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生優育的含義(1 / 3)

[一、優生優育的含義

]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自身繁衍的民族,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是我國控製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因而,怎樣才能生一個健康、聰明、活潑的孩子?這是每一對夫婦、每一個家庭所關心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科學的發展和普及,“優生優育”這一科學概念已逐步深入到千家萬戶。

1.什麼是優生優育?

優生學是研究如何改善人類遺傳素質,提高世界人口的質量,造福於人類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在社會的控製下,改善後代體格和智力上某些素質的科學。優生學是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質的科學。優生學的研究源遠流長。早在2 000年前,古希臘柏拉圖就提出“婚配應加以控製和調劑,以達到生育兒女之目的”及保護人類良種的主張。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書中也曾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其意思是男女同姓,可能有一定血緣關係,他們結婚後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不正常或不聰明),並也注意到人類先天稟賦的差異,以及選擇性婚配可以達到優生等問題。20世紀20~30年代,我國不少學者就提倡優生。其中潘光旦教授最早把西方的優生學引進我國,提出“優生學的目標是在增加體格健全、操作穩稱、從公忠恕、資質聰穎的社會分子,並應使人人都了解婚姻之舉不僅為個人的終身大事,也是種族的終天大事,而生男育女不僅與家庭之禍福攸關,亦為社會安危之所係。”隨著現代研究的發展,優生學實際上是遺傳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相互滲透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科學。

1960年美國遺傳學家斯特恩將優生學分為兩大類,即正優生學和負優生學。正優生學是研究如何增加或促進具有體力和智力上有利基因的優秀個體的繁衍,又稱演進性優生學。例如人工授精、建立精子庫、人體胚胎移植、試管嬰兒、人類單性繁殖、基因重組等。負優生學是預防有嚴重遺傳病和先天性疾病個體的出生,研究如何排除人群中已經存在的有害因素,降低這些有害因素在下一代的表現等,故又稱預防性優生學。如產前診斷、宮內治療等就屬於負優生學的範疇。

優生是先天之功,優育是後天之能。無論在優生方麵所做的努力成功與否,都不可忽視後天的優育。有時某種原因影響了優生,通過後天的優育仍可彌補先天的不足。如大力提倡胎教、母乳喂養、新生兒的預防接種,正確選擇各個時期嬰兒、兒童的輔助食品及均衡營養,以及推廣科學育兒,根據兒童不同年齡生長發育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強體格鍛煉、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等均屬於優育的範疇。

2.中醫是如何認識優生優育的?

早在2 000多年前中醫已注意到優生優育問題。《晉語》指出:“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有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指出具有親緣關係,近親結婚影響後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優生觀點。南齊褚澄的《褚氏遺書》指出:“合男子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於陰陽氣完實而交合,則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這指出了適時婚育是優生優育的重要方麵。

漢代初期戴得編著的《大戴禮記》首載“胎教”之說。該書《保傅篇》指出:“……素成謹為子孫,取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仁義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狼虎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有其母。”闡明了孕婦的文化道德修養、飲食起居、情緒調攝對後代的影響。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強調在妊娠3個月內胚胎尚未定型,胎教尤為重要。唐代孫思邈和王燾指出胎教之理是“外象而內感”。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專設“胎教門”。清代閻成齋的《胎產心法》列“教育宜忌論”,對胎教的曆史有較係統的論述。

3.優生優育有什麼重要意義?

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提高人口素質是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口素質包括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水平和身體素質這三個方麵。優生優育就是保證人口素質的一項關係到民族未來的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報道,目前遺傳病有3 000多種,而由於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所造成的出生缺陷和浪費是相當驚人的。在新生兒中,先天性畸形兒可達2%。全世界僅“先天性愚型”患兒就達數百萬以上。一個先天性癡呆的孩子,雙親痛苦,家庭受牽累,也給社會增加負擔。因此,用現代優生學的方法預防和及早發現先天性胎兒異常,阻斷不良遺傳基因的延續,不僅是家庭幸福之所在,對民族的興旺、社會的繁榮昌盛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4.怎樣才能做到優生優育?

首先,應做好優生谘詢。通過優生谘詢,既可能發現和解決一些具有不利因素對象的生育問題,又可以發動和教育廣大群眾,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優生工作,促進母嬰身心健康。

其次,要加強孕期營養。為了使下一代能夠獲得健康的體質及良好的心理智力發育,必須十分強調在孕期給以合理的營養及均衡的膳食,避免偏食。在膳食中宜多供給動物性食品,提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天應保證有1斤綠色或橙黃色的蔬菜,以保證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供應。還應根據需要,適當補充鐵、鈣、維生素A、維生素D等微量元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