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亮和王雱談的興起,忽然有一個侍女過來,提醒他“貴客”要走了。他有些意猶未盡的拍了拍自己的頭,這才拉起王雱往前麵的春香樓走去,說是要見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王雱莫名其妙,不知是什麼人物值得他拉著自己半夜三更便來送客。
跟著他轉到前堂的一處僻靜的閣子裏,王雱就看到一個錦袍玉帶,風度翩翩的男子正手持一把折扇,和幾個花魁調笑著。
“官家?”王雱一臉的不敢置信,有些失禮道。
“額,是元澤,不必多禮,朕也是沒事出來看看!”趙頊有些尷尬,他登基以來都是兢兢業業,極少有**作樂的醜聞傳出。有些責備的看了眼趙元秋,對幾位女子說了些什麼,就示意兩人跟過來。
趙元秋一臉好笑,看了看兩人。三人很快就來到了後院的一處客廳。
趙頊比王雱小了四歲,即位那年正好是王雱高中進士之時,極為看著他的才幹。登基之後不久,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加上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便開始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開始了“熙寧變法”。這些年來,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與王雱也多有來往。兩人年紀相仿,朝堂上君臣相待,私底下也算得上朋友。
按照曆史進程,神宗壯誌未酬,歿於元豐八年,享年三十八歲。9歲的趙煦登基,才有了高太後執政,司馬光為宰相。雖然高太後一死,趙煦便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轍,去實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變法之政策,但由於高太後的後手,其事業心和實績,理想和現實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劇而不能自拔,24歲便死去,大宋中興之主徹底消失。
王雱隻是舉手投足之間,自有一股道家無為的風範,與神宗印象裏的那個王元澤有了很多不同,讓他心中一陣好奇。
一路上都有一個穿戴奢華的老太監跟著他們,王雱神念往那人身上一探,頓時就吃了一驚,此人居然是位修真高手,修為恐怕不在他之下。
“王卿家什麼時候到的汴京,皇叔快坐。”神宗自顧自坐在正麵,向兩人說道。
不等王雱回答,趙元秋已經一臉激動,替他說完,開始慷慨激昂的將剛才談論的事情向神宗說了一遍。趙頊對於商業上的事情不太了解,隻記得“銀莊”兩個字,聽得雲裏霧裏,有些不耐,一口應著,就把這件事教給了趙元秋去辦,自己卻是把話題扯到了王雱身上。
“王卿家對於變法素有見地,不知道除了這銀莊,還有沒有其他的主意!”說著,他眼睛一亮,期待的看向王雱。
王雱知道,神宗其實除了推行新法,以圖富國強兵之外,還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擊敗遼、夏,一雪前恥,開疆拓土,建立功業。為此,他在變法中籌建了五十二個軍用物資庫,以為戰備。他一直都對仁宗朝宋夏交戰、契丹趁火打劫的往事耿耿於懷,甚至痛哭流涕。他總想一舉消滅西夏,以挾製契丹和吐蕃,顯示大宋國威。
早在熙寧元年,就有王韶向神宗上書《平戎策》三篇,提出:先取河湟,控扼西北門戶,以斷西夏右臂;而後威服吐蕃,孤立西夏;最後伺機出兵,平定西夏。
王雱清楚,《平戎策》在戰略上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宋軍是否有能力執行這一戰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