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糖尿病概述(1 / 3)

[第1章 糖尿病概述

]

第一節   糖尿病簡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發病率均在上升,據國際糖尿病研究所2003年報道,全世界現有糖尿病患者(已經診斷)約1.94億,到2025年將突破3.33億。可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繼心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第三位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傳染性致死、致殘性疾病。

目前我國一般人群發病率為1%~2%,老年人發病率相對較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發病率也日漸上升。新中國成立前城市居民低於1%(北京),現在為1%~2%,40歲以上者為3%~4%,個別報道退休幹部可達12%。城市高於農村及山區,西北地區高於東南地區。

早期糖尿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不易覺察,在我國與西方工業國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病人未能獲得及時診斷和治療。由於糖尿病的並發症很多,目前還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但如任其發展,將發生不可逆性的改變,可導致患者病殘或死亡,因此,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重視早期診斷,有效預防和治療並發病是當今值得重視的問題。

臨床上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T1DM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病情況差異巨大,北歐國家最高,而東南亞國家則相對較低。中國是世界上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1996年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0.57/10萬,全國約3 000萬人。中國人口較多,隱性糖尿病患者亦具有一定比例,占糖尿病總人數的5%~10%。糖尿病發病率有一定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兒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我國兒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為0.6/10萬左右,屬低發病區,但絕對數字並不少。

糖尿病患者中90%為2型糖尿病(T2DM),各地發病狀況差異巨大,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其發病率均明顯增加。近20年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上升,在全國部分省市的調查顯示:由1980年的0.67%增長到2002年的4%~5%,增長了7倍多,近年來隨著農村的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國本病的發病率還會繼續增加。同時由於近年來肥胖兒童的增多,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兒童中逐年增加。另外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表現為逐代年輕化現象,即子代發病年齡低於父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血糖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

在人類的疾病中,由一種慢性病而引發出多種疾病的,糖尿病當屬前位。據我國有關資料統計,因糖尿病引發的心、腦、肝、肺、腎、眼、肢體、皮膚、神經等急性或慢性並發症達80多種,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已經成為糖尿病病人致殘和早亡的主要原因,將嚴重威脅民眾的生命和健康,並帶來社會和家庭的巨大經濟負擔。我國糖尿病並發症發病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並發症,使人們喪失勞動能力,預期壽命縮短8~12年。糖尿病並發腎髒、胃輕癱眼底等微血管病變也相繼增多,已成為主要的和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預防與治療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循證醫學表明,嚴格控製血糖,使其達到理想水平,則可預防和延緩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堅持以預防為主,以控製糖尿病發病率上升趨勢,減少並發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

第二節   古代和近代中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

中國是最早認識糖尿病的國家之一,古代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因其常見多飲、多尿、多食或消瘦等特征,與我國曆代醫籍中所述消渴病類同,故將其歸於消渴(癉)範疇,對其記載的書目很多,中醫早在1700多年以前即對本病有所認識,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一書“奇病論”中有關“消渴”的記載,提出“消渴”“消癉”的病名。根據發病機製和臨床表現不同,又有“消渴”“消中”“鬲消”“肺消”等不同名稱,並提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從中可見“消渴”的病因為飲食精細,過多、過甜及肥胖,進而引主煩渴多尿的出現是甘美之食多造成體內滿而溢。

《黃帝內經》關於消渴病的認識令人驚奇而敬佩,此後曆朝曆代的醫家和醫學典籍都有進一步的認識,這裏作一個簡述。

一、 西漢時期

淳於意醫案有“肺消癉”一案記載,是我國最早的糖尿病醫案。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立“渴”專篇論其症狀治法,所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腎氣圓(丸)主之”“渴欲飲水,口幹舌燥”“消穀飲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

二、 隋代時期

藏立言在《古今錄驗方》記載“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消渴病也”。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提出“其病多發癰疽”,並記載了糖尿病的運動療法:“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

