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基礎知識

第一章 計算機發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式計算機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它的名稱叫ENIAC(埃尼阿克),是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縮寫。它使用了17468個真空電子管,耗電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雖然它的功能還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計算機,但在當時它已是運算速度的絕對冠軍,並且其運算的精確度和準確度也是史無前例的。以圓周率(π)的計算為例,中國的古代科學家祖衝之利用算籌,耗費15年心血,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一千多年後,英國人香克斯以畢生精力計算圓周率,才計算到小數點後707位。而使用ENIAC進行計算,僅用了40秒就達到了這個記錄,還發現香克斯的計算中,第528位是錯誤的。

ENIAC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有人將其稱為人類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ENIAC誕生後,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進理論,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電子計算機應該以二進製為運算基礎,其二是電子計算機應采用"存儲程序"方式工作,並且進一步明確指出了整個計算機的結構應由五個部分組成:運算器、控製器、存儲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馮·諾依曼的這些理論的提出,解決了計算機的運算自動化的問題和速度配合問題,對後來計算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至今天,絕大部分的計算機還是采用馮·諾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誕生後短短的幾十年間,計算機的發展突飛猛進。主要電子器件相繼使用了真空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引起計算機的幾次更新換代。每一次更新換代都使計算機的體積和耗電量大大減小,功能大大增強,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寬。特別是體積小、價格低、功能強的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得計算機迅速普及,進入了辦公室和家庭,在辦公室自動化和多媒體應用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電子計算機還在向以下四個方麵發展:

巨型化

天文、軍事、仿真等領域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要求計算機有更高的運算速度、更大的存儲量,這就需要研製功能更強的巨型計算機。

微型化

專用微型機已經大量應用於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通用微型機已經大量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但人們需要體積更小、更輕便、易於攜帶的微型機,以便出門在外或在旅途中均可使用計算機。應運而生的便攜式微型機(筆記本型)和掌上型微型機正在不斷湧現,迅速普及。

網絡化

將地理位置分散的計算機通過專用的電纜或通信線路互相連接,就組成了計算機網絡。網絡可以使分散的各種資源得到共享,使計算機的實際效用提高了很多。計算機聯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是計算機應用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人們常說的因特網(INTERNET,也譯為國際互聯網)就是一個通過通信線路聯接、覆蓋全球的計算機網絡。通過因特網,人們足不出戶就可獲取大量的信息,與世界各地的親友快捷通信,進行網上貿易等等。

智能化

目前的計算機已能夠部分地代替人的腦力勞動,因此也常稱為"電腦"。但是人們希望計算機具有更多的類似人的智能,比如: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能識別圖形,會自行學習等等,這就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發現由於電子電路的局限性,理論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人們正在研製不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例如: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等。

第二章 基本配置

計算機係統由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組成。具有多媒體功能的計算機配有音箱和話筒、遊戲操縱杆等。除此之外,計算機還可以外接打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等設備。

主機箱 計算機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主機箱,計算機的心髒等主要器官就位於機箱之中。機箱的前表麵上有一些按鈕和指示燈,背麵又有一些插槽。

顯示器 顯示器看起來像個電視機(見圖-1),現在常用的有14吋、15吋和17吋的。顯示屏的下方有一個大的按鈕是電源開關,其餘的小鈕是調節屏幕亮度、對比度和畫麵比例的,你可以根據鈕的圖案標誌識別它的作用(見圖-2)。

鍵盤 圖-3為標準鍵盤。鍵盤上有很多的按鍵,各個按鍵有著不同的功能,按鍵每受一次敲擊,就給計算機的中樞神經係統送去了一個信號,計算機就是根據這些信號的指示來辦事,執行一個又一個任務。

