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的五角結構(1 / 2)

音樂課堂教學的五角結構

課堂教學是藝術,可以精雕細琢;課堂教學是科學,應該有嚴謹的結構、可循的規律。至於如何雕琢、如何認識其內部規律,使之理性化和具有概括性,從而更具普遍指導意義。

一、為什麼要研究結構

(一)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必要。提高課堂效益是每位老師的希望。如果在上課前認真思考這節課哪些結構是貫穿性的,哪些結構是從屬的,各結構需要多長時間為宜,周密地、全方位的思考之後,才有可能使一節課重點突出,既有科學性、係統性又符合兒童心理特征。使學生從不會到會,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

(二)是素質教育的必要,是培養能力的必要。研究了課堂結構我們才發現,要縮短知識與能力的距離,要努力尋求知識與能力的中介,音樂課不能隻教學生唱歌,還有聽的能力、審美能力、審美觀點、演唱技能、演奏技能要去培養。這需要研究教學內容的結構、教學方法的結構和知識載體的使用等,組成一節課的結構是多維的,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理出層次、準確地找出知識、能力的中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才成為可能。

(三)是整體優化的必要。從微觀角度講,把一節課看作整體,任何手段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教學目的。教師要理智地、主動地駕馭課堂,使之達到理想的優化程度,這就要研究課堂上多種結構的層疊、交織關係。哪一種結構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設計幾種結構的主次關係等。有了全麵的構思,才能組織好多維的課堂結構。隻有組織好整體結構,才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學生才會從知識、能力、素質、品德諸方麵共同得到提高。

二、音樂課上的結構

音樂課上有五種結構需要研究,現分述於後:

(一)審美結構

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結構也就成了貫穿性的重要結構。

音樂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過程要貫徹音樂課的始終,情感因素是審美過程的突出特點。音樂課上,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教師用各種載體介紹作品,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音樂美,再通過音樂、文學諸方麵的分析使學生理解美,並用變化力度和變化速度等手段去表現美,構成了重要的審美結構。不具備審美結構的音樂課隻是知識課而不是藝術課。

(二)知識(含認識)結構

知識、認識結構是以“知識結構和學生認識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的講授過程符合認識規律,學生掌握起來就順利,否則就形成新的難點。科學知識有自身的係統,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也有自身的軌跡。二者有時是重合的,有時並不重合。例

下向下是56712345,而學生掌握的順序是123;765最後掌握4。這些都需按照課堂教學的特點,把教學內容繁簡安排得當,精略調度合理,盡量使教學收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三)教法(含練習)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法、練習結構就成了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教法結構直接影響練習結構,練習結構直接影響掌握知識的牢度。教法有兩類: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各類教法在課堂中所占比例、所需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作精心設計。為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手段上要想好多辦法:創設意境,交替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精心選擇傳遞信息的媒體,精心安排載體結構,適時運用藝術語言、教具、學具、錄音、錄像、板書、掛圖等,以通過形象教學的手段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練習是知識與技能的中介,隻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鞏固,隻有通過練習知識才能形成技能。音樂課上,學生要有大量的參與活動:節奏的擊打,音高的感受,配合歌曲的律動、表演,欣賞活動中的討論和器樂的演奏等。通過這些藝術實踐,學生將知識變成能力。

(四)能力結構

音樂課上的能力結構大致分三個層次:

1.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音樂課最基礎的能力是聽的能力,包括對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的聽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