巢元方在《巢氏病源》中記載: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諸凡散,積經年歲石氣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老血氣減少,不能後製於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之為飲水下為小便不禁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因熱氣留於經血滯不行故成癰膿。

三、 唐代時期

王燾在《外台秘要》中有“每發小便至甜”的論述。記載了“此事特忌房事、熱麵、幹脯、粳米飯、李子”等。同時亦有關於運動療法的記載:“不欲飲食久坐……人欲小勞,但莫久勞疲極,亦不可強所不能堪耳”“食畢即行步,稍暢而坐”。

孫思邈《千金方》對消渴病治療的記載“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麵。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王冰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又對消渴病因的描述: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幹,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四、 宋代時期

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消渴敘論: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津液枯乏,引飲既多,小便必利,寢衰微,肌肉脫剝,指脈不榮,精髓內竭,推其所因,涉內外與不內外。古方不原病本,但出禁忌,似屬不內外因;藥中乃用麻黃、遠誌,得非內外兼並?況心虛煩悶,最能發渴,風寒暑濕,病冷作熱,入於腎經,引水自救,皆明文也。不知其因,施治錯謬,醫之大患,不可不知。

三消脈證: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蔓,渴而引飲。經雲:脈軟散者,當病消渴。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複有三,有寒中、熱中、強中。寒中,陰勝陽鬱,久必為熱中。經雲: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溲,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三消病至強中,不亦危矣。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自謹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年長腎衰,多服丹石,真氣既喪,石氣孤立,唇口幹焦,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雲: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腎,亦曰內消。

據宋代兒科聖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記載:兒本虛怯。有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麵色■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於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補之。

據劉昉在《幼幼新書》論述兒童熱渴疳渴中記載:熱渴按《巢氏病源》熱渴候:小兒血氣盛者,則腑髒生熱,熱則髒燥,故令渴。《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其病吃水太多,腹脹後瀉。此病吃水不歸小腸,卻入大腸,大腸受五穀不受水;小腸受水不受五穀。此病皆惜抱損得心髒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氣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滲泄不及,轉入大腸。如醫先下淋藥,後下涼心髒藥,然後止渴乃效。小兒疳渴:據《聖惠》論:夫小兒疳渴者,由髒腑夙有疳熱,心肺壅熱之所致也。此皆乳母恣食五辛,或飲熱酒,多味酸鹹,夜餐炙爆,心胸氣滯,便即乳兒,致髒腑生熱,熱則煩躁,故令兒渴不止也。

據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對消渴病理學描述,《古方驗錄論》:消渴有三種:一者渴而飲水多,小便數,脂似麩片,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消中病也;三者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小便數,此腎消病也。特忌房勞。

《千金》雲: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麵。能忌此,雖不服藥亦自可。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予親見友人邵任道,患渴數年,果以癰疽而死。唐祠部李郎中論: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醫者多不知其疾。故古今亦闕而不言。《洪範》言:嫁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是為真火,上蒸脾胃,變化飲食,分流水穀,從二陰出,精氣入骨髓,合榮衛行血脈,營養一身。其次以為脂膏,其次以為血肉也,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臊氣者,五髒之氣。鹹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於穀氣,則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為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數,瘦弱也。又肺為五髒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氣不能升,故肺幹則渴。易於否卦,幹上坤下,陽無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能上,此板則終不得潤也。火力者,則是腰腎強盛也。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幹渴也。故張仲景雲:宜服腎氣八味圓。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三月,其何故也?夫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事製度爾。仲景雲: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腎之腑。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穀,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鬥,小便亦得一鬥,宜八味腎氣圓。

五、 南宋時期

據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消渴方論記載: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焉。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燥,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饑,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酸痛,精走髓虛,引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石氣獨留,而腎為之石,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若強中則其斃可立待也。雖然,真水不充,日從事於杯勺之水,其間小便或油膩,或赤黃,或泔白,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但所食之物,皆從小便出焉。甚而水氣浸漬,溢於肌膚,則脹為腫滿,猛火自炎,留於肌肉,則發為癰疽,此又病之深而證之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