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的再認識

音樂的生理作用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對音樂功能的認識已經大大擴展了。

人們通常以為音樂隻是精神範疇裏的東西,主要發揮情感方麵的作用。其實,音樂刺激的內在機製是物質性的,具有心理和生理的共同作用。

人是物質性實體,人欣賞音樂,實際上是生理、心理結構和音樂之間的協調運動。

(1)調整生理節律。從物理特性來看,音樂的治療效應主要在於它的音頻、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樂成分和樂思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如快速的音頻振動具有強烈的神經興奮或緊張的作用,而緩慢的音頻振動則具有鬆弛神經與肌肉的作用;洪亮與高昂的力度給人以鼓勵前進、強壯有力的感覺,而柔和的力度則使人感到親切友好和溫馨;搖籃曲的輕慢節奏給人以平靜和安祥的感覺,而進行曲明快堅定的節奏使人精神振奮等等。音樂節奏與人體內部的緊張與鬆弛,運動與靜止等生理節奏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如音樂的節奏可以剌激肌肉的活動而產生人體行為的節奏;幽靜柔和的音樂可以使人的血壓平靜;音樂可以促進人的嚼肌運動,胃和腸的蠕動,促進食物消化。

音樂的節律與我們自身節律趨向一致時,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體本身就可看作是能引起“共鳴”的“樂器”。人體是具有節奏的生物體,節奏是人與生俱有的特質。例如人體生物鍾,實際上就是一種先天控製的節奏。人的心率每分鍾60—80次左右。這個節律我們自己可以感受到,每分鍾60——80次節拍的音樂與人心搏動速度相似,最為人喜愛,其旋律也更容易記住。這樣節奏的音樂,對心髒產生共振效應,能使心髒收縮力增強,循環血量增加,對節奏過慢或過快的樂曲來說,都不容易達到最好的效果。

人的機體可以接受樂聲的調控,像心髒、肺和任何空腔諧振係統一樣,在諧振頻率一致時就可以產生相應的振動。有一些實驗也證明,腦在一定頻率下也能發生共振;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體的各種節奏,趨向於和音樂的節奏同步同調。這已有大量的事實證明。西方學者研究古典協奏曲的一些緩慢樂音,發現它具有一種奇妙的效力節奏,這種緩慢樂音每分鍾60拍,通常有一把低音大提琴,當人們聽這種音樂時,身體就會趨於按照它的節奏活動,心髒跳動自然放慢到每分鍾60次。大量資料顯示,樂聲能夠改變人的血壓、人的心髒收縮頻率,以及人的呼吸深度和節律。音樂剌激肌肉活動而產生人體行為的節奏,即使是比較簡單的曲調,諸如勞動號子,也能激發機體的力量,減少肌肉的疲勞。音速過快、音量過大都會過分地剌激神經,甚至產生痛苦。

歌唱或演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體力,而且是全神貫注,這幾乎相當於做健身運動。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治療。這對於不宜做強烈運動的老人來說,顯然是一種強度合適的健身活動。

音樂的這種功效已經得到臨床證實。平穩、柔和的音樂,可以起到調節鬆弛作用,使呼吸、心髒等器官和組織得到調整,冠心病、哮喘患者用音樂配合藥物治療,比單純用藥療效明顯,高血壓可以下降10—20mmHg。配合音樂的手術,患者的預後明顯較好。有的醫學家甚至將音樂用於危重患者的全麵監護輔助療法。日本有專家用心率、血壓、平均動脈壓、心電圖、鎮痛藥劑量,以及心情、孤獨感、不安、對疼痛的體會等綜合指標,分別對診斷為心肌梗塞、猝死綜合征、複合外傷和癌症等危重患者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受樂前後的收縮壓、平均動脈壓、雙重積均呈有意義的減少,不安、抑鬱、疼痛明顯改善。

(2)促進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功能發揮。適當的音樂可以促進細胞正常功能的發揮。肌肉變得更加有力,分泌細胞更多地分泌出有益於身體的物質,各個器官的活動更加協調。有研究推測音樂對細胞的影響很可能是直接影響到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諸如ATP能量的釋放等等。就像人們常說的,音樂給人提供了新的能量,從而使心血管、呼吸、內分泌、消化、神經係統都得到良好的調整。

