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趣說中國醫學史
]
一、從神農嚐百草說醫藥起源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曆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科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知識來源於實踐。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如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植物對人體有益,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疾病,而有些植物對人體有害,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
1一個美麗的傳說——神農嚐百草
關於醫藥的起源,有一個“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毒”的美麗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生活十分艱苦,風雨雷電、洪水猛獸、瘟疫和傷病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但是人們憑借著生存下去的本能和無盡的智慧,戰勝了自然界的種種災難。在這場鬥爭中,草藥的發現對於治療人們的傷痛和疾病,促進人類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完成這一艱苦的工作的,就是中醫史上一位傳奇般的人物——神農氏。
神農氏是一位勤勞勇敢、聰明善良的人,他見到人們被疾病和傷痛折磨著,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決心去尋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藥物。他頂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間采集各種草木的花、實、根、葉,細心地觀察形狀,仔細的品嚐味道,並體會服食之後的感受。這些藥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後,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熱,有的清涼爽口,有的溫潤滋養;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腫,有的讓人精力倍增,也有的使人嘔吐、腹瀉,甚至還有的具有強烈的毒性,服食之後,痛苦難當。即使是經常會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藥,甚至威脅生命,神農氏依然抱著為民除病的信念,沒有一刻耽擱地采摘、服食、品嚐和記錄。終於有一天,他掌握了幾百種草藥的性味和功用,把它們帶給了在病痛中掙紮的人。從此,人類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護。
神農嚐百草,不僅是傳說,還有較多的文字記載。《淮南子》中就說,神農氏“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紀綱要》中也有“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在原始社會的初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過著“巢棲穴竄,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在采集野果、種子和挖取植物根莖的過程中,由於饑不擇食,自然會誤食某些有毒植物而發生嘔吐、腹瀉,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也會因食用某些植物而使原來的中毒症狀得以緩解。人們就是這樣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逐步學會了辨別藥物的方法。通過無數次觀察,口嚐身受,實際體驗,逐步認識了哪些植物對身體有益、有治療作用,哪些植物對身體有害、有毒性作用,並進而有意識地加以利用,這就是早期植物性藥物的發現。當進入原始社會後期,由於弓箭的發明和應用,逐漸發現一些動物也有治療作用從而發現了動物性藥物。
神農嚐百草雖屬曆史傳說,但有其社會基礎。可以說,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從客觀上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由漁獵時代過渡到原始農業、畜牧業時代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神農”無非是這一時代勞動人民的代表;“嚐百草”正是反映了醫藥起源於勞動實踐的認識過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我們祖先在發現藥物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毋庸置疑,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經曆艱苦曆程的真實寫照。
這一時期,人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風雨的侵襲,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還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複實踐和改進漸而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的治療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醫藥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所謂“醫源於聖人”、“醫源於巫”、“醫源於動物本能”等觀點,不僅是對曆史的歪曲和顛倒,而且抹殺了醫藥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因而是完全錯誤的。
2並非出自神農手筆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曆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傳說為神農所作。
《神農本草經》真是神農所作嗎?其實不然。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借用神農遍嚐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於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於托名古代聖賢的意圖。《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但它成書於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神農本草經》一般為三卷本,另有“序例”,序例是藥物學的總論。三卷各論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類的藥物解說。每藥均依次分記其藥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藥物的別名,生長環境等。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內容較豐富,反映了我國東漢以前藥物學的成就。——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朱建平
《神農本草經》係統地總結了戰國以來醫家和民間的用藥經驗,可謂集東漢以前藥物學大成之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2 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定喘,當歸調經,黃連止痢,大黃通便,黃芩清熱,海藻療癭,瓜蒂催吐,豬苓利尿,水蛭破瘀,雷丸殺蟲,常山截瘧等等。這些都已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神農本草經》為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書中所載藥物及包括藥物性味、功效、炮製等在內的藥物學理論,不僅成為曆代研究本草學的重要基礎,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繼續研究,加以發揚。但也應看到,由於受到曆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製,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觀點性和知識性的錯誤,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久服(水銀)神仙不死”及稱商陸為“殺鬼精物”等,都明顯地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閱讀和研究該書時,必須進行曆史的和科學的分析。
二、黃帝與《黃帝內經》
相傳黃帝是我國上古的聖王。是中原各族的祖先,姬姓,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黃帝所處的時代,大約是新石器後期。神話故事記載後來一氏族酋長蚩尤帶領銅頭鐵額的八十一個兄弟,發動反抗黃帝的戰爭。黃帝借助了人頭鳥身女仙的神奇兵法,戰勝蚩尤。古代很多發明創造,如文字、養蠶、舟車、音樂、醫學及數學,都創始於黃帝時期。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四大中醫藥經典著作之一,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對話而編著成的。此書分成《素問》與《靈樞》兩部分,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到8世紀中葉,唐·王冰重新整理了《黃帝內經》,將《素問》和《靈樞》編成一部,二十卷八十一篇。此書究竟是黃帝所著,還是後人假托黃帝之名而寫,自宋代以來一直爭論不休。宋·司馬光認為:“然謂《素問》真為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者依托以取重耳。”但不管如何,此部經典之著作為我們展示了我國中醫學的偉大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和醫學家從事醫學實踐的結晶。
《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比較完整的一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古典醫學著作。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公元前三世紀前後。這部著作並非出自一時一人的手筆,而是在長時期內由許多人參與編寫而成。……《內經》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以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為重點,兼述衛生保健、臨床病症、方藥、針灸等多方麵內容,為祖國醫學的學術理論體係奠定了廣泛的基礎。——中國中醫科學院·餘瀛鼇
