺談不寐的發病.江蘇中醫藥,2003,24(9):53-54

[196] 李懷美.失眠症從肝論治.雲南中醫中藥雜誌,1997,18(2):40-41

[197] 李雁,閻曉天.從衛氣運行談“胃不和”與不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1,7(7):14-16

[198] 李景.失眠證從脾胃論治.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1):28

[199] 謝升彩.不寐從胃論治瑣談.北京中醫雜誌,1991,(6):16-17

[200] 劉興武.淺談“胃不和則臥不安”.北京中醫,1995,(4):41-42

[201] 趙進喜.“胃不和則臥不安”臨證探討.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2,(2):16-18

[202] 殷鴻.“胃不和則臥不安”證機探析.江蘇中醫,1997,18(3):48

[203] 袁雲瑞,招萼華.淺談濕阻與失眠.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86,9(2):30-31

[204] 李上達,畢淑霞.中藥治療驚恐性不寐60例.中國民間療法,1999,(3):40-41

[205] 袁建芬.不寐證從膽論治的體會.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2,14(6):487

[206] 黃信初.《內經》對“腦與神”的認識及後世的發揮.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0,22(3):5-7

[207] 周慎.腦病六因論.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5,11(3):21-22

[208] 師建梅,劉麗坤.失眠與營衛失調.山西中醫,1999,15(1):51-52

[209] 李昊,陳百先.氣血辨證論治失眠.上海鐵道大學學報,2000,21(3):55-56

[210] 貝潤浦.協調陰陽治失眠.浙江中醫雜誌,1984,12(12):539-540

[211] 劉淵.順時調節陰陽治療頑固性失眠.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1):7-8

[212] 劉正森.調和陰陽治療失眠證48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1):38-39

[213] 黃稻,錢偉忠.從痰瘀交阻論治失眠.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5,11(1):46-47,49

[214] 蔡向紅,陳利國.不寐從火論治的機理.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7,3(4):15-17

[215] 武海燕,呂春豔.失眠從火熱論治.山東中醫雜誌,1999,18(10):437-438

[216] 左芳.失眠從痰論治38例療效觀察.天津中醫,1996,13(3):24

[217] 伊明瑞,江柏華.不寐的心理因素及臨床治療.黑龍江中醫藥,2000,(3):61

[218] 卞建峰.頑固性不寐從痰瘀論治.浙江中醫雜誌,2002,(4):173-174

[219] 武士芬.化痰祛瘀方治療頑固性不寐的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誌,2003,(7):546

[220] 清·陳修園.醫學實在易.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1987

[221] 明·李梴.醫學入門.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22] 龍明智,龍明照.從痰、瘀、火治療頑固性失眠.中醫函授通訊,1999,18(3):27-28

[223] 李建輝.頑固性不寐可從痰論治.甘肅中醫,2000,13(2):17-18

[224] 曾偉剛.頑固性失眠從瘀論治試探.內蒙古中醫藥,1997,(1):41-42

[225] 許良,周展紅,金勝偉.頑固性不寐從瘀論治.中醫雜誌,1997,38(2):82

[226] 葛淑芬,李林田.頑固性失眠從肝膽論治.上海中醫藥雜誌,1997,(7):13-14

[227] 李墨華,葛會傑,王惠平.頑固性不寐從肝辨治臨床體會.中醫藥信息,2003,20(5):37

[228] 張榮英.從命門論治頑固性失眠100例.中醫雜誌,1995,36(6):333

[229] 錢彥方.頑固性失眠辨治體會.中醫雜誌,1998,39(11):658-659

[230] 呂慰秋.頑固性失眠證治心法.山東中醫雜誌,1999,18(3):105-106

[231] 龔少愚.辨證治療頑固性不寐症60例.河北中醫,2001,23(9):667-668

[232] 黎少尊,龔建剛.陰陽分調法治療頑固性失眠.河南中醫,2003,23(4):46-47

[233] 周曉卿.頑固性失眠辨治八法.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19(2):44-46

[234] 唐國斌.預防和治療頑固性失眠應時時顧護陽氣.國醫論壇,2004,19(4):20-21

[235] 張士金.淺談營衛不和與老人不寐的關係.河南中醫,2003,23(8):5-6

[236] 朱姝,高榮林,隋殿軍.老年患者失眠相關因素分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1):43-44

[237] 趙健.益腎活血治療老年失眠的體會.河北中醫學院學報,1995,10(3):2,33,38

[238] 楊曉海.老年不寐從腎虛痰瘀論治42例.山西中醫,1996,12(4):42-43

[239] 任何.中老年失眠症的中醫病理及治療對策.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0,12(4):338