自古以來,音樂一直被作為一種鎮靜的因子,並且作為緩解緊張和壓力的治療選擇手段。新的形容證明,聽音樂能夠影響大腦中化學物質的釋放,這種物質能夠調節情緒,減少攻擊性和抑鬱以及提高睡眠質量。從臨床研究看來,音樂明顯表現了鎮痛、鎮靜、降血壓等多方麵的作用。這很可能是通過神經體液因素而發揮作用的。

例如,雄壯、激情、活躍的音樂,對人有良好的鎮痛作用,使痛閾提高。這個作用的產生,與針剌與針灸鎮痛一樣,有一種神經體液因素參與其間。在類風濕患者體內,還可以促進β-內啡肽的水平提高。用祖國醫學理論指導,音樂與針灸相結合,音樂的聲波轉換為電能,並與音樂欣賞同步地施於穴位上,其鎮痛效用極為顯著,臨床上用於治關節病、痛風等等收效很好。

又例如國外研究者發現,音樂可用於早老癡呆症,為期一個月的音樂療法可以使一組早老性癡呆症患者的行為問題和睡眠障礙得到改善。這是因為音樂促進大腦內褪黑素分泌水平的提高。

音樂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礎

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和哲學論著中,包含著許多心身關係的辯證認識,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漢之際的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早已闡明了外感於“六淫”和內感於“七情”的相輔相成與協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療和預防上主張“治神為本”、“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等觀點。中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文藝心理學研究的精辟見解,《樂記》中就分析過音樂與人的心理活動的關係,也認識到音樂會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還論述了音樂與情感的關係,認為情感能影響音樂,如悲哀時,發出焦慮、急促的聲音;快樂時,發出舒暢、緩慢的聲音;忿怒時,發出粗暴、嚴厲的聲音等。同時也認識到音樂能夠影響人的情感。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心理活動。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於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係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誌活動。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誌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

現代音樂心理學開始於19世紀中葉研究音響與感覺之間的關係,50年代以後,信息論、控製論和人工智能學的出現,使音樂的感知、認識過程及其本質的探討進一步深入,並更多地利用科學儀器對心理活動作出進一步的分析。如音樂對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樂感、音樂記憶、音樂與感情的關係、音樂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音樂對疾病的作用等等。

就聽眾欣賞的過程來分析,大抵可理解為一個極為錯綜複雜的綜合體,既有感情活動,又有理性活動;既有認識過程,又有情感體驗,頗難加以區分。大體來說,最初以直覺的方式形成認知時,就含有各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它實際上表現為聽眾以往的一切知識和修養的總和在瞬間的複雜心理反應。如果通過反複聆聽,就能逐步深化。

音樂運動形式與情感

音樂是聲響的藝術,始終處於運動狀態之中。音樂的聲響在空氣中波動,呈現著高低、強弱、長短等有規律的變化。從人情感上來講,節奏本來就是人的固有特性,速度與情感的運動在時間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變化的幅度則可分解成音樂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最適宜表達感情。音樂也好,人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時間裏發生、發展,具有一定運動形式、反映各種矛盾作用的發展趨勢。

