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體育鍛煉與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一節 體育概述
一、體育的概念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特征的一種理性認識。
體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這是體育的內涵,它反映了體育的本質和基本特征;表達了體育的基本活動內容、目的和活動性質三個方麵。這就是廣義的體育,亦稱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是屬於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製約,也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體育(狹義的)是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技術,培養道德意誌品質的教育過程,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麵。
競技運動,是指在全麵提高有機體機能能力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人體在體格、身體能力、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麵的潛力。主要目的為創造優異運動成績進行科學的係統的訓練和競賽。
群眾體育(社會體育),是以健身、保健、娛樂、發展興趣愛好,使人在身體、精神上獲得調節與更新而進行的身體活動。活動內容多姿多彩,有助於增進身體的、情緒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健康。講求自我教育。這種活動一般是自願參加,組織形式不拘,有時也采用表演和競賽的方式,但不單純追求競賽成績。
參與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一個方麵,也是活躍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之一。
分析競技運動、狹義的體育、群眾體育(身體鍛煉、身體娛樂)間的內在聯係,和它們之間互相交叉,相互滲透的許多共同點。首先,都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都是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其次,三者都要求全麵發展身體,提高人體機能能力。所以三者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共同構成了體育的統一體。
根據我國文化傳統與語言習慣,早在50年代我國體育行政部門稱體育運動委員會,群眾體育組織叫體育總會。但內涵是一樣的,是同一個概念。而體育一詞簡煉明了。體育又是一種國際性語言,為便於國際間的體育文化、學術和工作交流,力求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我國現代體育是由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分類法組成。這種分類是從我國體育工作實際出發,反映近年來體育改革的基本思想,體現了體育工作的重點。現今,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將體育分為三部分。
衡量一個國家體育水平的標誌是多方麵的,諸如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群眾體育普及程度(包括人們對體育的認識,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等);體育科學研究的成就與水平;體育的方針、製度、措施的製訂和執行情況;各種體育場地設施狀況;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和最好成績等。
現代體育觀是指人們對體育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的認識、看法和態度。體育觀的形成與確立,歸根結蒂源於社會政治、經濟所決定。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和態度是受製於社會曆史條件的局限,產生不同的體育觀。
現代體育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標誌,關係到民族未來的素質,維係著世界上不同民族與國家,是活躍的國際文化現象,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文明財富。伴隨社會前進、科學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中國人民對於體育本質特征的揭示,對於體育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的內涵、外延的認識,觀念已在更新。數十年來,尤其近十多年中,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進一步廣泛展開,北京亞運會的舉辦,推促著中國人民體育意識的增強,過去的傳統觀念必然要解體。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無不以社會的需要和人的需要為其存在和發展的依據。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需要的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可以分為生存、享受、發展三個層次。改革開放的中國現代社會,帶來了人們需要觀念的轉變。早在6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色的體育活動”。“體育屬於所有人”,這是阿拉伯海灣國家提出的口號。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缺乏先進體育有損於民族形象,一個人缺乏體育意識也會失去文明生活的一個方麵。身體健康即是幸福於個人,受益於國家。
現代體育的意義已不限於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增強體質,也不僅是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的認識,而是需要培養終生從事體育的興趣和習慣,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其中體育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體育活動恰恰是這三者的結合。
科學發展使人的認識深化,人們對體育從生物、心理活動的觀察角度步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社會,即認識到體育不啻是身體的和心理的活動而且是社會性的活動,屬於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與傳統體育觀不同,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現代體育觀。