[240] 黃躍東,曾豔紅.淺談老年的失眠證.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1):45-46

[241] 韓豔.老人不寐辨治淺見.光明中醫,2000,15(1):33-35

[242] 徐淩雲.女性失眠特點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10(1):75

[243] 周菲.從肝論治女子不寐體會.實用中醫藥雜誌,2000,16(9):37

[244] 高虹,付乙,藍肇熙.運動性失眠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觀察.四川中醫,2001,19(4):8-9

[245] 招萼華.溫潛法治不寐三家醫案述評.中醫文獻雜誌,2002,(3):35-36

[246] 林虹,李翔.施今墨先生治療失眠經驗淺析.天津中醫,2000,17(5):1-2

[247] 陳遙.黃文東治療失眠特色淺析.湖北中醫雜誌,2001,23(1):13

[248] 李克紹.從半夏湯談失眠的證治.中醫雜誌,1983,(8):64-67

[249] 楊方堯.方以正不寐從瘀辨治的思路與方法初探.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9,21(3):9-10

[250] 幹祖望.失眠.江蘇中醫,1994,15(6):27

[251] 楊兵.祝諶予治療不寐證經驗.浙江中醫雜誌,2002,(4):168-169

[252] 李俊彪,彭靖歐.楊雲漢老中醫治療失眠經驗.新醫藥,1983,14(2):59-62

[253] 徐雲生.鄧鐵濤教授治療失眠的經驗.新中醫,2000,32(6):5-6

[254] 邱誌濟,朱建平.朱良春治療頑固失眠的用藥經驗和特色.遼寧中醫雜誌,2001,28(4):205-206

[255] 閆曉天,崔愛竹.石冠卿教授從肝論治不寐證經驗.河南中醫,2002,22(6):13

[256] 彭建中.趙紹琴教授臨床活用經方驗案舉隅.國醫論壇,1994,(4):17-18

[257] 鄭虹,趙雄龍.何任診治不寐的經驗.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1):31-32

[258] 史恒軍,郭曉明.吳一純教授辨治失眠症的經驗.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2,23(12):1093

[259] 章日初,俞關全.顏德馨教授辨治失眠十法經驗.陝西中醫,1996,17(3):122-123

[260] 楊誌敏,老膺榮,湯湘江.顏德馨教授從氣血失調辨治失眠的經驗.中醫藥學刊,2003,21(8):1247-1248

[261] 徐淩雲,高榮林.董德懋對失眠的認識和治療.遼寧中醫雜誌,2003,30(11):873

[262] 周慶武.陳亦人教授治療失眠驗案四則.江蘇中醫,1999,20(3):28-29

[263] 劉順安.胡毓恒老中醫治療不寐七法.四川中醫,1994,(3):10-11

[264] 許良.王翹楚“五髒皆能不寐”治驗初探.上海中醫藥雜誌,1998,(10):14-16

[265] 徐建,施明.從肝論治失眠症.上海中醫藥雜誌,1995,(7):1-3

[266] 常彪,金玫.吉良晨治療不寐證經驗初探.北京中醫,2001,(1):7-8

[267] 閻琴,薑錫武.呂同傑辨治頑固性失眠經驗.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9(3):168-169

[268] 孫玉信,張登峰.張磊論治頑固性不寐的經驗.河南中醫藥學刊,2000,15(1):10-11

[269] 崔春風.田令群從火論治不寐的經驗.新中醫,1998,30(9):9-10

[270] 雲誌有,康昱.周紹華教授治療不寐證經驗.河南中醫,1997,17(4):237-238

[271] 張金生,宮洪濤.鄭紹周以仲景方治療失眠的經驗.遼寧中醫雜誌,2003,30(3):165

[272] 鄧紅.王多讓從氣血論治失眠症經驗.實用中醫藥雜誌,2000,16(5):37

[273] 陳玉龍,王劍鋒.唐宋教授治療失眠經驗擷菁.河南中醫,2001,21(6):11-12

[274] 趙紅,董尚樸.趙玉庸教授治療頑固性不寐的經驗.河北中醫藥學報,1997,(4):42

[275] 姚憬.裘昌林治療不寐證臨床經驗.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1,15(3):15-16

[276] 陳伯濤.談談治療失眠的經驗.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2):31-33

[277] 童舜華.陳祖皋治療胃不和所致失眠經驗簡介.山西中醫,2003,19(5):7-8

[278] 薑向坤,李雲,徐向青.徐明漣調肝五法治療頑固性失眠的經驗.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3):199-200

[279] 許興國.仲景治療失眠五法.湖北中醫雜誌,1998,2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