人能主觀地感受節奏,有幾種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時值和力度的感覺,聽覺影像,節奏運動的衝動。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自發的不隨意節奏活動,在成長過程中它逐漸發展成由肌肉控製的有節奏的隨意運動。節奏引導人的整個機體參與協調、平衡、統一的韻律活動,它給人以舒適、安詳、自由的感覺。它能使機械性的活動延緩,或減少疲勞的出現,緩解由注意過度集中所造成的緊張。不同的節奏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圓舞曲的節奏給人以優美、飄動的感覺;進行曲的節奏使人感到剛勁、有力。節奏不但組合聲音,而且組合人的活動,例如:行進的隊伍、集體體操都要用節奏去指揮。有訓練的樂隊都能擺脫拍子的圖示,憑樂隊成員共同的內在節奏獲得演奏上的完美統一。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節奏、音量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音樂運動就顯得複雜了,表達的情緒就更為豐富。例如,單純的節奏可以理解為事物有序的交替,也即運動秩序,節奏加快,顯得它所表達的運動越來越活躍,情緒隨之緊張和激動;節奏放慢,運動顯得漸漸緩慢了,情緒就放鬆緩和;節奏越來越強,感到空間距離越來越近,情緒隨之振奮。節奏與旋律等因素結合起來,作用就加強、豐富,讓人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更為強烈。對感情影響來說,旋律中速度的因素非常重要,不同的速度使旋律線擴張和收縮,產生不同的曲率,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傳達豐富的思想和情緒。音樂可以顯著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對人的情緒、情感發生顯著影響。音樂是人心對客觀的反映。《樂記》中說引起悲哀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焦慮、急促;引起快樂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舒暢、緩慢;引起欣喜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響亮、輕鬆;引起憤怒的情緒時,發出的聲音直爽、莊重;引起慈愛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柔和。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即使在音樂知識方麵比較貧乏,也能體會到一定的音樂成分可以明顯影響我們,高音或低音都能產生相應的緊張和鬆弛的反應。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的橋梁,當疾病使人與外界的正常聯係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時候,音樂是彌補這種情緒需要的一種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但一曲音樂卻可能使其獲得共同的體驗;音樂也是一種使人的思緒或情緒從現實倒回到過去的時光隧道。如老人們常常喜歡吟唱過去的革命歌曲或戲曲,這正是他們懷舊心理的流露和渲泄。

音樂與養生

另外,進行音樂養生,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有組織、有規律的活動,因為你必須自始至終注意樂曲的全貌,而樂曲本身是旋律、節奏、力度、速度等等有規律地組合。這樣在音樂養生的過程中,參與者必須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以適應音樂的有規律運動。這樣持之以恒,對行為的改善是極其明顯的,同時培養了參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方麵,對病後康複的信心有極大的好處。對心理有缺陷的人或者是因病致殘的人來說,適當的音樂活動,如集體欣賞音樂,參加音樂會,特別是參加合唱、合奏等活動,人們自然地會聚在一起,可克服悲觀失望情緒,促進與社會接觸、與人溝通。

音樂產生的通感

各種感覺之間的相互聯係和溝通,稱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不斷地剌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些感覺都是人對外界的反映,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聯覺就是這種聯係的一種特殊表現。

巴甫洛夫的暫時神經聯係學說為聯覺提供了比較科學的解釋。他認為,對人來說,客觀剌激物作用於感受器,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就產生了一定的心理現象(如感覺、知覺、表象)。由於客觀剌激彼此間存在一定的聯係,並且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成為聯想。這種聯想的生理機製就是大腦皮層中樞的暫時聯係。通感即是這樣一種“暫時聯係”。例如,某人的音色柔和動聽,可使人聯想到傾聽泉水淙淙之聲的歡悅,這是聽覺本身的聯係,繼而又可聯想到泉水的清澈甜美,產生了視覺和味覺的共鳴,所以人們常用“甜潤”一詞形容優美的嗓音。色彩給人以輕重感也是同樣的道理。飛逝的雲朵,飄揚的雪花都與白色聯係著,所以白色給人輕鬆的感覺;而黑色總是與金屬、礦石、泥土聯係著,故黑色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等等。因為人們所獲得的外界信息中絕大部分是依靠視覺和聽覺,所以在視、聽覺方麵的聯覺現象也最普遍。不少藝術家有著特別的聯覺能力,並善於運用藝術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聯覺的運用就成了一種藝術,用得巧妙往往收到新穎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這就是藝術聯覺,它是日常生活聯覺的提煉的典型化。

音樂利用聲響來模擬自然界的運動,象征各種事物的運動,如聽見鳥鳴就和鳥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象千姿百態,聲響也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所以《百鳥朝鳳》能以不同的聲音描繪出形態各異的百鳥圖。聲音和我們腦海中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事物。音樂描繪形象的手段多種多樣,對固定音高的聲音直接模仿,鳥鳴、車笛均屬於此;對沒有固定音高的事物可以進行近似的模仿,如春雷轟鳴、江河流水。沒有聲響的事物,如雲彩、山巒、鮮花、草原,柔和的仲夏之夜,銀裝的隆冬雪景,這些全憑眼睛看到的現象,我們在音樂中也能“聽”到,這是因為音樂在大腦中樞引起了“通感”,沒有像繪畫那樣可見性的音樂,照樣使人看到自然界的萬千風光。

