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間器樂
?第一節 概述
?民間器樂是用我國各民族民間樂器演奏的民間樂曲,有獨奏、重奏、合奏等形式。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的記載,先秦時期我國已有多種樂器,如鼓、鍾(編鍾)、磬(編磬)、鈴、柷、敔、塤、簫、管、笙、琴、瑟等。周代將眾多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八類,稱作“八音”,即:金(鍾、鉦等)、石(離磬、嗚球等)、土(塤)、革(鼓等)、絲(琴、瑟)、木(柷、敔)、匏(笙等)、竹(簫、篪等)。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秦漢以後,我國又陸續出現了箏、琵琶、笛、篳篥、嗩呐、胡琴、阮、月琴、揚琴等樂器。這些樂器有產生自我國本土的,也有從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或國外傳入中原的。
宋代以前的民間器樂主要與歌唱和歌舞音樂相聯係,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民間器樂的形成、風格和特點,則主要與戲曲、說唱音樂以及時調小曲相關。自宋以後,民間器樂日益興盛,出現了以簫、管、笙、(軋箏)、嵇琴、方響等樂器合奏的“細樂”,以笙、笛、篳篥、方響、小提鼓、拍板、劄子合奏的“清樂”,以拍板、鼓和笛三種樂器合奏的,有時也加用其他一些打擊樂器的“鼓板”等器樂合奏形式。元、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有“十番鑼鼓”,北方有弦索樂。近代民間的獨奏曲、絲竹合奏曲和吹打合奏曲,都是傳統器樂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我國民間器樂與民間聲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許多曲牌,是從民歌、說唱和戲曲中吸收和發展起來的;一些大型的器樂套曲,其結構手法也引自戲曲和說唱;甚至許多器樂表現語彙和潤腔手法,也直接來源於民間聲樂。民間器樂曲中比較常見的創作手法有三種:一、對傳統曲調作加花變奏;二、運用多種變化手法擴大樂段結構;三、集多首曲調一曲。
由於各地民間器樂中樂器演奏技巧的不同,傳統習用的旋律展開手法不同,以及來源於各地民間聲樂形式的音樂潤腔手法的不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器樂有特點鮮明的民族和地域風格。
第二節 漢族民間器樂
?一、獨奏曲
1.笛曲
笛是我國廣泛應用於戲曲、曲藝和器樂的吹管樂器。因多以竹子製作,又名竹笛。
笛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以伴奏昆腔類戲曲而得名的曲笛和以伴奏梆子類戲曲而得名的梆笛。二者在形製、音色和音域上皆有所不同:曲笛較長,音樂柔和,音域a1~d4;梆笛較短,音色明亮,音域d2~g4。
笛以雙手橫持按孔,以唇、舌控製氣息而吹奏。主要演奏技巧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花舌、疊音、曆音滑音和打音等。
古代笛譜多已失傳。現在民間仍然流行的傳統笛曲,是戲曲曲牌和民間吹打樂曲牌,如《柳搖金》、《傍妝台》、《朝天子》、《滿庭芳》、《桂枝香》等。1949年以後出現了許多演奏家,他們有自己的代表曲目,並分為南、北兩個流派。概括地說,南笛曲風格典雅,北笛曲風格剛健。
民間藝人馮子存(1904—)是北方梆笛演奏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長期從事地方小戲二人台的伴奏。他所整理、改編和演奏的梆笛曲,主要是二人台流傳地的河北、山西、內蒙交界地區的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獨特的地方色彩,例如《五梆子》、《喜相逢》等。
《喜相逢》原是流行於內蒙的一首樂曲,後來傳到張家口北部地區,被戲曲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作為過場曲牌,配合戲中人物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經馮子存編曲的《喜相逢》全曲共四段,是一首變奏曲。第一段是主題。
曲笛的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鷓鴣飛》等。《鷓鴣飛》原是一首湖南民間樂曲,曾以簫演奏。後由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為笛曲。民間流傳的《鷓鴣飛》有“原板”和“花板”兩種,二者為母體(原板)和變體(放慢加花)的關係,經改編的笛曲,以花板的再次放慢加花為第一段,然後接快速的花板,前後兩段仍是變奏關係。在演奏中,陸春齡以高超的氣息控製技巧潤飾曲調,通過強弱和虛實的對比,表現鷓鴣在空中時遠時近、忽高忽低、飄忽悠然的姿態,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箏曲
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弦樂器,音箱為長條形,箏麵張弦,弦下設箏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漢、晉以前,箏為12弦,唐以後為13弦,明、清以來15、16弦,以後又增至18、21、25弦等。
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通過左手壓按箏柱左側的弦段,可以得到五聲音階以外的音。另外,音樂的潤腔和地方風格韻味的體現,也靠左手揉、吟、滑、按的技巧來完成。
箏廣泛流傳於民間。在不同的地區,箏曲融合當地的民歌、說唱、戲曲音樂,形成了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箏曲流派。另外,朝鮮族的伽耶琴和蒙古族的雅托格,也屬於箏類樂器。
箏獨奏曲《新開板》是河南箏派代表人物任清芝的作品。任清芝原為民間藝人,從事河南說唱“小調曲子”的伴奏。“開板”原是小調曲子演唱前的開始曲。經任清芝改編後,命名為《新開板》。樂曲清新、風趣、具有濃鬱的河南地方特色。
潮州箏曲流傳於流廣東潮州、汕頭地區,以及閩南諸縣和南洋群島一帶。與河南箏曲明朗的性格相比,潮州箏曲嫻靜而幽雅。例119? 寒鴉戲水
3.琵琶曲
在我國眾多的民族樂器中,琵琶因積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藝和豐富的曲目而占有重要的地位。琵琶約於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傳入我國北方,公元551年又傳到南方。早期的琵琶用撥子彈奏,因頭部向後彎曲,又叫曲項琵琶。
隋唐時期,琵琶主要用於歌舞的伴奏,後來又為戲曲和說唱伴奏。琵琶獨奏曲在唐、宋時代即已流行。
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小曲通常為68板,大曲則是多段曲調的聯套。例如《陽春》,是由[飛花點翠]、[風擺荷花]、[一輪明月]、[鯉魚卷草]、[百鳥朝鳳]、[魁星踢鬥]、[明珠一串]七段曲調組成。《陽春》的主題是我國廣為流傳的民間曲牌《八板》的變體。
《大浪淘沙》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改編創作的琵琶曲。第一部分旋律取材於廣東音樂《三潭印月》。原曲節奏舒緩,曲調平和。阿炳改編後,節奏的安排有較大的對比性和動力感,曲調富於棱角,意境深沉。
《大浪淘沙》的第二段是一個過渡性的段落,曲調堅定而急迫。第三部分的曲調是根據蘇南民間嗩呐曲《將軍令》改編的。
4.二胡曲
二胡是我國廣泛流行的弓弦樂器,因有兩條弦而得名。它源出於唐末我國北方民族西奚所使用的奚琴。奚琴拉奏時用的是竹片,而不是現在使用的馬尾弓。北宋時出現了馬尾弓胡琴。明、清兩代,胡琴隨著戲曲、說唱和民間器樂合奏的繁榮而更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