二、體育的形成與發展
體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原始社會,人類在長期而無比艱苦的勞動過程中,改造自然的同時不斷改進著自身的智力與體力。考古學和民族學的考證及研究,有力地證實這種曆史的追溯。融彙於勞動、軍事、祭祀、禮儀樂舞,醫療保健和教育中的古老身體運動原型,是走、跑、跳躍、投擲等實用技能。人類用以獲取生活資料,征伐自衛,或傳授給下一代,或抒發情感手舞足蹈,總之是產生於生產和生活實踐的需要。體育史研究認為,這些就是體育的起源。
各民族曆史發展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導致中西方體育的差異。古希臘體育是歐美體育的根,古奧林匹亞競技會是歐美體育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充滿濃鬱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是人們藉以養生保健,其豐富內容散見於古代文獻史笈。
早在先秦時期已流傳發展的導引術,是一種祛病健身的養生方法。到西漢時發展到較高水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繪有不同年齡的男女人物,做著直臂、下蹲、踢腿、彎腰的徒手或持器械的各種肢體以及呼吸等動作,並附文字說明。這是一幅內容豐富,姿態多樣的古代保健體操圖解。
隨著人們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的加深,醫學的發展,導引術在醫療方麵的應用受到進一步重視。諸子百家在身體鍛煉理論上有不少科學論述。如荀子“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的動以養生觀點,《內經·素問》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的健身觀,《呂氏春秋·盡數篇》“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也然”的養生觀。
盛行於戰國時期的“稷下之學”,史笈記述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學宮中,各學派名士相聚一堂,展開過養生問題和形與神關係的討論。形神是哲學上的理論問題,也是養生的理論問題。足見,健身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社會,是共同關心和研討的一個主題。
導引最初就具有仿生的特點,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繼承和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對後世影響深遠。宋代出現了“八段錦”,因功能明確符合醫理,譽之為“錦”。明清時代兼有內功和外功的“易筋經”。技法繁多、風格各異的武術在明代有了新發展,出現了向健身發展的太極拳拳種,它是拳術和導引融會變通的結果,深受民眾喜愛,今已流傳世界。
夏商時期,“射”在奴隸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序”是專習射箭的學校,以培養貴胄子弟。周代以射選拔候、卿、大夫和士。孔子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教育,其中射和禦(駕車)即體育內容。
體育與軍事有密切聯係,並作為軍事訓練手段,是古今中外相通的。戰國時代以角抵、投石、奔走、逾高,超遠訓練士卒,漢代的蹴鞠,唐代的馬球都列入軍事訓練,因此就豐富和推動了一些體育項目的發展。
近代體育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首先在歐洲興起,德國的體操、瑞典的體操和英國的戶外競技運動,是構成近代體育的基石。19世紀下半葉,已經興起的歐洲工業革命和文藝複興運動,重視人的全麵發展,身體教育應運而生,並成為近代歐美教育的三育(即德智體)的組成部分,奠定了體育以獨立文化形態存在的基礎。
清朝的洋務運動中,西方近代體育以德國兵式體操先期引進中國。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設置“體操科”(課),這是中國近代學校體育的開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體操科隨新學製的公布,才正名為體育課。
1895年,清政府收到由法國使館轉交的希臘國家奧委會的邀請,因閉關鎖國的曆史慣性和思維定勢,清政府不知奧林匹克運動為何物,未予理睬。
1913年~1934年,中國、日本、菲律賓三國先後舉辦過10屆遠東運動會,其間曾出色地顯露過中國人民的體育才華。繼1922年國際奧委會有中國委員之後,1931年接納中國為會員國,承認中國體育協進會為中國國家奧委會。翌年,中國首次派運動員參與團結、和平、友誼為宗旨的奧運競技盛會,開創了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競爭的曆史。
一個多世紀中,中國處於國難當頭,兵燹不絕。民困調蔽的歲月,終因舊中國政治腐敗不存在發展體育的良好環境,無從舒展人民的體育才幹,沒能取得獎牌。但中國運動員幾經波折三次去參加奧運會的較量,實在來之不易。鑒古知今,更好珍惜現在,為了未來。
1983年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偕13位委員應邀來華,在上海參觀第5屆全國運動會後說:“烏蘭夫副主席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有效地增進了人民的健康,並提出進一步發展城鄉體育運動,努力攀登世界高峰,這說明中國政府既重視高水平的運動,又重視群眾體育,我認為這一政策是正確的”。是的,50年代起,國家就對體育運動提出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下推動了中國體育的開展。為加強學校體育、政府發布《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關於在中等以上學校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關於改進中小學體育工作》等一係列指示。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列為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建立和健全各級體育運動委員會和各係統部門的體育機構。中等以上學校推行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製度,加強了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小型多樣的運動競賽遍及城鄉,豐富廠礦機關業餘文化活動,展示生氣勃勃的新景象。