音樂想象

在人的想象中,聽覺想象主要是以音樂為媒介,其他器官的感覺對音樂想象也有作用。人並不是把所聽到的聲音都作為媒介物在腦中印錄下來,而是主動地、有選擇地把與當時情境、情緒密切相關的聲音再創造地印入腦中。例如欣賞音樂達到心醉神迷之際,實際的聲音會啟迪精神上的再創造。人的音樂想象力有明顯的個別差異。有的人聽覺影像非常清晰穩定,他們聽到的“心的聲音”就如聽到實際的聲音;但有的人,他們腦中很少或者從來沒有過這種影像。這些差異,與智力沒有什麼關係。“心的耳朵”已經聽到了音樂裏的全部細節,如旋律及其音色變化、和聲的轉換、織體的結構和某些內聲部的流動。儲存在腦中的音樂映象並不是呆板的“檔案”材料,而是開拓性的,能非常自由、活躍、奇異地相互影響和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海洋,人們所聽到的聲音比現實世界的聲音要多得多。音樂想象有不同的類型,主要包括審美的、理智的、感情的、衝動的和運動等等。一個人的想象可能側重某種類型,也可能具有綜合的類型。

音樂語言是一種模糊語言,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有些標名性標題音樂,沒有文字點明主題、介紹背景(民樂中的“三六”、“中花六板”等,屬此類),它們的音樂形象雖然是具體的,但卻不確定,欣賞者完全結合自己的感情隨著音樂自由飛翔。音樂可以表現非現實的、超脫的、夢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滿足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現在現實世界中不能滿足和受阻的願望;音樂不僅可以激發人並沒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讓你展開任何不可言喻的幻想和內心體驗。

由於音樂的欣賞帶有主觀能動的特點,聽眾在聆聽音樂時,必須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回憶、想象及聯想等加以豐富補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種個人的再創傷。它會因人而異,但又不會脫離音樂所表現及規定的大範圍,隻有聽眾本人才能體驗,難以用語言或文字等具體概念來明確表達。即所謂“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及愉悅感。

音樂道德感化

儒家認為,音樂“通乎政而改風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間和敬、相親、和順,而“淫音”則亂世、亂心。所謂“音正而行正”、“樂和民聲”。荀子在《樂論》中講音樂心理作用的特點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用優秀的音樂作品鼓舞人的同時,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音樂是一種影響人行為的特殊的東西,音樂既能激發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製這種本能。音樂有助於增強自我,幫助釋放和控製不良情緒,使人獲得真、善、美等情感體驗,使認知和情緒得到升華和滿足,表現人內心的豐富體驗和人格魅力。由於音樂深刻強烈地作用於人的意識,從道德倫理的角度看,有兩點十分明顯,這就是愛與誠。愛是道德的基礎,是音樂的底蘊。優秀音樂是道德的升華、道德的音化。像長笛、豎琴、大提琴三重奏《姑蘇行》的旋律,寧靜舒緩地刻畫出晨霧依稀、幽葉滴露、楊柳堤台的景色,優美的旋律,典雅而寧靜的音色,柔緩的節奏,使人產生一種溫馨甜蜜和幸福感,特別是重複聽後,每當樂句在耳際蕩漾,心中立即就湧起愛的激情,這是交織了感性和理性在一起的複雜的心理體驗。

音樂對群體的心理影響巨大。在《樂記》中概括為:當微弱焦慮的音樂流行時,人民就產生憂心忡忡的情感;舒暢和諧、緩慢平易、內容豐富、節奏鮮明的音樂流行,人民就安康快樂;粗壯威嚴,充滿激憤的音樂流行,人民產生嚴肅崇高的情感;舒暢洪亮、流暢柔和的音樂流行,人民就產生慈愛的感情;當淫邪散亂的音樂流行,人們就會產生淫亂的情感。