鍵盤的使用比較簡單,實際操作一下,您很快就會熟悉的。為了提高打字速度,十指應分工負責不同的按鍵,這就是"指法"。參見圖-3。

鼠標 鼠標(見圖-1)看起來小小的身子拖著一條長尾巴,滿不起眼的,可你千萬別小瞧它,它和鍵盤一樣是給計算機的中樞送信號、下指令的。鼠標一般有左鍵、右鍵、中鍵,底部有一個小球。你隻須握住它,使它底部的小球滾動,這時,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樣的"光標"移動,當光標停在屏幕上你要執行的命令位置時,根據具體情況按動左鍵、右鍵或中鍵,計算機就會執行你下達的操作命令。現在,有的鼠標表麵還帶有滾輪,增加了特殊的功能。一句話,有了鼠標,計算機就更加伶俐,善解人意了。

音箱和話筒 (見圖-1)。見過有的人一邊在計算機前操作,一邊聽著美妙的音樂嗎?那就是音箱的傑作。計算機的音箱有一對,個頭一般不大,上有音量旋鈕,放在顯示器的左右兩邊。有的音箱沒有電源線,隻要和計算機相連,打開計算機,也就給音箱通上了電,叫做無源音箱;有的音箱備有自己的電源線,叫做有源音箱,這個"源"字就是指的電源。

第三章 硬件基礎知識

硬件的概念

我們在基本配置中已經認識了主機箱、顯示器、鍵盤、鼠標、音箱和話筒。這些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設備就是我們常常說起的"硬件",它就好比我們人類的大腦和身體,是物質的,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 鍵盤、鼠標和話筒都是給計算機送信號的,於是我們叫它們"輸入設備",而顯示器、音箱是為計算機向外界傳達信息的,於是我們叫它們"輸出設備"。這就好像我們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是給我們以視覺、聽覺、嗅覺信息的,而我們的嘴、麵部表情和四肢是表達我們的看法和感情的。是否還有其他的輸入和輸出設備呢?不但有,而且還非常多。事實上,正是各種功能各異的外圍設備使我們的計算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的輸入設備還有掃描儀、數碼相機甚至影碟機,輸出設備有各種打印機。

外部設備的連接

你可能剛剛買來一部引以為豪的電腦,可麵對各個部件卻束手無策。這一部分就教你如何把計算機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主機箱背麵的插槽(見圖-4)。

圖-4是主機箱的背麵,機箱背麵的接口大致可分為三個區。一區是兩個電源線接口,為三相針型和槽型;二區是主板與外圍設備連接的串並口,一般連接打印機、鼠標、鍵盤、調製解調器等設備;三區是擴展槽中的板卡,如聲卡、顯示卡的對外接口,連接音箱、顯示器等。根據擴展槽上板卡的多少和類型的不同,接口有所區別。各種機箱三個區域安排的位置大同小異,一般是電源接口和板卡接口分別在上下(立式機箱)或左右(臥式機箱)兩端,串並口在中間位置。 連接計算機各部分設備的電纜兩端各有兩個接頭,分別與機箱和設備連接。各接頭對應的接口是惟一的,不正確的接頭插不進接口,因此您可以放心按以下步驟連接。

⑴ 將鍵盤插頭插入機箱背麵串並口區的鍵盤插口。

⑵ 將鼠標插頭插入機箱背麵串並口區的鼠標插口。

⑶ 將顯示器的電源線一端與顯示器相連,一端連到機箱背麵電源區的顯示器電源插口,或者直接接到電源上(顯示器電源與主機相連,打開主機,顯示器同時被打開;顯示器直接接電源,則須單獨按下顯示器開關才能打開顯示器)。

⑷ 將顯示器的數據線連接到機箱背麵的顯示卡接口上。

⑸ 將音箱插頭連接到聲卡露出的SPEAKER插頭上。

⑹ 如果有打印機,根據打印機類型,將其接頭連到並口LPT1或串口COM1上。

⑺ 將主機電源線一頭連到機箱電源插口上,另一頭接電源。 至此連接完畢。

UPS

計算機如果遇到突然斷電的情況,比如突然停電,就會丟失所有沒存盤的數據,這往往會造成很糟糕的後果。UPS的出現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它是突然斷電的克星,可以在斷電之後,發出蜂鳴聲告警,並繼續給計算機維持約10分鍾的電力,使操作者有時間進行必要的處理,避免令人頭疼的後果。這就是UPS--持續不間斷電源。