業餘體校,專門運動隊,國家集訓隊的三級訓練網的建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體育人才。到1958年止,刷新了舊中國所有運動項目的最高記錄。湧現出刷新世界女子跳高記錄和舉重、遊泳等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異運動成績。不久,中國登山隊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中國乒乓球隊1959年奪得世界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又在2第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男子團體,男、女單打三項世界冠軍和四項亞軍。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建設祖國克服困難的英勇鬥誌。
自1959年起舉行了六次全國運動會(1993年將舉行第七屆全運會),有力地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和運動成績的提高。體育運動的闊步前進還表現在國際體育活動方麵,1979年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複。從此擴大了體育界交往,全麵登上國際體育舞台。中國陸續成為77個國際體育組織和40個亞洲體育組織的成員,並有一批精悍的體育人才在37個國際體育組織和所有亞洲體育組織中任職,發揮更多的作用,作更多的貢獻。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何振梁,於1989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與國際奧委會的合作進入了新階段。
體育關係到人民的健康,民族強盛和國家的榮譽。按照體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製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青少年為重點,以全民健身為基本內容的群眾體育和以奧運會為最高層次,以訓練競賽為主要手段的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戰略”。隨著全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六五”和“七五”期間(1981~1990)的10年中,我國運動員獲得447個世界冠軍,創造世界記錄227次,為建國40年來所獲世界冠軍總數的90、8%和創世界記錄總數的51%,全國青少年中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人數累計達4、6億多人次,獲得等級運動員稱號的有67萬餘人,其中運動健將9000餘人。在此期間全國新增加體育場所17、2萬個,有259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體育科研,體育人才培養都取得重要進展。此外、全國三分之二的縣市成立的老年人體育協會和全國性的17個行業體育協會,其中火車頭體育協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體育運動突出貢獻獎。
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城,再度迎接中國選派的運動員。前後巨變,兩次參賽的運動員是1比225,運動成績是零比金牌15枚、銀牌8枚,銅牌9枚。中國人民第一次全麵參加奧運會所取得的金牌總數占第4位,獎牌總數占第6位的成績,使世界為之震驚,炎黃子孫奔走相告、彈冠相慶。
1992年第25屆奧運會上,在漢城奧運會受挫的中國隊,經4年奮發圖強,以堅強意誌、奮力拚博,獲16枚金牌、22枚銀牌、16枚銅牌,金牌數和獎牌數均居第4位。3次打破世界記錄,8次打破奧運會記錄。“出色地完成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為祖國為人民贏得了榮譽”。(國家體委賀電)“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艱苦奮鬥,發憤圖強,繼續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斷創造新的業績”。(江澤民同誌在1992、8、16招待會上的講話)。
中國繼第9屆、第10屆亞運會獲得金牌總數第一之後,又在氣勢宏恢、精彩壯觀的第11屆(北京)亞運會上保持領先地位。特別稱道的是亞運會安全、順利、精彩、園滿地主辦成功,被舉世公認,稱為中國體育史上的傑作,譽為振興中華大業的豐碑。雄辯地證明我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顯示改革開放的中國所具有的綜合國力和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亞運會成了中國人民舉辦奧運會的預演。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中國的組織才能倍加讚賞,“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織能力感到吃驚,亞運會各方麵都進行得非常成功。一個成功地組織了這一切的國家是有能力主辦奧運會的”。他的評論是尊重事實的讚揚。
中國體育事業取得迅速發展的原因,是黨和政府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對人民健康的關懷,從中國國情出發,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在薄弱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了新體育。
中國人民排除幹擾,總結經驗,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沿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道路上前進。努力增強人民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服務。
三、體育的手段與功能
1、體育手段
20世紀以後,體育的迅速發展,運動競賽頻繁舉行,新興的運動項目不斷湧現,體育內容愈來愈多。凡用於體育實踐的內容和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都稱為體育手段。它是廣泛地運用於身體鍛煉,運動訓練,以及競賽、文化娛樂、軍事訓練等方麵。就其作用和意義而言,為實現體育的目的任務服務。由於體育手段的內容廣泛,方法多樣,其具體作用也是多方麵的,除了對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發展身體素質和身體基本活動能力,以及提高運動技術的作用外;同時對人們的品德情操、娛樂身心都起著積極影響。在運用體育手段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選擇地運用,方可取得應有的效果。但要注重合理的生活作息製度和運動負荷,鍛煉場地的環境衛生,醫務監督與營養的衛生措施等,這些都是保證采用體育手段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
(1)體育手段的分類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分類的知識和方法,有了科學的分類,還必須掌握運用的方法。體育手段的分類是依據其性質,特點予以區分和歸納。體育手段內容眾多,因此在分類上采用多層次的、取有主有從互為補充的辦法去解決實際任務,目的為完成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體育鍛煉服務。現按體育手段的作用分四類如下:
①健身類——是體育的根本宗旨,發展身體素質增進身體健康,增強對疾病抵抗能力。
②競技類——是體育的特征,目的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爭取競賽的優勝。
③娛樂類——是人們休閑娛樂的手段,豐富生活內容獲取積極性休息。
④表演類——通過藝術造型,達到和諧協調優美多姿,使人們賞心悅目和藝術享受。
上述四類隻是一般劃分,體育手段的內容往往綜合交錯,很多內容又具有多種效能,既是健身的又可用作競技或表演的。此外,根據各種手段的特征,還可按基本活動技能、身體素質、人體結構或運動項目的技術結構等等來進行分類。
(2)常用的體育手段
常用的體育手段,一般如遊戲,田徑運動中的走、跑、跳、投擲,球類運動中的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等,體操運動中的單杠、雙杠。還有健美,郊遊和傳統體育的武術、氣功等。
任何一種體育手段,均由人體在活動中做出的各種各式動作,這些構成體育手段的動作,為了實現體育的目的任務而采用,在理論術語上稱為身體練習。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指一個靜態的動作。國外的體育著述中稱體育運動的柱石或基礎,這和我們的認識和理解是一致的。但是並非所有的動作都可稱為身體練習。
身體練習是在大腦皮層及中樞神經係統支配之下,有目的有意識的隨意動作,屬於條件反射。因此從事體育活動的過程,是掌握基本活動技能和發展身體素質的過程。
身體練習中的體育動作,從許多相互聯係的、動作結構的角度來說,具有運動學特征、動力學特征和節奏性,由內外力量互為作用所組成。我們在觀察和評價完成動作的質量時,一般是以身體姿勢、動作的軌跡、動作的時間、動作的速度、動作的力量、動作的節奏等幾方麵的要素,判別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經濟性和保健性。因此每個鍛煉身體的人,在學習某些技術動作時隻要不違背技術基礎的條件下,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如身高、體重等)、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不同,按自己的條件靈活發揮個體的長處,表現出各自特色,技術風格,不必不顧實際盲目去模仿別人的技術細節。
2、體育功能
體育運動發展史告訴人們,體育從最初單一的增強人的體質的生物學功能,發展到今天具有健身、教育、娛樂、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多種功能,這是取決於體育本質特征及時代的需要,是曆史的進步。它表明體育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在精神方麵和文化方麵的價值被人們所認識,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體係。並深深地滲透到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強身健心調劑社會生活,促進人際交往,振奮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體育規律及其與其它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不斷被揭示,因而豐富和發展了體育的內涵和外延。體育的功能進一步被認識,這是體育的進化,也是體育關係到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三大需要。
對於體育功能國內外學者展開了深入研究。主張用本質功能和非本質功能來劃分的學者認為: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麵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本質功能就是指體育這一社會現象(是一種複雜的動態現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任何一種體育活動和體育現象都包含這些本質功能。非本質功能則不然,它是一種人為的,利用體育手段所達到的目的,所以也可稱之為作用。
(1)體育的本質功能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娛樂功能
教育功能——體育的教育功能已被人們所公認。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無不強調德智體全麵發展教育,盡管不同社會製度對教育內容有所差異,但體育總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廣泛適應社會各行各業各種勞動的需要。
體育的教育功能不隻限於學校體育的傳授知識、技能、促進身心發展。而在競技運動和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同樣顯示著它的教育功能。競技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就是教育過程。群眾性身體鍛煉中無論從完善身體機能,改善身心健康或促進人際交往,培養堅持精神等方麵都具有教育作用。
健身功能——體育的健身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體育促進著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改善人體形態,使之變得健壯結實,雖然人體發展總的規律不可改變,但機體變化的快慢,體質的強弱則是可以控製的。實踐證明,合理的運動負荷,持之以恒的身體鍛煉,是積極有效的健身途徑,被認為“生命自我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髒器官機能的活力與體質強弱密切相關,通過體育鍛煉強化心血管係統的機能。心搏徐緩而有力,是平素有良好體育鍛煉素養的人的特有標誌。堅持身體鍛煉的人,心率可承受200次/分左右而無異常感覺。據統計:
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即使步入中老年仍然保持較強的體力和健全的生理機能。假使得了病,治起來也比較容易且康複得快。人既增壽又動作敏捷,才是真正健康幸福的人。
美國體質研究專家艾丁登博士,在他研究報告中認為,不能認為無疾病就是健康,實際上在健康與疾病之間還存在一大批不健康的人,他們非常需要通過體育鍛煉來增進健康。所以體育的健身功能在未來社會將愈來愈受到重視。
娛樂功能——娛樂是指使人快樂。體育活動正是一種自覺自願投入的快樂有趣的體力活動。人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學習之後,如何善於度過餘暇成了日益關注的社會性問題,豐富多彩、健康文明的餘暇生活,不僅可以使人獲得積極性休息,而且還能愉悅身心,調節情緒、陶冶情操。
體育活動與競賽是從遊戲發展起來的,具有趣味性,是人們樂於接受的娛樂過程。參與力所能及且又愛好和擅長的體育活動,是現代人餘暇生活消遣的重要部分。起著豐富文化生活,充實生活情趣、消除疲勞、滿足精神需要的作用。參加體育活動或觀賞體育表演,都是文明生活中一種美的欣賞和藝術享受。從這個意義上說,體育是促進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與欣賞音樂、藝術、文學有同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