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而得以發揮的。有人說,音樂蘊含了天地之靈氣,閃射著人性之光輝。崇高淨美的音樂語言,喚起並充實人的愛心,愛已、愛人、愛自然、愛社會、愛國家、愛正義…….這種愛,成為推動人們從事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的活動的內在動力。此說不無道理,最典型的例證是我們經常看到運動員在激烈的競爭後站在領獎台上,隨著國旗升起,國歌奏響,在這熟悉親切的旋律之中,激情洶湧如波濤,淚水汩汩而出,不能自製。這是音樂中洋溢的愛國之情對人們發揮的震撼力量,讓人體驗到為國獻身的光榮。國歌這個旋律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就激勵著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了中華民族獻出畢生的力量乃至生命。

音樂是心靈真誠的表達。“誠”是音樂的基本因素,古人說“唯樂不能以為偽”,音樂真實自然地將內心之真情樂化於外。

音樂是美的結晶,音樂之美滋潤人的心靈。在人的心理結構的建造過程中,形成一種對美的熱愛和追求的心理定勢,在這種積極的心理定勢作用下,人們以美的法則塑造自己,使心靈、情感、個性、舉止、行為、外表儀容都統一在美的基調之上,精神得真、善、美的升華。

音樂心理作用的生理基礎

音樂心理作用的產生是人體生理結構決定的。所有歡樂、悲哀都是我們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特定反應,同時這種反應又影響到全身生理功能的協調。

根據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音樂心理作用的產生主要依據於以下的中樞結構。

(1)網狀結構。大腦的網狀結構廣泛接受來自高級中樞和低級中樞的神經衝動,並對整個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進行調節。音樂經耳傳入,形成神經衝動進入網狀結構,對情緒的形成起著激活的作用。因為情緒色彩和情緒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網狀結構的狀態,同時還通過網狀結構來加強或抑製中樞對剌激的回答反應,提高或降低腦的積極性,對醒覺、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內分泌係統、內髒係統的功能活動都發揮重要的作用。

網狀結構的非特異投射係統是由不同的感覺區組成的,它在不同感覺中建立聯係,可以把視覺信號傳輸給聽覺中樞,也將聽覺信號傳到視覺中樞,這樣就引起了前麵所說的“通感”,優美的旋律在我們眼前形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麵,琴聲中可以感到流水潺潺,笛聲中可以感到蝶舞蜂飛。

(2)邊緣係統。邊緣係統所屬的各種結構,在大腦半球的內側恰好形成個閉合的環圈,邊緣係統各部分之間的聯係複雜,也接受大腦不同部位發來的纖維,如5-羥色胺能神經元纖維、去甲腎上腺能、多巴胺能纖維末梢;此外,由腦幹發出的膽堿能纖維也終結在邊緣係統的不同部位。邊緣係統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麵:①邊緣係統可以調節內髒活動,引起呼吸、血管以及其它內髒反應。邊緣係統還可以通過下丘腦、垂體係統的所謂神經體液途徑,影響下丘腦各種神經分泌,從而影響相應垂體激素的分泌,導致內髒功能的改變。邊緣係統中有一些神經元本身即是某種極敏感的感受器,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對於調節體溫變化,消化液的分泌量以及進食活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生理意義。②調節中樞神經係統內的感覺信息。③影響或產生情緒。大腦邊緣係統中有一個包括情緒行為與情緒體驗的複合神經影響到大腦皮層,把情緒色彩附加在意識體驗上。邊緣係統調節著植物神經係統,尤其是調節與機體天然需要相聯係的情緒反應,對身心健康尤為重要。邊緣係統接受著軀體、內髒的各種感覺,同時也調節著大腦的功能,就整個係統而言,在大多數情緒下,各種情緒代表區在邊緣係統內部有廣泛的重疊範圍。④引起睡眠活動。⑤參與學習和記憶活動。

(3)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皮層下部位以及整個有機體的最高調節器,直接調節、控製著情緒和情感,與皮層下神經協同活動,包括神經生理和生化過程共同參與,實現音樂的身心調節作用。現在神經解剖學家、神經生理學家和神經病理學家普遍承認上述皮層功能定位。大腦的中央前回、中央後回、顳橫回、枕極和內側的矩狀裂周圍的皮層等與它們所控製和承受的周緣器官有嚴格的對應關係。