中央處理單元(CPU)

CPU這三個字母是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中文意思是"中央處理器"。CPU讀起來

省事又好記,所以,很少有人說它的中文全名了。 中央處理器,顧名思義,就是"把數據收集到一起集中進行處理的器件"。CPU是一個電子元件,直接處理計算機的大部分數據,它處理數據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整台電腦性能的發揮,所以人們把CPU形象地比喻為電腦的心髒。 CPU的速度是用什麼來表的呢?我們常常聽人這樣說:"這個CPU的主頻是166兆赫茲。"CPU有主頻、倍頻、外頻三個重要參數,它們的關係是:主頻=外頻×倍頻,主頻是CPU內部的工作頻率,外頻是係統總線的工作頻率,倍頻是它們相差的倍數。CPU的運行速度通常用主頻表示,以赫茲(Hz)作為計量單位。兆是10的6次方,"兆赫茲"寫作"MHz"。CPU的工作頻率越高,速度就越快,性能就越好,價格也就越高。目前的CPU最高工作頻率已達到1500MHz以上。

計算機之所以能夠在二十幾年中在全世界迅速普及,主要原因是它功能的強大、操作的簡便化和價格的直線下降。而計算機功能的每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由於CPU功能的大幅度改進。我們常說的286、386、486到今天的586、Pentium Ⅱ都是CPU的型號。CPU的主要生產廠商Intel公司用"80X86"係列作為自己生產的CPU名稱,例如,486就是80486的簡稱。 90年代以後,由於其他CPU廠家的CPU型號也是用486、586來表示的,這就使很多人誤以為凡是標明為486、586的CPU都是Intel公司的產品。為了與其他廠家區別開來,Intel 公司將自己的586改名為"Pentium",中文譯為"奔騰"。近年來,Intel公司又相繼推出了Pentium MMX和Pentium Ⅱ。CPU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帶來相應的名稱變化和計算機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著名的CPU生產廠家除了Intel公司外,還有AMD公司、Cyrix公司等,他們的CPU性能也不錯,同等檔次的產品價格較Intel公司的低一些。

內存與硬盤

您可能經常聽別人說,某台電腦的內存不夠了,硬盤太小了之類的話。這裏的"不夠"、"太小"都指的是

它們的容量,而不是他們的數量或幾何形狀的大小。內存和硬盤都是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它們的單位就是我們剛剛談過的"Bytes"。 那麼,為什麼一個叫內存,一個叫硬盤呢?我們知道,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量是極為龐大的,就好比一個人在堆滿了穀物的倉庫裏打穀子,那怎麼施展得開,工作效率又怎會高呢?於是,人們把穀子堆在倉庫中,自己拿了一部分穀子到場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這下子,可沒什麼礙事的東西了,打穀子的速度快多了,內效率提高了。計算機也是這樣解決了同類的問題。它把大量有待處理和暫時不用的數據都存放在硬盤中,隻是把需要立即處理的數據調到內存中,處理完畢立即送回硬盤,再調出下一部分數據。硬盤就是計算機的大倉庫,內存就是它幹活的場院。 內存簡稱RAM,是英文Random Accessmemory的縮寫。在個人計算機中,內存分為靜態內存(SRAM)和動態內存(DRAM)兩種,靜態內存的讀寫速度比動態內存要快。目前市麵上的內存條以"MB"為單位,比如32MB的和64MB的內存條。硬盤容量要比內存大得多,現在以"GB"為單位已屬常見。當然了,內存和硬盤容量都是越大越好。可是容量越大,價錢就越高。重要的是,我們要選購夠用而又不造成浪費的內存條和硬盤。如圖-5所示為一塊硬盤。