《黃帝內經》係統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並結合當時的天文、曆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哲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科學成果,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書中所述的許多醫學理論在當時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在形態學方麵,關於人體骨骼、血脈長度、內髒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記載,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如食管與腸的比例是1∶35,現解剖是1∶37,兩者基本相近。而西方卻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才有對解剖學的正確記載,西方的第一部解剖專著是希臘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1-公元前322年)所寫。《黃帝內經》裏在血液循環方麵,提出“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素問·舉痛論》)。而英國哈維醫生提出血液循環理論是在1628年,比《黃帝內經》中提出的要遲2000多年。《黃帝內經》中的內容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被喻之為“醫學之祖”。
三、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公元2世紀以前,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麵,當時的醫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更由於當時傳染病不斷流行,據《後漢書》記載,在光武建成十三至二十六年(公元37-50年),曾有7次大疫,靈帝建寧四年到中平二年(公元171-185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進了醫學家們對疾病防治的認識。在從事醫療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最具價值的要推醫學家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今河南省南陽市人。青年時期曾跟從同郡張伯祖學醫,由於刻苦學習,醫術遠遠超過其師,成為漢代偉大的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張仲景,史書無傳,據唐朝甘伯宗《名醫傳》記載,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故又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生活於“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東漢末年。當時戰火紛飛,災害連綿,疫病流行。張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但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後,不到十年時間,就有2/3的人員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約有7/10。麵對這一殘酷事實,張仲景發憤鑽研醫術,“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研究《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平脈辨證》等醫書。收集當時醫家及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結合他本人的體會,於公元205年左右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部著名醫著。
古代醫學知識傳播,主要靠師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傳抄筆錄,終不能廣泛流傳。《傷寒雜病論》一書曆經戰亂,醫籍內容散亂嚴重,到了公元3世紀時,經過晉代醫家王叔和的整理,把傷寒和雜病劃分開來加以編排,使之條貫並且將原書大部分內容得以保存。至北宋時又經過醫官孫奇、林億等人的校正,成為今天我們可以讀到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傷寒雜病論》在醫學上的貢獻,主要是診斷中的辨證方法,以及切合病情的多種治法和方藥。——中國中醫科學院·餘瀛鼇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理論聯係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係統分析了傷寒病的病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收載了300多首經方,這些方劑藥物配伍精練,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世的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因而有“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之稱。
四、“起死回生”話扁鵲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醫術精湛、熱心為民治病的名醫,人稱他為“扁鵲”,其實,他的原名叫秦越人。“扁鵲”原本為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秦越人醫術高超,百姓敬他為神醫,尊稱其為“扁鵲”。
扁鵲是齊國盧邑(今山東濟南長清縣)人,也有人認為是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州鎮)人。生於公元前5-4世紀。他年輕時曾跟隨擅長醫術的長桑君學醫。學成之後,長期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齊、越、衛、鄭、秦諸國。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深得民心,受到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殺害。但古代人民始終懷念這位傑出的醫學家,至今在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等地,還保留有不少有關扁鵲的紀念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仍然處於相對迷信蒙昧的時代,但扁鵲卻能一反世俗,提出“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毅然豎起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大旗。這在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扁鵲在治愈虢太子病之後,當時天下人都以為扁鵲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神醫,而扁鵲自己卻說:不是我能夠起死回生,而是病人本來就沒有死,我不過把他的病治好罷了。擁有這麼偉大的科學求實精神的人,不能不呼之為神。——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蘇禮
關於扁鵲的眾多傳說,大家都聽說過“扁鵲與齊桓公”、“扁鵲診趙簡子”、“起死回生”等故事。也知道“望、聞、問、切”的中醫診法始自扁鵲,他尤其擅長望診和切脈,在當時,扁鵲以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為他寫了這樣一句話:“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首先倡用切脈診病的方法,這在診斷學上是一大發明,在世界上也屬首創。
扁鵲醫技高超,治愈過許多危險重病。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晉國有個叫趙簡子的將軍病得很重,已五日不省人事,朝中上下皆懼,都以為無可救藥。但扁鵲診視之後,發現趙簡子心髒還在微微跳動,再按摸病人各部位的脈,也有微弱的搏動,於是斷定趙簡子並沒有死,還可以醫治。經過一番治療,過了兩天半,趙簡子果然蘇醒過來而痊愈。《鹽鐵論》亦說:“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乏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
還有一次,扁鵲在虢國(現在的陝西省一帶),聽到虢國王太子病死,就連忙趕到王宮去。扁鵲聞知他死不到半日,還未入棺。進去仔細一看王太子的“屍體”,發現太子還有微弱的呼吸,兩腿內側還有微溫,大腿根部的脈搏還在跳動,便斷定太子是假死之“屍蹶症。”扁鵲讓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百會穴)針刺之。不一會,太子蘇醒過來。又讓其弟子子豹為其煎煮湯藥,更替著熱熨太子兩脅之下,太子終於睜開了雙眼,坐了起來。再經過內服湯藥20餘天而複原。扁鵲醫德高尚,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術,有人稱他能將死人治活時,他說:“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當生者。”他一生反對巫醫,明確指出“信巫不信醫者不治”,表現出了可貴的科學態度,深受人民愛戴。
扁鵲不僅醫術精,而且謙恭誠實,醫德高尚,堪為後學者奉之為楷模。對於扁鵲在中醫史上的曆史地位,司馬遷很明確地說:“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中醫經典著作《難經》,相傳為扁鵲所作,但從內容看當為托名,非扁鵲所著。《難經》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也是後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
五、“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公元145-208年),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本名華,字元化。華佗隻是他的綽號,係梵語“阿伽佗”的譯音,意思是藥神。因其醫術高明,故時人尊稱他為華佗。華佗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高明醫者,足見其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