對中樞係統來說,皮層最大部分的聯合區和邊緣係統,它們大多接受多種渠道傳入的信息,對不同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如感知覺的加工、學習記憶和情緒情感等)有不同作用,但不能認為這些心理過程都是彼此互不相關地獨立進行的,更不能相信這些過程會分別在確定的有限部位中進行。大腦皮層的兩個半球在功能上雖然有所分工,但在正常人,它們的工作也是統一的。

噪聲對人體的影響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已被環境保護組織以及醫療保健機構所重視。數年前國外學者研究了噪聲對生物係統作用的力學機製,在動物身上證實了不同頻譜和強度的聲振動會導致器官和組織生化過程的顯著變化,其特征表現為大腦、肝髒、心肌和血液的結構和機能的改變。上述變化既與聲振動的強度及作用時間有關,又與動物種類及組織有關。已有結果顯示,一些典型的變化如紅細胞總磷脂水平的增加和這些混和物組分的部分質變,並與脂質過氧化程度相關聯;與此同時,紅細胞膜三磷核苷酸(ATP)的活性也發生變化。

音樂與人生

音樂是什麼?音樂與人生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先講一段希臘神話的動人故事。我們現在常說的藝術女神繆斯,是古希臘神話中9個美麗的主管文藝女神的通稱,她們住在帕爾納斯山中。古希臘人認為,音樂本身是繆斯女神創作的。這9位女神都是天神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莫涅摩辛涅的女兒。其中,手捧笛子、頭戴鮮花圈的歐忒耳珀專管音樂;頭戴桂冠的喀利俄珀專管敘事詩(史詩);手握琴的厄拉托專管愛情詩;頭戴金冠、手拿短劍與帝杖的墨爾波墨涅專管悲劇;頭戴野花冠、手拿牧童仗與假麵具的塔利亞專管牧歌喜劇;邁著輕捷腳步、手拿七弦琴的忒耳普西科拉專管舞蹈;克利俄主管曆史;烏拉尼亞專管天文;波呂許謨尼亞專管頌歌。她們平日在山上遊玩,沿著兩岸鮮花盛開的溪澗漫遊,傾聽山穀的回聲,鳥兒的歡叫,樹葉沙沙的耳語和流水淙淙的聲響,不禁心曠神怡,靈感飛濺,於是就創造出音樂來和自然界的音響比美。太陽神阿波羅常常帶著裏拉琴和他自己造的基薩拉,乘著四匹馬拉的雙輪車到帕爾納斯山上,教繆斯女神們彈琴、唱歌、吹笛。女神們很快就學會了音樂的全部技藝,並開始向人間施展音樂的魔力。可以看出,在古希臘人的眼中,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特殊的一種。不然的話,這9位文藝女神共同的名字繆斯怎麼會偏偏送給了歐忒爾珀所掌管的“音樂”(英語Music,法語Musique,德語Musik的詞根都是Muse)呢?這不是說明音樂在古希臘人心中是繆斯女神的寵兒嗎?

凡是有人類足跡的地方,就有音樂。它用那有限的音符,排列組合成無數優美動聽的旋律,彙成一條永遠流淌不息,閃閃發光的音樂長河。在各門藝術中,沒有什麼比音樂更能直接地表達人的內在情感,在人類生活中,也沒有什麼比音樂更能叩開人的心扉。在歡樂時,音樂以它優美的旋律把人們卷進激蕩亢奮的情緒之中;在憂傷時,音樂以它哀怨纏綿之聲給人們以親切的撫慰;在孤獨時,也唯有音樂最真誠地陪伴著人們度過漫長的黑夜。音樂是生活的美酒,失去了它,人生就喪失了詩意和浪漫。以歐洲文藝複興為開端的歐洲古典音樂,以其獨特而多樣的表現形式,譜寫出人類曆史最光輝的篇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一批又一批萬世景仰的樂壇大師,以其理性而浪漫的人文精神,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古典音樂濃縮了幾個世紀樂聖們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它是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流,以其磅礴的氣勢流向文明社會的每個角落。音樂與繪畫、詩歌、建築、科學、數學、智能等互相影響,音樂中有宇宙,宇宙中有音樂。音樂無所不在,音樂與人生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