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膜鳴樂器
第1章 大鼓
大鼓,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額阿。壯語稱種勞。苗語稱嗯鐸。侗語稱工。彝族稱額格子嫫。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最為盛行。
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製也有區別。多用於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
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置放於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製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使用的,為使北京居民都能聽到報時,鼓做得特別大,鼓麵直徑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鍾鼓樓上鍾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鍾表普遍使用後,它才完成了曆史使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收藏有一麵清代製造的大鼓,鼓麵直徑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舊時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大鼓用於報警的稱警鼓,用於告狀的稱登聞鼓。
在全國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時已在山門之後建有鍾、鼓樓。鍾樓在東、鼓樓在西,互相對應。大鼓懸於鼓樓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隨寺院規模和等級而定,鼓麵直徑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達150厘米以上。河南白馬寺的大鼓,鼓麵直徑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橫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擊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寶殿西南側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於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課、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儀式做法事時敲擊,晚上還作為報時用。
藏族的額阿,呈圓筒形。流行於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拚合而成,外部箍以數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並用釘固定住。兩端蒙以犛牛皮為麵,皮麵四周邊緣用鐵釘固定。各地規格不一。西藏薩迦寺的額阿,當地又稱錯阿欽布,鼓麵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身塗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於特製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於寺院的大經堂內。常用於重要的誦經活動,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於樂隊合奏中。
壯族的種勞,呈圓墩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鼓框用杉木板拚製,以竹篾圈箍緊。鼓麵直徑和鼓高均為60厘米,上口單麵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或為舞獅、舞龍伴奏。
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製不同。南丹縣裏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麵蒙以未經處理的帶毛牛皮,用竹釘固定,鼓麵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拚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麵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瑤族大鼓是瑤族銅鼓樂隊的指揮和領奏樂器。演奏時置於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並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邊擊邊舞,奏法千變萬化,舞姿優美動人。多用於民族節日、婚喪禮儀等場合。
苗族的嗯鐸,漢稱苗族皮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牛皮,用竹釘固定,鼓腰置鼓環。各地尺寸有別。那坡縣的鼓麵直徑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縣的鼓麵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時,雙手執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於婚娶喪事等場合中。
侗族的工,呈圓筒狀。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鼓框用整段"梅香雪"原木挖空製成,兩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麵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兩端蒙牛皮,邊緣用竹釘固定,鼓兩側置鼓環。係繩橫吊於侗寨鼓樓中。以兩棰擊奏,發音洪亮、渾厚,遠聞數裏。平時不用,僅在盛大節日、傳達上級公文和聚眾議事時方可擊奏。彝族的額格子嫫,圓筒狀。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和瀘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羊皮,鼓麵直徑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時置於架上,用雙棰擊奏,棰頭一端包以絨布。也可前麵一人背鼓,後麵一人邊走邊擊。每逢節日、喜慶或趕集場合,用於伴奏民間歌舞《大三弦舞》(又名《跳月》)。
水族大鼓,呈圓筒形。流行於貴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製成,中間略粗,兩端蒙牛皮。鼓麵直徑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於鼓架上,以短木棰敲擊。用於六月六、過端(水族過年,八、九月間)、過撚(正月)等傳統民族節日,常與銅鼓、蘆笙等樂器合奏,眾人圍鼓歌舞。
土家族大鼓,又稱堂鼓,圓筒形,流行於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拚合而成,兩端蒙牛皮,鼓皮邊緣用兩排鐵釘或竹釘固定。鼓麵直徑4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於地,雙棰敲擊。也可鼓綁長杆,前後兩人抬鼓,中間一人擊奏,發音粗獷洪亮,常與嗩呐、鑼、鑔等樂器用於花鑼鼓或絲弦鑼鼓合奏。喜慶或節日也用於民間舞獅、舞龍伴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大鼓多麵,其中有一麵珍貴的北京"(木貢)房"用的大鼓,鼓麵直徑65厘米、鼓高96厘米,兩端蒙牛皮,由雙排鼓釘固定。通體髹以紅漆,描繪金色花紋圖案。鼓腰置四枚鼓環,吊於鼓架上。用雙棰擊奏,音響洪亮,傳播甚遠。此鼓為清代製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
第2章 藏族的額阿
呈圓筒形。流行於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拚合而成,外部箍以數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並用釘固定住。兩端蒙以犛牛皮為麵,皮麵四周邊緣用鐵釘固定。各地規格不一。西藏薩迦寺的額阿,當地又稱錯阿欽布,鼓麵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身塗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於特製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於寺院的大經堂內。常用於重要的誦經活動,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於樂隊合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