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失眠病名源流概述
第一節 失眠病證相關病名的曆史沿革
失眠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疾病,此類疾病實際上包括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由於其他病痛而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者為繼發性,在病程較短的情況下,隻需治療原發性疾病即可。並非其他病痛引起的,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屬於原發性。但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對於這兩種情況並未嚴加區分,而使失眠病的病名不一,所指證候亦不盡相同。
一、先秦至三國時期的醫學文獻
(一)馬王堆漢墓醫書
在現存醫學文獻中,有關此類病證的最早記載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書始將本證稱為不臥、不得臥和不能臥。如:
《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巨陰)脈:是胃脈也……不食,不臥,強欠,三者同則死。”[4]
《足臂十一脈灸經》:“足厥陰脈……其病:病脞瘦,多溺,嗜飲,足跗腫,疾痹……皆有此五病者……不得臥,又煩心,死。”[4]
《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太陰脈:是胃脈也……其所產病……不能食,不能臥,強欠,三者同則死。”[4]
《十問》:“一夕不臥,百日不複。”[4]
(二)《黃帝內經》
關於此類疾病的記載,《內經》有不得臥、臥不安、臥不得安、不得安臥、不臥、不能臥、少臥、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
以“臥”而稱者共有25處,其中以稱不得臥者為最多,計15處。如:
《素問·熱論》:“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5]
《素問·逆調論》:“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5]
上
篇
失
眠
病
證
學
術
源
流
第
1
章
失
眠
病
名
源
流
概
述
《素問·厥論》:“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麵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5]
《靈樞·大惑論》:“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6]
《素問·病能論》:“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髒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髒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5]
《靈樞·脹論》:“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6]
《靈樞·淫邪發夢》:“岐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髒,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6]
《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5]
《靈樞·邪客》:“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6]
《靈樞·經脈》:“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6]
《靈樞·癲狂病》:“狂始發,少臥不饑……”[6]等。
以“瞑”而稱者6處,其中稱目不瞑者2處,夜不瞑與不夜瞑者各1處。如:
《靈樞·邪客》:“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於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6]
《靈樞·營衛生會》:“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6]
以“眠”而稱者僅有1處,稱為不得眠。如:
《素問·診要經終論》:“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6]
可見《內經》對此類病證的稱謂基本上和馬王堆漢墓醫書相一致,但在不得臥等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目不瞑、不能眠的病名。
(三)《難經》
在醫學文獻中始將本病稱為不寐,但對於此類病證所論極少,僅有4處論及,計稱不寐1處、不得寐2處、少臥1處。如:
《難經·四十六難》:“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3]
《難經·五十九難》:“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3]
(四)《傷寒論》和《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