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混合擊膜鳴樂器(1 / 3)

第三卷 混合擊膜鳴樂器

第49章 手鼓

手鼓,朝鮮族、滿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鼓身扁圓形,鼓框木製,有的用多層板條烘烤彎曲定形而成,鼓口直徑19.5厘米、鼓邊高3.5厘米~4厘米,兩麵均蒙以牛皮或羊皮。將皮麵預先縫在大於鼓口的圓鐵圈上,鐵圈用粗鉛絲製作,直徑21.5厘米,然後在兩鐵圈中穿以繩索,拉緊鐵圈而使鼓皮繃緊。鼓框一側設有短木柄,柄長9厘米、柄徑2.6厘米。手鼓鼓麵光素無飾,鼓框和短柄均塗以紅漆。鼓棰木製,棰長26厘米,棰柄稍粗。

演奏時,奏者左手持握鼓柄,將手鼓豎舉於胸前,用右手拍擊。也可將鼓橫置,右手執鼓棰敲擊,發音響亮,無固定音高。常用於朝鮮族民間歌舞和滿族民間雜技伴奏。舞者表演時,常邊擊邊舞,敲擊部位、節奏多變,舞蹈動作難度大,並多有朝鮮族大鑼、大金、小金、杖鼓和鑔配合伴奏。手鼓既是歌舞、雜技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舞具。

第50章 圓鼓

圓鼓,是滿族、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滿語稱銅肯,又稱抬鼓。朝鮮族又稱扁鼓、民鼓。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盛行。

圓鼓原為滿族薩滿教祭祀活動中使用的伴奏樂器。《滿族祭神祭天典禮》中有:"其鼓別有手鼓、架鼓,俱係主家自擊。緊緩一以薩嗎(滿)鼓聲為應。"曆史較為久遠。

滿族的圓鼓,形如短桶狀,鼓框木製,兩端蒙以馬皮或驢皮為麵,皮麵邊緣穿有等距小孔,用皮繩或麻繩交插穿入小孔中,勒緊皮麵使其固定於鼓框兩端,鼓皮張力可調。鼓麵直徑30厘米、鼓框高25厘米。

朝鮮族的圓鼓,外形呈扁圓形,故有扁鼓之稱。鼓框木製,兩麵蒙以牛皮或羊皮,先將皮麵縫於圓形藤圈之上,用繩索交插穿入兩藤圈中,勒緊繩索使兩端鼓麵繃緊,餘繩纏繞於鼓框中部,鼓皮張力可鬆緊,音高可調。鼓麵直徑30厘米~45厘米、鼓框高15厘米~20厘米,鼓框塗以紅漆,描繪金色花卉圖案,並使用紅色線繩勒緊鼓皮。

演奏時,滿族民間多將圓鼓置於兩膝間,以手指或手掌擊奏。薩滿表演時,則由人肩抬圓鼓或將鼓置於木架上演奏;朝鮮族民間多在圓鼓框上纏捆紅布帶,將鼓豎掛於胸前,左手拍擊左邊鼓麵,右手執木棰敲擊右邊鼓麵或鼓邊。發音柔和響亮,無固定音高。演奏風格與杖鼓近似,節奏變化較多。演奏者情緒激動時,上下飛動鼓棰,表情幽默、活潑。也可將圓鼓置於左腳背上,以伸屈左腳控製擊鼓部位,左手扶鼓,右手拍擊或執棰擊奏。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朝鮮族的圓鼓,經常與杖鼓、筒簫一起合奏,並在民間樂隊中居於領奏地位,除用於演奏外,它還是民間舞蹈的道具,表演時奏者邊擊邊舞。圓鼓已成為節日、假日和喜慶場合離不開的節奏性樂器。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朝鮮族圓鼓、鼓框用多層板烘烤彎曲定形而成,鼓框直徑37厘米、鼓框高17厘米、框壁厚1厘米,兩端蒙以牛皮,皮麵縫在兩個直徑42厘米藤圈上,用紅線繩穿入藤圈勒緊使鼓皮繃緊。鼓身塗以紅漆,製作工藝精細。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第51章 邊鼓

邊鼓,是壯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東蘭、巴馬等地。

鼓框竹製或用一整塊木料雕鑿而成,上口較粗,下口較細,外形呈扁圓狀,上口單麵蒙以牛皮、羊皮、豬皮或蛇皮,皮麵四周邊緣用雙排鼓釘固定,鼓框下口敞開。規格尺寸不一,通常鼓麵直徑22厘米~28厘米、鼓下口直徑20厘米左右,鼓框高4厘米~5厘米、木製鼓壁厚2.5厘米~3厘米。鼓框外塗紅漆,框邊周圍釘以彩穗為飾。流行於廣西武鳴一帶的邊鼓較小,鼓麵直徑22厘米~25厘米,單麵蒙牛皮或蛇皮;流行於廣西東蘭、巴馬一帶的邊鼓稍大,鼓麵直徑25厘米~28厘米,單麵蒙羊皮、豬皮或蛇皮。

演奏時,武鳴一帶的邊鼓用左手托持鼓框,右手拍擊或以小木棍為棰敲擊;東蘭、巴馬一帶的邊鼓用雙手拇指和掌心托持鼓框兩側,其餘手指同時或交替彈擊鼓麵。邊鼓發音堅實清脆,但音量不大。邊鼓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手鼓,原隻用於道公(巫師)跳神歌舞。如今,在壯族銅鼓樂(常由四麵大小不同、音色各異的銅鼓交替演奏)合奏中,邊鼓是主要的襯托樂器。此外,它還用於道公戲(在跳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戲劇)和歌舞伴奏。

第52章 雙麵鼓

雙麵鼓,又稱兩麵鼓。傣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傣語稱光薩、光邊、光邦。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鼓身用整段芒果木、椿木挖空中間製作而成,外形呈圓筒狀,兩端鼓口直徑不同,一端較大,一端稍小。鼓口蒙以牛皮、麂皮或羊皮,兩端皮膜邊緣先縫在大於鼓口的鐵圈上,兩圈之間係以皮繩或皮條勒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力。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雙麵鼓,全長100厘米~120厘米,粗端鼓口直徑40厘米,細端鼓口直徑30厘米;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雙麵鼓,全長50厘米、粗端鼓口直徑25厘米、細端鼓口直徑20厘米。鼓身外表塗以紅漆,在鼓的兩端或近兩端處,係以數根皮條或用皮條編織的鼓帶。鼓棰木製,棰長25厘米,棰頭纏以布條。

演奏雙麵鼓,因地區不同而有異。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將鼓帶掛於頸項,鼓身橫置腹前,左手拍擊粗端鼓麵,右手拍擊細端鼓麵,並邊擊邊舞。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光薩舞》,多為集體進行表演。在德宏傣族地區,將鼓帶掛於左肩上,鼓身橫於腹部左側,粗端鼓麵朝向右前方,兩手各執一個鼓棰,左手敲擊後邊的細端鼓麵,右手敲擊前邊的粗端鼓麵,也邊擊邊舞。雙麵鼓雖無固定音高,但兩端發音有別,細端發音高、粗端發音低。在傣族地區,逢年過節或喜慶豐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來到院壩上,一邊敲擊雙麵鼓,一邊歡樂歌舞,並有铓、傣鑔和光吞等樂器一起參加伴奏。舞步徐緩整齊,情緒歡快熱烈。有時日以繼夜,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